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而不同”是中国古往今来一直在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并且被引申到不同的领域中进行思考与探讨,如引入文化观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本准则。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发展与设计教育紧密相关。“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是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文章通过对“和而不同”古义今用意义的思考和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来探讨“和而不同”对于未来设计教育的借鉴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和而不同;设计教育;设计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往今来一直在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在现代也被引申到不同的领域中进行思考与探讨,如引入文化观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本准则。现代社会的飞速进步,“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到陆桥工程,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门类和生活细节中的用品,一切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都与设计息息相关。这种飞速发展带来大量设计需求,使得设计教育应运而生。纵观全国,不论是综合大学、多科或单科专业型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开设了设计学科,想要以此来向社会输出“设计人才”。
  设计在国内起步要晚于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却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被“催熟式”地发展起来,并没有形成一套本土化的设计教育方法。由于国内地域、文化背景以及资源等差异,直接借鉴国内外优秀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编排显然不是促进设计发展最好的方法。设计教育应当在结合实际现状和交流对话中,寻找创新性的发展渠道与方法。“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是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本文通过对“和而不同”古义今用意义的思考和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来探讨“和而不同”对于未来设计教育的借鉴意义和方法。
  一、古往今来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其实早在西周末年便有学者在讨论“和”与“同”的相关问题。如:“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就是将自然中的事物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结合起来,用“和”“同”关系进行论说。孔子正式提出的“和而不同”,随着时代发展与变化其内涵及外延含义也在发生更迭,并且由于受使用的时代背景和适用主体的影响其内涵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
  (一)“和而不同”的内涵及演变
  春秋两汉时期,在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的架构下,这一时期的“和而不同”作为君子的一个重要品德——“君子之道”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魏晋之后,士人阶层崛起逐渐成为社会的精英和贵族阶层,此时的“和而不同”思想随着君子品格的消解,转变向政治领域的“事君之道”;到宋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被重新确立,“和而不同”思想在这一时期体现在一方面“君子之道”有了新时期发展,另一方面政治领域的“事君之道”在士人阶层演化成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和而不同”思想的不断延续与演进,不仅说明了时代的不断变迁,也说反映了其思想具有与时俱进性,内容上具有现代价值。
  (二)“和而不同”的新时代内涵
  “和而不同”思想在当代最广泛的应用是在文化观这一层面上,中华文化始终以开放和宽容来对待异文化,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处中便于交流与合作。这里的“和而不同”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也认为“和而不同”在新时代内涵更为丰富,即“在矛盾统一体中,认可并维护元素的多样性,保持各元素的相对独立;同时淡化差异,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对抗,矛盾各方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交流协作,共同发展”。“和而不同”成为在各个领域、各个门类学科的发展中探寻中国式表达与运用的重要方法。
  二、“同而不和”的當代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扩招导致设计相关学科学生数量增速过快以及设计教育的师资有限,在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的设计教育是存在本质问题的,而非我们看到的设计发展迅速但整体设计水平参差不齐的表象。这里所说的“参差不齐”与自然界中的万有不齐是不同的概念,自然界中“和而不同”是其根本规律,即使是同一种类的东西每一件也完全不同,而目前的设计教育却呈现出“同而不和”的问题。
  (一)学校之间“同而不和”
  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各学校在开设设计专业时是基于大学科背景进行设立,并且有设计学科规定性的必修课程对应的规范要求。设计学科发展速度过快,而我们并没有探索出自己专属的一条发展道路,直接借鉴西方美术教育开设三大基础课程是许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者专业课设置借鉴办学相对成熟的美院已有课程。以上两个主要因素造成了国内设计教育趋同的问题。
  不论是综合大学内的设计学院、单科或复合专业型设计大学还是设计相关的职业技术院校,其设计学科下的专业设定和教学方面都表现出同质化和普遍性。同一地区的不同院校之间,不同地区的不同院校普遍缺少自己的特色。设计是文化创意的发散,不应是各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和一级学科下各小专业分支的“步调一致”却没有真正地“和谐贯通”。
  (二)老师与学生之间“同而不和”
  进入设计学科学习的学生大都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三年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会带来两种直接的影响:一是学生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二是学生本身缺乏了质疑精神。教学中的“教”与“学”被分隔开,这与我们大学教育所提倡的自由、开放的思想相悖。正如《师说》中写道“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应当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非知识的权威者,否则培育出的学生都成了老师的“继承者”,“道”与“业”就很难更迭前进了。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同而不和”
  目前大部分大学课堂仍然属于传统封闭式课堂,即在固定教学场所讲授固定学科内容,所以同一专业下的学生之间在“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下和相似的学习过程“催化”后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学模式下,“轻思重学”“轻学重教”,便会导致学生个体之间缺少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发展。相同专业下的不同学生也应是“和而不同”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与其他人一致,做到教学相助、学思结合,要沿着自己的规律性,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变化发展,构建一种以学生自身为主导的学习框架。   三、何为“和而不同”的设计教育?
  (一)有地域特色及产业导向的设计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尤其设计是一门需要多元和发散思维的学科,若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教育模式是对于特色文化背景的浪费,同时也使设计失去了文化内涵。各个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本校所处地区的文化特色,建设特色学科专业,让设计专业带动相对应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进一步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也可与当地高新产业结合开设对应专业,建设对口的设计学科,为该行业培育精而准的设计人才。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文明或者文化一样,设计教育也不应只有同一种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在地域特色及产业导向下形成的应是各有特色的设计教育,各校之间在设计的不同领域应各有所长,当它们协调统一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多元互补,便能发挥各自专长共同推动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
  (二)“教学相长—去真理化”的设计教育
  传统授课方式应在教学过程中作两种转变:由“老师—学生”的单向授课向老师与学生课堂对话交流的转变;由单一授课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上课不局限于教室内,如到博物馆内授课等,也可以不局限于老师讲课,如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分别作课堂演讲与分享。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老师从一个角度来论述一个问题,学生从其他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两种角度可能都是正确的,即使学生所考虑的角度不正确或不成熟也可表达出来,这说明有人在此角度做过这样的思考。老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不同的意见与想法,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来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相成相济才能集思广益,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
  (三)“為自己设计”的设计教育
  “为自己设计”的设计教育已经有了实践,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学生们可以为自己设计课表,学校有固定开设专业课程,学生也可在自己感兴趣领域按需选课。这样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模式,一方面可活跃专业与专业间的学术交叉氛围,另一方面学习理念会由重教轻学向重学轻教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即使同学科同专业也是各有所长的、有差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逐级递升的,而且跟所生活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是有关系的。以上几个维度在我国都在稳步提升,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更加丰富,所以未来市场细分会更精细。多方向和多层次化的设计人才才能创造出高品质、高情感化的产品来满足日益细致的市场需求。
  四、“和而不同”对设计教育的启示
  “和”是指设计内涵本质统一,“不同”是指设计形式、方法、思路多元化,“和而不同”的设计教育观意义在于“融合多元”。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倡的是与生态和谐、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这决定了我们不会再走依靠重工业的发展道路,机会便掌握在新兴产业手中。设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让许多产品的使用者打破了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差异。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体验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产业在生活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多元化是社会的本质。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人说未来设计的发展是一片光明,也有人为其担忧。总之,如何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产出有思想的精品,如何让设计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生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也是设计教育应当重点关注的。设计怎样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设计教育之路怎样走,孔夫子的“和而不同”便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何杨,刘荣清.论习近平的“和而不同”思想[J].黑河学刊,2016(5).
  [3]邓国军,蓝海.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演变及其社会价值[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6(2).
  [4]王受之.王受之谈设计教育——专访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受之[J].设计通讯,2016(3).
  [5]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
  [6]王小茉.基础·实验·创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思考[J].装饰,2018(1).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对空间叙事的知觉基础进行阐释,指出空间序列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情节的张弛有度,空间序列的美感来源于空间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异质同构——空间起始、铺陈、高潮、尾声各阶段与好奇、期待、满足、回味等情感活动的对应及共振。  关键词:空间序列;情节;叙事;张力  空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不同空间的先后次序安排。人们对空间的体验既是功能性的,也是心理及审美的。空间序列设计主要针对后者而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秩序是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大廓形服装一直稳居流行的前沿,然而这种不断更迭出现的大廓形服装如今更加多样且新颖。从热衷于夸张大廓形的Viktor&Rolf品牌秀场所切入,对于大廓形服装从材料、造型手法、风格形成等层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求提供关于大廓形服装造型的参考与解释。  关键词:夸张;大廓形;服装造型;体量感  服装潮流趋势的不断更迭,服装设计的看点也随之变化更新,但是服装廓形这一服装造型的基础要素,却历久弥
期刊
摘 要:李南的诗集《妥协之歌》,于2017年11月出版,应该说这是李南对自己写作多年的一次精细的梳理和精华的呈现。从《我有》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一个面目清晰的诗人形象,她有“黑丝绸般体面的愤怒”“妇女织毛衣时的恬静/也有投诉乡村旅店的狂野”“傻子和懒汉的情怀”“还有这深情而饶舌的歌喉”。愤怒,耐心,善意,悲哀,每一个词都是沉甸甸的充满思想的力量。诗人李南身上既有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又有一个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时代快速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于改善居住条件及提高物业服务质量的呼声也随之强烈。很多老旧宅小区由于基础设施不足,治安缺少保障,导致居住环境不理想。通过对娄底铁路小区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小区改造中存在的困难从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以进一步提升小区的居住条件,完善相应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改善  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是贯彻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软装设计在设计空间上的调和所呈现出来的更为舒适的装饰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喜欢。在设计的时候,如何有效构建家具设计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都有很大困扰。尤其是像中式、新中式这些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的设计风格,其家具惯用的木质材质和木质纹理外露的风格和室内空间的软装格局在整体的感觉和体验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因为如此,通过设计元素的搭配,构建这些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派生出的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也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由此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中,民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凝练着中国人民富裕的精神与物质产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需要研究的活的文化,也是亟待摄取的丰富宝库。如何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二维动画创作中,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史籍中,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处在广东南岭山脉的乳源瑶族的刺绣和服饰造型独特,图案装饰别具一格。在学前教育手工课程中加入粤北瑶族工艺的原生态民族元素,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手工教学手段陈旧,手工教材缺乏创新的现状,力图进行教学探索,把粤北瑶族工艺融入到课程中去,并将其应用到手工活动中。  关键词:粤北瑶族工艺;学前教育;手工课程  一、民间工艺在学前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引领更多的信息技术融合到高校校史档案管理之中。文章结合河南大学互联网环境下校史文化建设的实践,对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校史文化;文化建設;利用  常言道,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淌的历史。建设校史文化是对优良办学传统的守护,也是对校史文化建设不断的更新和超越。在互联网环
期刊
摘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一名高职学校教师,应积极寻找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契合点和落脚点,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文章从高职课堂出发,从贴合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身心体验、推进学生研究实践等三方面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播途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手绘表现实训”课程中的项目任务“单身公寓快题设计”为例阐述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实施过程,并根据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将课程的评分标准从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展开,最终完善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实施  近些年,各高校都在提倡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改革,随之各种教学法如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项目式式教学法等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