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全国实施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可行性道路。
  [关键词]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1-0018-03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结构深层次调整进程的开端,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优化,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1]。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怎样的改革与实践,才能为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实践,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对方案作出及时调整,达到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的地步。
  一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状分析
  第一,地方高校音乐表演專业目标定位不准确。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文化,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因此,“地方性”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不是追求“高”,而要追求“准”,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合理高效的运用教学资源。
  第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当前我省(河南省)一些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定位,仍然存在照搬专业院校模式的倾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等大多是根据音乐专业院校进行设置,未能有效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全面规划。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既达不到专业院校的专业水准,又难以适应基层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使培养的人才因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多方面原因,不是被行业所拒绝,在行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是在走上工作岗位相当长时间内,既不能直接从事专业舞台表演的工作,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造成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其根源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
  第三,专业特色不鲜明。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的发展趋势。每所高校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越鲜明,竞争力和生命力就越强。地方高校相对来说基础较差、人才相对匮乏,要想在竞争中站稳立足之地,必须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方针,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不盲目求大求全,要创建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
  二 建立音乐表演专业特色教学理念
  在当前全国实施“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对促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因此,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第一,将明确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定位方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第二,有助于改善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第三,对推动我省兄弟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关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在长期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表演专业“以音乐审美为统领、艺术实践为手段、舞台表演为目的”的专业特点,我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以演促学、以赛促能”音乐表演专业特色教学理念。
  “以演促学、以赛促能”视域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演促学、以赛促能”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理念,其宗旨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践教学、社会实习等,并将此作为学生贯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同时,强调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白自己学成后要做什么,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 构建音乐表演专业特色教学模式
  (一)构建教学模式改革原则
  1 目标定位是关键,坚持应用型原则
  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高校的自身条件,在履行高校职能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坚持应用型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 社会需求是前提,坚持就业为导向原则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要广泛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设置和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做到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落实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3 坚持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原则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职业技能,即学生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突出其职业性。
  4 转型发展求突破,坚持发展专业特色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围绕地方高校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要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2]。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1 构建“三个维度”教学模式
  教育部教职成2015年印发了【2015】6号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二条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3]。随着社会对职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需求的增加,根据“专业”、“职业”与“创新创业”的需要,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应构建立体式的三维模式,即在教育层次上将应用型教育分为“专业技术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将应用型教育分为“课程实践、项目实践、校外实践”三种教育形式。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充分肯定实践教学环节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课程实践”:即所有课程内的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课程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70%以上;“项目实践”:即根据音乐表演专业“围绕舞台、造就人才”的专业特色,以“舞台表演”为最终目的,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或比赛等项目实践;“校外实践”:即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环节。社会实践是利用假期或节假日进行的社会调查、见习或社会服务等的实践活动。顶岗实习是学生深入职业岗位第一线,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职业岗位素质及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
  2 构建行业标准与专业建设互融的教学模式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构建了行业标准与专业建设互融的教学模式,突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整个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第一学年,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突出基础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进行“四项达标”和“四团训练”实践教学,“四项达标”分别是將“音乐故事、合唱指挥、自弹自唱、少儿舞蹈”四大项作为实践训练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多元化实践课程内容的培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为今后从事音乐表演或社会培训等工作打下基础。“四团训练”即:舞蹈团、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通过“四团”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为今后能够从事音乐表演、艺术辅导和社会培训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学年,根据音乐表演专业“课堂+舞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班级汇报或班级对抗赛等的实践教学。班级汇报(班级对抗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能力,使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增强学生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第三学年,根据音乐表演专业“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实践教学内容为毕业汇报、撰写《文艺演出策划书》两部分。通过举办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专场音乐汇报演出,检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展示学生专业特长的平台;通过撰写《文艺演出策划书》,培养学生编导、策划文艺演出的综合能力,为毕业以后从事文艺演出活动奠定基础。
  3 构建“以演促学、以赛促能”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以舞台表演为目的、舞台实践为支撑,把课堂教学与学习延伸到音乐舞台上,同时,把舞台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再反馈到教学中,对教学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进,达到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由此,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创建了“以演促学、以赛促能”教学模式,即“以舞台表演为中心”(“赛”是舞台表演的一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如:创建了“课堂+舞台”的教学模式,教学就在舞台上进行,在课堂教学同时,进行舞台表演训练。创建“考核+比赛”的考核模式,专业课程的考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参加比赛的氛围),并现场点评,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达到使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准确、完美的演绎作品的理想状态。
  4 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思路,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为切入点,建设“校内校外结合、多种形式结合”的实习基地体系。在校外实习期间,加强与市场的联系。音乐表演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以与河南省怀梆艺术团、郑州禅宗音乐大典艺术团、河南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郑州天星传媒有限公司、焦作市舞缘艺术团等32所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将课堂建立到企业一线,使学生把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对接。校外实训基地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了解演艺行业等企业的实际,体验行业企业文化的需要,可满足本专业学生一年实习的需要。通过改革,真正使音乐表演专业做到立足焦作,面向河南及全国,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可行的教学评价方案,在评价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及时调整改进,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使课程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我们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性评价主要适用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如:参与程度、积极程度、情感态度、协调配合能力等方面,难以具体量化的一些内容评价,可采用较为准确的描述性文字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教学效果的评价,在阶段教学结束时进行,主要采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舞台表演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格次。如:以《班级专业汇报》课程教学评价为例:
  课程名称:《班级专业汇报》实践教学
  考核方法:舞台表演
  考核标准:班级汇报演出主要是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本着“人人参与、全班登台”的原则,使全班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音乐表演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学生参加班级汇报排练、演出工作,具体分为演员、剧务、音响三个项目组。演员组:负责排练及演出工作;剧务组:负责服装、化妆及彩排与演出时前后台剧务工作;音响组:负责彩排及演出时的音响保障工作。班级汇报的考核,是将平时参与训练的表现与舞台演出效果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
  教学反馈意见:通过检查考核《班级专业汇报》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由实践教学的管理部门评价、任课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合作企事业单位也共同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对教学存在问题,及时作出修改与调整,使《班级专业汇报》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更加合理完善。
  四 结语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部署高校的改革与转型,为我国高校建立系统化的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将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一起,重塑我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全国实施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其根本是要解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目的是使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地方高校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为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我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可行性道路。
  参考文献
  [1]豫政[2014]75号文件《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2014.09
  [2]汤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
  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6(10).
  [3]教育部教职成[2015]6号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
  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0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着眼提升“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能力的时代要求,聚焦精英人才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分析了习明纳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研究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精英人才培养优势,基于莳英学院的改革探索,对习明纳教学在本科精英人才培养中的局限性、现代适应性及与其他教学活动的整合互动等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习明纳;教学模式; 精英人才培养;应用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中国重汽境外维修技术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并实践了“中国重汽境外维修工程师班”核心课程双语教学模式。针对职业教育中国重汽国际售后服务维修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中国重汽国际售后服务维修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从构建一体化双语课程内容体系、编写双语教材、建立“英语主导式”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三结合”双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
期刊
[摘 要] 在“双创”新态势下,商学院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主体。在对比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 商学院;创新创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15-03  一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
期刊
[摘 要] 基于社会分层视角对“考研热”背后的生涯教育进行理性审视,生涯教育目前存在偏离与缺失: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划盲目、师资缺乏的状况;以考研为导向的生涯教育渐趋生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高等教育扩张与就业形势严峻;学历导引与名校崇拜;传统阶层观念与读书意识根深蒂固。针对上述问题与原因,探寻生涯教育转型与趋新的路径:健全生涯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社会分层观;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涯教育共
期刊
[摘 要]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是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教学文件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的重要支撑材料,评价指标是教学文件评估的依据。文中从观测点、指标内涵及分值分配对本科教学教案、试卷、毕业论文及实验报告四种文件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设定,以期为地方高校生物类教学文件的自我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 教学文件;生物类;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关乎学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与幼儿园是实现学前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本研究基于学生视角对学校场域中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与幼儿园场域中学生对幼儿教師素质的认知两方面进行调查,针对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完善教法类课程建设,改革艺术类课程,构建学前专业实训实习体系。  [关键词]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学生视角
期刊
[摘 要] 对地方本科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解决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并认真研究了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城市管理;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66-03  城市管理专业是钦州学院2014年申报并获批的管理学类本科专业,是一个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重点培养在政府
期刊
[摘 要] 课堂教学的心态至关重要,是教师意识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保持陌生化、表现欲和情景化的心态,就能更好地调动自身积极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以良好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主观能动性;陌生化;表现欲;情景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96-02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发挥好,讲解透彻,良好的专业知识是一方面
期刊
近日,一则“山东大学主校区将搬至章丘”的传言甚嚣尘上,广大校友“一头雾水”。此后“山东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声称:“济南主校区建设目前处于学校与政府磋商阶段”,表达了听取校友意见的诚意。但是,关于“主校区建设”的理由、设想等仍无从知晓,信息发布落在了谣传之后。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势所必然也无可厚非。只不过,这一举措涉及面广牵动各方,尤其是“主校區搬迁”不可不慎。为什么搬?搬
期刊
[摘 要] 对外汉语教学正向汉语国际推广教育进行转变,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重心正从国内向国际进行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汉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汉语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克拉申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分析出孔子学院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态度、焦虑、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中存在的情感问题,探索出有利于激起和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保持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