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时期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第一,创设最佳学习环境,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第二,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体现于“重课本,不惟课本”。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我们又不能惟课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个同学却争议说:“这种方法不带普遍性,我在圆柱的两底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高兴地表扬这位同学不迷信课本,具有创新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的同学也情绪高涨。这时一位不爱说话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图形是—个正方形”。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生的活跃又推向一个新高潮。最后,同学们又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的假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宽松活跃,立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坚持不懈,学生便会树立创新的信心。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小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第二,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
第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如教学“圆的面積”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挖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先天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r。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为小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
第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优化思维品质,开发创新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别人没想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个教师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第一,创设最佳学习环境,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第二,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体现于“重课本,不惟课本”。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我们又不能惟课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个同学却争议说:“这种方法不带普遍性,我在圆柱的两底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高兴地表扬这位同学不迷信课本,具有创新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的同学也情绪高涨。这时一位不爱说话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图形是—个正方形”。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生的活跃又推向一个新高潮。最后,同学们又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的假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宽松活跃,立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坚持不懈,学生便会树立创新的信心。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小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第二,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
第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如教学“圆的面積”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挖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先天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r。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为小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
第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优化思维品质,开发创新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别人没想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个教师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