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并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动力。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支撑、促进这个民族历经风险磨难、饱尝艰辛困苦而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强大力量和不竭源泉,就是这个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形成了大多数民族成员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形成了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勤勤恳恳,努力不懈,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
二、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精神
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
民族精神问题的提出,一般发生在一个民族自身在向前发展过程中遇到危机或因外界环境变化提出挑战之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现代化的时代,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精神。现代化一方面使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汇聚到现代化的洪流之中。每一个民族都被卷入国际分工的体系,都被纳入世界性商品、资金、技术和人员交往的潮流之中,民族间的交往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孤立的民族发展史已一去不复返了。对外开放既是推进民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使世界各民族,特别是落后民族的民族性遭受到空前的冲击。现代化可分为“原发式”现代化和“后发式”现代化,对“原发式”现代化国家来说,时代性和民族性两者之间是基本一致的。时代性的张扬伴随着民族性的扩张,对“后发式”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时代性和民族性两者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时代性的强烈推进,有可能使本民族的民族性萎缩,甚至窒息。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世界民族交往中如何保持民族的风格和民族特征,是摆在“后发式”现代化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正确理解现代化建设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辩证关系的理论根源。现阶段,要想正确理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之间辩证关系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入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尤其是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的促进功能更是我们不能或缺的。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发挥民族精神的民族支撑功能,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其次,要将中华民族精神贯通于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促进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用民族自强精神促进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当代生产力的特点一是现代科技是推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二是具有先进性,因此,民族精神必须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也就要为先进科技发展提供动力,用爱国主义精神推进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包括政治思想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三个方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理想,不断提高执政党和公民政治活动的文明程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核心推进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民族精神本身就是小康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可以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动力激发,使精神文明建设走在时代前列。
再次,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它包括:一是现代化的文化思想基础即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古今中外各种关系,建设多元一体的新文化、新精神;二是文化本身的内因机制即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以及文化要素之间的可相容性;三是国家政策和制度上的保证机制可以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充分调适的余地;四是有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政治导向,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上。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进取心的民族,尽管历经磨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发展的追求。为了改善民族的生存条件、实现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进行的伟大创造,对民族精神起到了凝练、升华和创新的作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的紧要关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更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中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关系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己的优长,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但文化作为经济的反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也正不断地加快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碰撞。这既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保持我国文化的特性和优良传统提出了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文化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合理的精神纽带,一旦丧失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必然导致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民族文化注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民族精神。这样,我们民族文化才能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又有抵御敌对文化入侵的战斗力,真正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可以凝聚社会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没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力量包括民族精神的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且也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参与世界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只有在全民族中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胜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越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关头,全国人民就越是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非凡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我们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只有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才能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聚起来,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才能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顽强拼搏,锐意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支撑、促进这个民族历经风险磨难、饱尝艰辛困苦而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强大力量和不竭源泉,就是这个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形成了大多数民族成员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形成了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勤勤恳恳,努力不懈,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
二、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精神
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
民族精神问题的提出,一般发生在一个民族自身在向前发展过程中遇到危机或因外界环境变化提出挑战之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现代化的时代,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精神。现代化一方面使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汇聚到现代化的洪流之中。每一个民族都被卷入国际分工的体系,都被纳入世界性商品、资金、技术和人员交往的潮流之中,民族间的交往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孤立的民族发展史已一去不复返了。对外开放既是推进民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使世界各民族,特别是落后民族的民族性遭受到空前的冲击。现代化可分为“原发式”现代化和“后发式”现代化,对“原发式”现代化国家来说,时代性和民族性两者之间是基本一致的。时代性的张扬伴随着民族性的扩张,对“后发式”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时代性和民族性两者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时代性的强烈推进,有可能使本民族的民族性萎缩,甚至窒息。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世界民族交往中如何保持民族的风格和民族特征,是摆在“后发式”现代化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正确理解现代化建设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辩证关系的理论根源。现阶段,要想正确理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之间辩证关系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入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尤其是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的促进功能更是我们不能或缺的。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发挥民族精神的民族支撑功能,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其次,要将中华民族精神贯通于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促进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用民族自强精神促进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当代生产力的特点一是现代科技是推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二是具有先进性,因此,民族精神必须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也就要为先进科技发展提供动力,用爱国主义精神推进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包括政治思想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三个方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理想,不断提高执政党和公民政治活动的文明程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核心推进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民族精神本身就是小康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可以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动力激发,使精神文明建设走在时代前列。
再次,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它包括:一是现代化的文化思想基础即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古今中外各种关系,建设多元一体的新文化、新精神;二是文化本身的内因机制即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以及文化要素之间的可相容性;三是国家政策和制度上的保证机制可以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充分调适的余地;四是有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政治导向,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上。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进取心的民族,尽管历经磨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发展的追求。为了改善民族的生存条件、实现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进行的伟大创造,对民族精神起到了凝练、升华和创新的作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的紧要关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更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中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关系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己的优长,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但文化作为经济的反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也正不断地加快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碰撞。这既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保持我国文化的特性和优良传统提出了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文化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合理的精神纽带,一旦丧失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必然导致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民族文化注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民族精神。这样,我们民族文化才能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又有抵御敌对文化入侵的战斗力,真正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可以凝聚社会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没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力量包括民族精神的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且也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参与世界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只有在全民族中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胜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越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关头,全国人民就越是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非凡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我们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只有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才能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聚起来,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才能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顽强拼搏,锐意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