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宗龙 新“月”升云门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0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李佳晔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在编舞家郑宗龙的作品中,月亮与荧黄似乎是一名“常客”。
  从以“满月”为灵感的《大明》,到汲取“月晕础润”典故的《毛月亮》;从《十三声》里炫目的荧光色,到《乘法》中突破黑白灰的那一抹亮黄……
  这位云门舞集下任艺术总监的编舞,既传承了创办人林怀民《水月》等经典作品的冲淡深粹,又发展出他独有的恣肆生猛。
  2019年底,云门舞集与陶身体剧场联手打造的《交换作》举行大陆巡演,开场作品即郑宗龙为陶身体舞者编创的《乘法》,简约的舞蹈动作,翩跹如行云,透过节奏与意象的交迭,幻化出别样生机与遐想。
  排练前夕,郑宗龙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清瘦高挑的他,脑后扎了个短小发髻,一袭黑衣,静坐在初冬的暖阳下。他温和地诠释着舞作《乘法》的编创,也确乎总结了多年“修炼”的心得——“舞蹈是‘乘’,亦是‘法’。”

万华街头的小“野”龙


  2018年秋冬,郑宗龙携《十三声》来大陆巡演时用上了微信,头像选了张强对比度的黑白照:一条在黑暗中慢慢攀爬的白亮蜥蜴,乍看像一条发光的小龙。
  林怀民说,郑宗龙身上有一样他一辈子没有且羡慕的东西:那种属于街头的旺盛的活力——一种“野”。
  与自幼濡染于书斋的林怀民不同,郑宗龙生于台北万华(旧称“艋舺”)街头,他的外公曾是剥皮寮的面摊师傅,父母很早就进入社会闯荡,他小时候也跟着家人在街边摆摊卖拖鞋。这个古灵精怪的孩子,学着大人手舞足蹈地叫卖,警察一来,小小的郑宗龙拎起一袋拖鞋就拼命地跑……街头活力和人生百态,成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
  “我的童年视角就是蹲在万华尿涕路边向上望的景象,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嘶吼的,叫卖的,哀求的,祈祷的……那里的声音、气味、形体、事件、颜色,街上人们的态度,如每天世上发生的事,转眼即逝。”
  “十三声”是郑宗龙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传奇人物。1960年代的艋舺华西街,“十三声”在大厝口广场卖艺,举凡古今佚事、流行俚俗,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一人分饰多角,忽男忽女,幼声老嗓,唯妙唯肖。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在舞作《十三声》中,郑宗龙召回了一幅幅童年记忆的场景:黑帮拼斗、庙会阵头、野台戏班、扶鸾乩童……经他编创,11位舞者身着荧光彩衣,在台上诡笑、嚎叫、念咒,在唢呐、那卡西、电子乐中“变身”,舞出各种失序、佝偻、张狂的动作,激烈似烟火齐发,又如泱泱大河,淌出令人目眩的众生相。
  郑宗龙表示,他想“更深入地探索身体语汇与记忆的样态。我从街道上人们的样貌、文化的仪式,试着寻找一个跳舞的理由,舞蹈的方法”。
  为何跳舞?回到自身,郑宗龙少时习舞,只因家人觉得他太过好动,常常“闯祸”。小时候跟着母亲去理发,一把刀片在手,他不留神就割到了手指;走在路上,他撞碎了整片落地窗,把自己弄得全身是伤。
  “我是一个让母亲提心吊胆的孩子,完全不受控,可能因为这些原因,母亲把我送去学跳舞,芭蕾、京戏、新疆舞、蒙古舞、现代舞,什么都学。”
  郑宗龙对10岁时拉筋印象深刻,跳舞让他很早就学会用身体的痛感来遗忘心里的忧伤:“我把脚放在那边,压下去,让自己痛、让自己痛,好像筋拉一拉,身体痛一痛,心里面的感受就会不见了。”
  上中学时,他也曾经历青春叛逆期,“没好好念书,每天晃来晃去,骑着改装摩托车到处跑,和人称兄道弟,加入小幫派”;高中在华冈艺校念舞蹈科,郑宗龙曾是学妹小S暗恋的“男神”,《康熙来了》中,小S曾公开表示,读书时看到这位帅气的学长练舞,她情愿为他去买便当。
  高中毕业,郑宗龙本想报考台北艺术大学,可惜文化课差三分落了榜,转而入读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夜间部。那段日子,白天他帮父亲送货,夜里继续跳舞……其间遇到罗曼菲(云门2前艺术总监),她看了郑宗龙的表演,鼓励他报考台北艺术大学插班生。郑宗龙隔年赴考,终于如愿转入理想中的学校。
  大四那年,郑宗龙曾一度陷入迷茫:不知为何而舞。他选择休学去当兵。当兵站哨,一站就近两小时,他总觉背痛,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支撑脊椎的椎弓开裂——若不开刀,万一椎弓滑脱,极易导致瘫痪。挣扎良久,郑宗龙决定开刀,医生挖了他骨盆的骨头补缝,再在脊椎旁打了两颗钢钉。
  体内种下两颗钢钉后,郑宗龙静养了整整两年。“那段时间穿着铁衣,起卧都是僵着的。身体稍微好一点就跟爸爸去送货,或是自己开车去。那段时间我就会想,人一定要珍惜身体没有病痛的时刻。”
  休养过后,回到学校,还剩一年毕业,郑宗龙编了三支舞,顺利转入编舞系。他发觉身体逐渐好转,毕业后考取了云门舞集,决心再次起舞。

出入“云门”的流浪者


  云门的舞者非常安静地处理身体,这对生性好动的郑宗龙起初是个挑战。
  他进团第一堂课就是站桩,一站就是一个半时辰,汗水并非在舞动中挥洒,而是默默滴在脚边。这样的坚韧修炼曾在郑宗龙体内激起强烈的冲撞。
  “我因此而痛苦,但这个剧烈的冲突好像为我带来了静下来的可能。”
  四年云门舞者生涯,打磨着郑宗龙的心性,一种向内的力量开始生长,但体内的钢钉也在提醒他,身体无法负荷这一切。跳完舞,别人隔天都没事,他每周却要看三趟中医,周末还要做复健。“大家在休息看电影,我在医院拔罐、针灸、贴药。日积月累,我发现自己没办法了,我需要很多休息。”
  郑宗龙终因脊椎伤势,不得不退团。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对舞蹈如此不舍,牵筋动骨。离团那天,他躲在排练场哭了一下午。“任何分离都是难受的,那时候我和舞蹈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离开云门后,郑宗龙曾有两年几乎在谷底盘旋。中断舞者生涯后他转向编舞,为生计接下各种商演,却几度遭厂商打脸,连车马费都不付便打发走人。“那时全身上下加存款,只剩几十块,一走出去,泪就掉下来了。”
郑宗龙作品《毛月亮》 图/李佳晔

  因着对舞蹈的热爱,商演之外,郑宗龙每晚都和好友在社区大楼的健身房里编舞。但他当时没有经济能力,要租房,要借场地编排,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在他最困难的日子,林怀民伸出了援手。
  “林老师跟我说,如果他想去哪里就打电话给我,让我开车去载他,他下车时就照计程车的费用付我。”就这样,郑宗龙给林怀民当了一段时间“司机”,他的世界也随之慢慢打开。“那段时间,我很幸运,林老师在车上会听古典音乐,如果去看演出多一张票,他也会带上我,我跟着他一起看戏、观舞,他还会和我讲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郑宗龙跟着林怀民看演出,也看他每天开会、改稿、接电话、和人聊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原来他是这样生活的。”最让郑宗龙触动的是林怀民的家,没有任何多余修饰,三面墙都是书和CD。郑宗龙渐渐明白,编舞不能只靠天赋,还要有丰厚的积累支撑,“我只觉得自己好像空空的、疯疯的,只是个会玩的大男孩,墙上那些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看到了宝藏,我想要吸收。”
  林怀民给郑宗龙推荐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为他介绍贝多芬的音乐,让他去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跟他讲述保罗·高更在大溪地画画的故事……就这样,郑宗龙的世界开始联结上了许多作家、画家,还有音乐家。他曾坦率地开玩笑道:“我从听周杰伦直接跳到了听巴赫。”
郑宗龙作品《乘法》 图/李佳晔

  云门舞者的训练锤炼了郑宗龙的耐力,林怀民则向他展开了无限丰盛的精神世界,也释放了他的创作能量。自2002年起,郑宗龙编创的舞作逐渐受到外界重视:《似相》(2003)入选两厅院“新点子舞展”;《地下室》(2004)入选“亚洲青年编舞营”;《爻》(2005)受邀为“亚太艺术论坛”开幕演出。
  2006 年开春,云门充满了伤逝。短短两个多月里,云门2极具天赋的编舞家伍国柱与艺术总监罗曼菲相继离世。这一年,郑宗龙30岁。1月,他和云门同仁送别了36岁的“柱子”;3月,他在德国参加编舞大赛,双人舞《狄德贝许》从全球25国30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首获国际铜牌殊荣,但遗憾的是,他再没机会亲自带给恩师罗曼菲看了。
  4月,郑宗龙受邀担任云门2特约编舞。10月,他申请了云门的“流浪者计划”,背着包单枪匹马去了印度,一口气走了24座城市,“我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绕了一圈,这两个月是扎扎实实的两个月。”
  流浪印度期间,郑宗龙曾在湖上的船屋住了一星期,“卸下盔甲”,练习与自我对话,捋清过往人生中的每个重要节点。很多时候他也想“逃”,生命中曾被重重打过的那一巴掌,总在最后一刻逼他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会眼睁睁看着它,对它说:‘你再来啊!’”

在路上,“一个蓝色的地方”


  “撞墙的时候就想到了《墙》;《裂》的时候是想把自己打开。”
  担任云门2特约编舞家期间,郑宗龙几乎每年都在舞团“春斗”推出新作:《变》(2008)、《墙》(2009)、《裂》(2010),这些命题既抽象又具象,既个人又普遍。2012年《墻》于纽约演出,《纽约时报》盛赞:“郑宗龙导入截然不同的动作语汇,轻盈巧转,如芭蕾般优雅;淋漓尽致的舞作令人激动!”
  借着创作,郑宗龙也在不断厘清自己的内心。多年后的今天,面对“为何起舞”的命题,他沉默良久,淡然作答:“我现在想到的是滤水器,说‘净化’感觉太严重了。我觉得舞蹈是一种表达,同时它也是一个‘滤’的过程,它有这样的功能。为什么跳舞?悲伤时可以跳,快乐时也可以跳,而且你不需要任何工具就可以跳,甚至不用音乐都可以,但舞蹈跟自己连接,而且是一个本能。”
《交换作》三位编舞家合照,左起:陶冶、林怀民、郑宗龙 图/刘振祥

  2011 年的《在路上》是郑宗龙首部长篇舞作,灵感源于他在云南的旅程。他在当地见到一位白族老奶奶,穿着最传统的服饰,但拿着最新的苹果手机。“我就想,传统跟现代本是相连的。”于是,他将传统身体语汇与现代音乐结合进行编创,舞蹈现场邀请西塔琴乐手即兴弹奏,舞码不仅涵盖芭蕾、现代、太极导引及印度、东南亚等元素,还融入了台湾的八家将、车鼓阵等民俗文化,把街头阵式跳将的生猛痛快,自在不羁地杀开一条新路来。这一年,《在路上》在国际舞坛连获大奖,郑宗龙被舞评家视作“国际舞蹈界新鲜而独特的声音”。
  2012年,郑宗龙获得亚洲文化协会奖助赴纽约研习,半年间,他像当地人一样游荡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其间编创出舞作《一个蓝色的地方》。“那段时间有点忧郁,有个晚上我睡不着,跑到天台吹风,天快亮的一刹那,漏进了一点光,天空慢慢从黑色过渡到蓝色。那个时刻,我完全被天空的感觉给抓过去了,突然忘掉了所有烦恼,心里重新获得了平静。”
  郑宗龙后来得知,天际线呈现特殊蓝色的这一刻,是法国人的“狼和狗的时刻”,是日本人的“魔幻时刻”,空气潮湿不安,视线昏黄不明,鬼怪皆现形。“蓝色对我来说并不是实质的颜色,而是人的感受传达给身体的反应,因此作品中的‘蓝色’架构在舞者的身体里,在动作中呈现忧郁不安的感觉。”   《一个蓝色的地方》特别之处在于“音乐的缺失”,全作仅在后半段让舞者身体带出音乐,郑宗龙也被舞评家称作“最擅长掌握音乐抽象结构的编舞者”。他自己解释:“当音乐消失了,就好像走路失去了方向,但后来发现,音乐其实源于舞蹈的身体,舞者帮我找出节奏感,再将动作编织起来。”
  2012年回台后,郑宗龙任职云门2助理艺术总监,2014年升任艺术总监。2019年8月,云门二团和一团合并。明年将成为大掌门的郑宗龙在推广和演出上投入极大心力。作为“林怀民的接班人”,郑宗龙曾谦逊地表示:“没有人可以接林老师的班,而是我们大家必须一起托住文化传递的薪火。”
  林怀民对郑宗龙也寄予厚望:“宗龙首先是一个很好的编舞家,更重要的是云门从创团开始就坚持做的艺术平权,到户外、偏乡、社区演出,这件事不是每个艺术家都愿意做的。如果你找到一个很棒的编舞家,他的作品可以在全世界演,但不到偏乡去演,那不是云门。宗龙就是基层出身,他对这件事有很强烈的信念,这些年他也带着云门2做了很多实践。”
  郑宗龙曾带着云门2多次去学校表演,小学生们席地而坐,几支舞毕,舞者下台,悄悄走到小观众身旁,牵起他们的小手邀他们共舞。“你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表情,之前看舞很严肃,然后开始笑,对我来说那是最美好的时刻。”

从冰岛带回“毛月亮”


  “光之暗面”常成为郑宗龙在舞作中勇猛探索的对象。
  2014年编创《杜连魁》时,他受王尔德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启发,将那个与魔鬼交易、永不老丑的美男子的故事搬上舞台。善于交融不同质地元素的他,大胆使用红绿对比色,借北管与西方古典乐的冲突,舞绘出人性深处的黑暗、渴望与焦灼。“我个人心中可能也有那样一个画像,对我来说,每次创作或许打开了我一些阴暗的柜子,但也解开了我的一些疑惑。”
  五年后,冰岛旅行归来,他创作了极具震撼力的新作《毛月亮》。台上,139块LED面板拼合的荧幕仿若“发光的巨兽”,在冰岛后摇天团Sigur Rós的配乐中,一群衣着原始的舞者,甩发狂舞,时而围成圈大幅摇晃,时而叠成罗汉奋力上爬,荧幕上的瀑布幻化成一只巨手,仿佛在攫取那些蓬勃肉体的青春……
  《毛月亮》这个名字是郑宗龙在网上搜到的。“当时就觉得这个名字很美。我心想,什么意思?月亮还长毛吗?后来才知是月晕的意思。古人说,月晕而风,意味着有大事要发生,因此也引发了人们内心的深层恐惧。”
  通过这出舞作,郑宗龙试图探索“身体和冰冷科技的对话”。编舞前,有天晚上他在手机上看短视频,深陷其中,停下时,不觉天已亮了。“我突然意识到这东西的威力,如果我没有自制,真的会黏着它一直看下去,很可怕。”
  为了寻求与Sigur Rós的合作,郑宗龙去了冰岛参加雷克雅未克音乐节。“冰岛人听后摇是在剧院里,台上乒乒乓乓的音乐很high,台下的人正襟危坐,最后一首歌结束,所有的人才疯狂起来。我很少有这种体验,可能古典乐团演奏才可以找到这样的观众,他们很专注地在聆听音乐,最后一刻你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全都在,很疯狂的!我说,哦,原来摇滚乐还可以这样子听!”
  “不在我们文化里的声音”却勾起了本土文化的记忆。“最让我着迷的是,Sigur Rós很像万华庙会的音乐,我一直想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原来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电子琴,在台湾很多婚丧喜宴中用到,我觉得好熟悉。”
  《毛月亮》英文名为《22° Luna Hola》,这和月晕形成原因有关。“因为天上比较冷,有些看不太见的冰晶,22度时光线刚好照到冰晶,会出现光晕。”
  在郑宗龙的作品中,既有“比较冷”的《毛月亮》,也有温暖的《大明》。“这是2017年为澳洲悉尼舞团编的一支舞,英文名是full moon(满月),拍定合作后,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圆满时刻,大家笑得很开心、很温馨的一个夜晚,有点像中秋节团圆的感觉。”
  月有圓缺,人有离合。在此次《交换作》的大陆巡演中,即将退休的林怀民以一支短短的舞作《秋水》告别观众,舞作灵感源于他的一次京都之行。京都秋日的溪流在沟渠里清澈流淌,静美万分。台上,在极简主义大师阿沃·帕特的《镜中镜》音乐背景下,五位云门最资深的舞者(周章佞、黄珮华、黄媺雅、杨怡君、苏依屏)舞出了暮色中的忧伤与喜悦,跳完这一支悲欣交集的舞蹈,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要离开云门的舞台了。
  自2006年伍国柱和罗曼菲离世后,这些年来,郑宗龙还是会常常想起云门的这两位益友良师。
  采访临近尾声,他满怀深情若有所思道:“我常在想,林老师翻译了一本书《摩诃婆罗达》,那本书我从头读到尾,现在想起来都有点起鸡皮疙瘩。书里,好像是到了某个地方,所有人都死了,然后只剩下那一个人,但再往后面,所有死掉的人又全部出来了,原来这只是一场戏而已!然后大家在那个时刻团聚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常会想起这样的时刻,有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
其他文献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方面,如果以初级算术来比喻,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大致可以找到三种类型的人物:一类人兢兢以求,无时或止,专门使用加法;一类人安时处顺,善用减法;还有一类人,加法、减法混合用,有的前半生用的是加法,后来跌了跟头、吃了苦头,红尘觉悟,改用减法。  而终生都在应用减法,且又出于高度自觉的,最典型的就是庄子。作为战国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在那个“诸侯争养士”,特别重视智慧、才能的群雄
如果没有《我是歌手》,黄绮珊迄今为止的人生高潮还定格在遥远的2000年——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大火,其中收录了她唱的一首插曲。2004年,她给央视配唱过雅典奥运宣传主题曲,在节目间隙播放,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她的名字。  可现在不同了。打从2013年1月18日《我是歌手》在湖南卫视开播以来,黄绮珊迅速被网民传颂为“亚洲第一女高音”,QQ音乐和百度音乐都在首页推荐了她,其商
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人以恰当的历练,形成恰当的认知,军事统帅就有横空出世的可能。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  在1~10岁阶段,军事统帅的家庭背景呈现出多样化,完全不同于早期军事统帅单一性贵族出身。农民之子彭德怀,鞋匠之子朱可夫,贵族之子曼施坦因,名将之子麦克阿瑟,武士之子山本五十六,遗腹子尼米兹,牧师之子蒙哥马利,教师之子隆美尔,破产商人之子艾森豪威尔和律师之子巴顿等人,在出身上绝对印证了“英雄不
雾 降  “胡闹!”曹寅  曹寅嘴里蹦出了这两个字。1月9日,徐小平在真格基金CEO群里将区块链革命形容为“一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伟大技术革命”,“以全部的智慧呼吁大家,千万不要临渊羡鱼,而要冲到浪涛中去,迎接区块链即将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两个月后,在上海徐家汇某栋高层建筑的20层谈到此番言论时,曹寅依然不认同。  这段话很快被截图外泄,徐小平甚至公开悬赏一枚比特币寻找“泄密者”。根据i
全开外挂的古装偶像、毫无自主意识的傻白甜终于开始被观众厌弃了。而本土的文艺工作者,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对大女主形象的迷恋,特别是最近的《傲骨之战》、《迷雾》等层出不穷的榜样在先,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希望中国荧屏上出现有特色的“大女主”:她要出身平凡,要不甘平庸,要美丽非凡,要历经磨难,最终要抛弃同龄人一骑绝尘。按照这个思路打造出来的《北京女子图鉴》却很难如人意。《北京女子图鉴》完全放弃了原作《东京
摘 要:创刊于1941年的《解放日报》在创刊之初,以新闻为本,把全世界作为新闻选择的取景框。1942年进行了改版。改版后《解放日报》的指导思想、报道方式、内容等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对《解放日报》改版的反思和现实思考,各级党报应依据目前的新形势,探究党报新闻选择和衡量标准、党报的新闻源、党报的定位,搞好党报的改革,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解放日报;延安时期;改版;历史反思  中图分类
“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研讨会”于2010年7月3日至4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中国雕塑学会、广州美术学院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由殷双喜、孙振华,杨小彦、李清泉四位学者召集。  此次研讨会,以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教授创作的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作为讨论的切入点,进而探讨关于纪念性艺术的历史语境以及作为文化表征的
我们永远都在扩张,永远都在侵吞,但没有人说,我克制我放弃,我一直认为,中国人没有特别特别强势的快时尚品牌,是因为中国人不懂得放弃  大学旁边的写字楼顶层,视野开阔,黑与灰的主调,书架上的《三体》与《ZerotoOne》,很难想,这是一家时尚搭配APPCEO的办公室。这个时尚搭配APP名叫“穿衣助手”,CEO顾莹樱,一个以“从不纠结”著称的85后女性创业者。  22岁参与创业,25岁套现千万实现财务
2018年1月,雷达在《文艺报》上的专栏文章汇成评论集《雷达观潮》,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作序:“他从来是勇猛精进的,他是不老的猛兽,立高冈之上,尽览风行草偃。”  二十年多前,“只觉得他是按下云头,落到了凡间。”那时夏天的什刹海尚能游泳,红荷灼灼,还不想做评论家的青年李敬泽游完几个来回,水淋淋上岸,抬眼看见垂柳下坐着彼时已大名鼎鼎、此刻同来消暑的雷达。一老一少于岸边谈起水,渐成忘年之交。  雷达的父亲
皮斯托瑞斯和女友瑞瓦·斯廷坎普  一场枪杀,让“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的情人节变成了情人劫。日前,这位蜚声国际的南非残疾运动员供认,在2月14日凌晨枪杀了女友瑞瓦·斯廷坎普。  到底是“谋杀”?还是“误杀”?  各方争论不休,案情扑朔迷离之余,情杀推测又起波澜。对于26岁的皮斯托瑞斯而言,他将面临比失去双腿更加痛苦的深渊:失去自由。“刀锋战士”成了“刀锋杀手”  2月14日凌晨3:55分,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