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上信息技术课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设施也有了令人可喜的改观,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得西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更要引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并努力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现在培养的中小学生是为未来的信息社会培养人才。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任然存在较多问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是必然的。因此,希望通过信息技术课为我们的孩子打开步入教育信息化的一扇窗。目前西部农牧信息技术教育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农牧区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时间较少;条件较差;算机房设施不完善;教材与学生能力基础不一致等。
一、学生基础条件与教材分析
本校地处西藏农牧区,生活节奏较慢,生活条件较差,学生多数为来自农村,小学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就更不用说使用计算机。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和使用计算机是属于零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基本的如何开机关机都不清楚,就更不用说操作了。
二、教学条件与学生课堂分析
本校只有几十台计算机,基本能够满足一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快使用年代较久、配置较差,还经常死机,没有办法满足课堂教学。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多动手实践操作才能够日渐熟悉,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每周只有一、两节课操作时间太少,基本上本节课所学会的操作内容,到下一节课多数学生已经遗忘。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多数学生家里是没有计算机的,所以也没办法去复习所学内容,只能等待下一次上课。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室较大,没有配备多媒体,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上课基本靠吼,而且每个年级只配备了一位教师,有的时候连续上几节课后基本上教师的嗓子已经没有办法把音量放大,就造成了离教师较远,较靠后的学生有的时候听不清楚。这样一会一节课就像链子脱节后面的就更跟不上,到后来很多学生因而失去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一到上课时间打开电脑就胡乱点一通,这样也不利于计算机的维护,有的更甚者到了学期末连如何关机都不会。另外有一部分则是对计算机有一点了解并且充满了好奇,这部分学生一到上课则是打开计算机就开始找游戏。计算机教室较大教师也无法对每一位学生都管理到位,只能说是尽力。
三、教师课堂教学分析
一般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除了认真学习以外也需要学生的反应能力配合。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然后就在那无所事事,甚至影响他人;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改善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是较为艰巨的。对于每周一节课的课堂上40分钟就显得特别的珍贵。因此需要好好的把握,依旧以本校为例,现在每班学生都有五十多人,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那么在教师将使用分组的办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学生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而教师则集中精力去辅导那些操作比较吃力的学生,并让学生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共同的再来解决一遍。这样做不但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同时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使用和利用信息技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基础条件与教材分析
本校地处西藏农牧区,生活节奏较慢,生活条件较差,学生多数为来自农村,小学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就更不用说使用计算机。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和使用计算机是属于零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基本的如何开机关机都不清楚,就更不用说操作了。
二、教学条件与学生课堂分析
本校只有几十台计算机,基本能够满足一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快使用年代较久、配置较差,还经常死机,没有办法满足课堂教学。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多动手实践操作才能够日渐熟悉,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每周只有一、两节课操作时间太少,基本上本节课所学会的操作内容,到下一节课多数学生已经遗忘。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多数学生家里是没有计算机的,所以也没办法去复习所学内容,只能等待下一次上课。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室较大,没有配备多媒体,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上课基本靠吼,而且每个年级只配备了一位教师,有的时候连续上几节课后基本上教师的嗓子已经没有办法把音量放大,就造成了离教师较远,较靠后的学生有的时候听不清楚。这样一会一节课就像链子脱节后面的就更跟不上,到后来很多学生因而失去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一到上课时间打开电脑就胡乱点一通,这样也不利于计算机的维护,有的更甚者到了学期末连如何关机都不会。另外有一部分则是对计算机有一点了解并且充满了好奇,这部分学生一到上课则是打开计算机就开始找游戏。计算机教室较大教师也无法对每一位学生都管理到位,只能说是尽力。
三、教师课堂教学分析
一般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除了认真学习以外也需要学生的反应能力配合。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然后就在那无所事事,甚至影响他人;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改善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是较为艰巨的。对于每周一节课的课堂上40分钟就显得特别的珍贵。因此需要好好的把握,依旧以本校为例,现在每班学生都有五十多人,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那么在教师将使用分组的办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学生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而教师则集中精力去辅导那些操作比较吃力的学生,并让学生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共同的再来解决一遍。这样做不但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同时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使用和利用信息技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