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资企业的战略部门都在考虑,在这场自主大合唱中,他们是应该伴唱、合唱还是默不作声?”
在国内汽车业合资路线走过20今年头的时候,整个产业“拉美化”的倾向日趋明显。
近年来,一汽、上汽、东风等国内“三大”汽车集因在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上动作迟缓,且饱受公众批评。2005年以来,政府将“自主创新”作为基本国策,这方面,上汽一直比较难堪。
横向看,“三大长子”一汽至少有红旗品牌可以供其装扮,而纵向看,汽车业的“二线兵团”——奇瑞、吉利、江淮等都在自主品牌汽车上高奏凯歌,声称要扛起自主品牌大旗。作为有着两家合资公司的上汽集团,在自主汽车研发中却一直面临着外方技术控制、自主路径不清等诸多问题。
由于在自主品牌汽车上始终没有足够的底气,上汽也曾被指责为只图赚“快钱”的公司。但是今年,上汽开始在自主造车上“亮剑”。
4月10日,上汽集团为打造自主品牌组建的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口气推出了包括产品研发、车型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内容在内的自主品牌规划,公众对此直接的反应就是:上汽股票当天上涨了4.29%。
“合资下的蛋”
上汽公司总经理王晓秋对记者回忆称,上汽打造自主品牌轿车一路风雨、颇多曲折。早在2004年初,王即被集团调至一个内部项目组中,作为负责人,他开始多方“探路”。
事实上,该项目组成立于2003年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上汽的自主品牌之梦。“当时,我们这个项目组人很少,十来个人,七、八条枪。”王晓秋说。但他们思考的却是一系列庞杂而系统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分析,到底哪条路能够行得通,做了很多的假设,后来选择了收购罗孚这条路。”
其中的“很多假设”包括:希望收购大众某款车的生产平台和技术,收购韩国双龙等等,但最终,上汽选择了收购英国老牌的汽车厂商罗孚。收购始于2004年,完成于2005年,上汽得到了罗孚的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以及一部分生产设备。
2006年2月,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获国家发改委许可。其间过程并不顺利,集团初始为上汽汽车取名为上汽陆威汽车公司,但却未被通过。更有甚者,业内曾几度传出,由于汽车产能过剩,上汽汽车可能难以获准。
最终,由于是自主品牌,上汽汽车终于破壳而出。获批的上汽汽车由上汽股份与上海汽车两家公司共同组建,公司注册资本12.8亿元,上汽股份现金出资7.68亿元,占60%股权;上海汽车以现金和仪征分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厂房及设备等出资5.12亿元,占40%股权;上汽汽车公司为上汽集团100%所有。
尽管从股权比例很难看出合资公司的影子,但在人力资源上,上汽汽车堪称“合资下的蛋”,王晓秋坦陈,他们的中高层人员基本上来自于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两家合资公司。
按照上汽集团的设想,在“个一五”期间,上汽将投资105亿元用于自主创新。2006年内上市一款中级轿车,从2007年到2010年3年的时间里,由全新的上汽汽车按计划推出中级车、紧凑型车、RV车等5个平台近30款车型,价格要横跨6.5万元至30万元、产品线则几乎覆盖主流乘用车的所有细分市场。
一家新成立的汽车公司,却在生产、产品以及营销方面规划的甚为缜密,上汽汽车的快速成立,整个配套工作进度之快,让人看到上汽在项目管理方面的 能力。
“上海通用项目的进展速度就让美方大为吃惊。这次又将项目运作的玩法运用到上汽汽车,他们的制造水平姑且不说,至少在项目管理推进方面的水平还是能与国际接轨的。”《汽车与配件》副主编、著名汽车专家钟师对记者分析说。
对于一个优秀的汽车制造商来说,仅有良好项目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自主品牌汽车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上汽的整合刚刚开始,虽然拿到了罗孚的核心技术,但在技术消化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考验。”汽车工业协会原秘书长、国家发改委汽车产业规划专家组组长张书林对记者说。
熟悉汽车的人都知道,英国罗孚在中级车市场倾注了极大心血,技术上不可谓不先进。但先进的技术反倒让国人对此心存疑窦。很多人质疑,以上汽的技术研发水准是否能将罗孚的技术消化。王晓秋对此并不介意:“我们是从桑塔纳、桑2000、捷达、POLO的国产化一路走过来的,如果到今天还不能消化,那肯定说不过去了。”他打了个有趣的比方:婴儿刚开始吃奶,容易拉肚子,“但是我们已经在妈妈家拉完了”。
事实上,上汽的消化吸收能力正在逐渐凸现出来,上汽的第一款上汽自主品牌汽车虽然还没有命名,但记者在上汽看到的是一款以罗孚75为技术来源的中级车。“明眼人可以看到,这款车的底盘改动相当大,包括外观、轴距等都有很大的变化。”王晓秋说。
目前上汽集团旗下的汽车工程院首席工程师林德瑞(DavidLindley),曾是罗孚首席工程师,罗孚75就是在他的手下打造出的,现在宝马知名的MINI系列也是在他主持下推出的,上汽汽车对于罗孚的把握和改进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自主品牌的“阴影”
作为国内三大集团之一,上汽集团拥有“中国最大的合资轿车企业”,但当上汽大举推出“自主品牌”之时,在外界看来,上汽遇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合资中的外方。
“现在过分强调自主品牌,如果是奇瑞这些就无所谓了,但是像上汽这样的合资企业大量的抽取技术和管理人才,这对外方合作伙伴还是有影响的。”张书林说。
根据业界的说法,外方实际上对于中国这轮“自主浪潮”有所戒惧。“将自主研发上升到国家层面后,对国外跨国公司也是一种震动,由此,他们意识到中国自主品牌发展速度可能加快,产业发展也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威胁,这是跨国企业最担心的事。”张书林表示。
因此,很多外资加大了技术封锁的力度,或者说在技术合作上更加趋于保守。目前,“外资企业的战略部门都在考虑,在这场自主大合唱中,他们是应该伴唱、合唱还是默不作声?”钟师表示。
有舆论认为,随着上汽集团的发展,它很可能会损害自己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汽自己的产品最终将与大众和通用的产品竞争。大众和通用将会因为中国汽车公司本身的发展而被排挤的危险,一个集团内的几方未来可能产生“摩擦危机”。
事实上,自主品牌对于外资厂商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产业和政治结合的产物。上汽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大。王晓秋说,“德国大众对我们说,他们非常支持上汽集团搞自主品牌。对于外资合作伙伴而言,至少这是一种正面的态度。”
王晓秋曾跟欧洲和美洲的同行聊过,“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鞋子、电视机和DVD、冰箱已经在欧洲铺天盖地了,下一
在国内汽车业合资路线走过20今年头的时候,整个产业“拉美化”的倾向日趋明显。
近年来,一汽、上汽、东风等国内“三大”汽车集因在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上动作迟缓,且饱受公众批评。2005年以来,政府将“自主创新”作为基本国策,这方面,上汽一直比较难堪。
横向看,“三大长子”一汽至少有红旗品牌可以供其装扮,而纵向看,汽车业的“二线兵团”——奇瑞、吉利、江淮等都在自主品牌汽车上高奏凯歌,声称要扛起自主品牌大旗。作为有着两家合资公司的上汽集团,在自主汽车研发中却一直面临着外方技术控制、自主路径不清等诸多问题。
由于在自主品牌汽车上始终没有足够的底气,上汽也曾被指责为只图赚“快钱”的公司。但是今年,上汽开始在自主造车上“亮剑”。
4月10日,上汽集团为打造自主品牌组建的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口气推出了包括产品研发、车型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内容在内的自主品牌规划,公众对此直接的反应就是:上汽股票当天上涨了4.29%。
“合资下的蛋”
上汽公司总经理王晓秋对记者回忆称,上汽打造自主品牌轿车一路风雨、颇多曲折。早在2004年初,王即被集团调至一个内部项目组中,作为负责人,他开始多方“探路”。
事实上,该项目组成立于2003年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上汽的自主品牌之梦。“当时,我们这个项目组人很少,十来个人,七、八条枪。”王晓秋说。但他们思考的却是一系列庞杂而系统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分析,到底哪条路能够行得通,做了很多的假设,后来选择了收购罗孚这条路。”
其中的“很多假设”包括:希望收购大众某款车的生产平台和技术,收购韩国双龙等等,但最终,上汽选择了收购英国老牌的汽车厂商罗孚。收购始于2004年,完成于2005年,上汽得到了罗孚的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以及一部分生产设备。
2006年2月,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获国家发改委许可。其间过程并不顺利,集团初始为上汽汽车取名为上汽陆威汽车公司,但却未被通过。更有甚者,业内曾几度传出,由于汽车产能过剩,上汽汽车可能难以获准。
最终,由于是自主品牌,上汽汽车终于破壳而出。获批的上汽汽车由上汽股份与上海汽车两家公司共同组建,公司注册资本12.8亿元,上汽股份现金出资7.68亿元,占60%股权;上海汽车以现金和仪征分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厂房及设备等出资5.12亿元,占40%股权;上汽汽车公司为上汽集团100%所有。
尽管从股权比例很难看出合资公司的影子,但在人力资源上,上汽汽车堪称“合资下的蛋”,王晓秋坦陈,他们的中高层人员基本上来自于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两家合资公司。
按照上汽集团的设想,在“个一五”期间,上汽将投资105亿元用于自主创新。2006年内上市一款中级轿车,从2007年到2010年3年的时间里,由全新的上汽汽车按计划推出中级车、紧凑型车、RV车等5个平台近30款车型,价格要横跨6.5万元至30万元、产品线则几乎覆盖主流乘用车的所有细分市场。
一家新成立的汽车公司,却在生产、产品以及营销方面规划的甚为缜密,上汽汽车的快速成立,整个配套工作进度之快,让人看到上汽在项目管理方面的 能力。
“上海通用项目的进展速度就让美方大为吃惊。这次又将项目运作的玩法运用到上汽汽车,他们的制造水平姑且不说,至少在项目管理推进方面的水平还是能与国际接轨的。”《汽车与配件》副主编、著名汽车专家钟师对记者分析说。
对于一个优秀的汽车制造商来说,仅有良好项目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自主品牌汽车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上汽的整合刚刚开始,虽然拿到了罗孚的核心技术,但在技术消化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考验。”汽车工业协会原秘书长、国家发改委汽车产业规划专家组组长张书林对记者说。
熟悉汽车的人都知道,英国罗孚在中级车市场倾注了极大心血,技术上不可谓不先进。但先进的技术反倒让国人对此心存疑窦。很多人质疑,以上汽的技术研发水准是否能将罗孚的技术消化。王晓秋对此并不介意:“我们是从桑塔纳、桑2000、捷达、POLO的国产化一路走过来的,如果到今天还不能消化,那肯定说不过去了。”他打了个有趣的比方:婴儿刚开始吃奶,容易拉肚子,“但是我们已经在妈妈家拉完了”。
事实上,上汽的消化吸收能力正在逐渐凸现出来,上汽的第一款上汽自主品牌汽车虽然还没有命名,但记者在上汽看到的是一款以罗孚75为技术来源的中级车。“明眼人可以看到,这款车的底盘改动相当大,包括外观、轴距等都有很大的变化。”王晓秋说。
目前上汽集团旗下的汽车工程院首席工程师林德瑞(DavidLindley),曾是罗孚首席工程师,罗孚75就是在他的手下打造出的,现在宝马知名的MINI系列也是在他主持下推出的,上汽汽车对于罗孚的把握和改进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自主品牌的“阴影”
作为国内三大集团之一,上汽集团拥有“中国最大的合资轿车企业”,但当上汽大举推出“自主品牌”之时,在外界看来,上汽遇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合资中的外方。
“现在过分强调自主品牌,如果是奇瑞这些就无所谓了,但是像上汽这样的合资企业大量的抽取技术和管理人才,这对外方合作伙伴还是有影响的。”张书林说。
根据业界的说法,外方实际上对于中国这轮“自主浪潮”有所戒惧。“将自主研发上升到国家层面后,对国外跨国公司也是一种震动,由此,他们意识到中国自主品牌发展速度可能加快,产业发展也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威胁,这是跨国企业最担心的事。”张书林表示。
因此,很多外资加大了技术封锁的力度,或者说在技术合作上更加趋于保守。目前,“外资企业的战略部门都在考虑,在这场自主大合唱中,他们是应该伴唱、合唱还是默不作声?”钟师表示。
有舆论认为,随着上汽集团的发展,它很可能会损害自己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汽自己的产品最终将与大众和通用的产品竞争。大众和通用将会因为中国汽车公司本身的发展而被排挤的危险,一个集团内的几方未来可能产生“摩擦危机”。
事实上,自主品牌对于外资厂商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产业和政治结合的产物。上汽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大。王晓秋说,“德国大众对我们说,他们非常支持上汽集团搞自主品牌。对于外资合作伙伴而言,至少这是一种正面的态度。”
王晓秋曾跟欧洲和美洲的同行聊过,“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鞋子、电视机和DVD、冰箱已经在欧洲铺天盖地了,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