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冷冻在开胸术后减轻切口疼痛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y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冷冻在开胸术后减轻切口疼痛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7月76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研究组采用肋间神经冷冻法。统计对比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疼痛程度(VAS)、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应激反应相关指标(血管紧张素、皮质醇、β-内啡肽)、肺功能[呼气峰流速(PEF)、第1 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EVC)]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①疼痛程度:术后即刻、1 h、4 h、8 h、12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应激反应:术前两组β-内啡肽、皮质醇及血管紧张素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研究组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炎性因子:术前两组IL-6、CR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研究组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肺功能:术前两组PEF、FEV1、EVC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研究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研究组PEF、FEV1、EV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15%)低于对照组(3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可缓解开胸术后疼痛感,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与应激反应程度,改善患者肺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细菌性肺炎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炎症因子及内毒素(LPS)水平,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3月致病菌株为革兰球菌(G-菌肺炎62例,G+菌肺炎36例)感染患儿9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62例同期非典型病原体患儿(非特异性肺炎组)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尚未经抗菌类药物治疗时PCT、白细胞介素-8(IL-8)、LPS水平,分析PCT与IL-8、C-反应蛋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肝衰竭患者的空腹血糖,以血糖水平分组,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肝衰竭患者发生糖代谢紊乱率较高,152例肝衰竭患者血糖异常121例(79.6%),其中低血糖组92例(60.52%),高血糖组29例(19.08%)。低血糖组病死率为66.30%(61/92),高血糖组病死率为55.17% (16/29),正常血糖组病死率为29.03%(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术后切口局部浸润联合阿片类药物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开腹肝脏术后镇痛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30~60岁、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肝脏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PCIA+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切口局部浸润镇痛,B组行PCIA+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比较两组术后4 h、8 h、12 h、24 h的镇痛、镇静、呕吐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
目的探讨诱导HO-1表达对慢性间歇性缺氧下INS-1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浓度钴原卟啉(CoPP)作用于慢性间歇性缺氧下INS-1细胞,观察胰岛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采用RT-PCR检测HO-1 mRNA表达。结果随着CoPP浓度增高,胰岛素、SOD、HO-1表达逐渐增高,而MDA逐渐降低,当CoPP浓度达到40 μmol/L时作用最强(P<0.05)。结论慢性间歇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在肺部空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肺空洞性病变患者31例,均于CT室行经皮肺穿刺术,活检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中,阳性结果30例,其中肺癌22例,结核4例,肺脓肿3例,肺曲霉病1例,1例未确诊。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简便、安全、阳性率高,适于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清N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及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STBI患者7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HBO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脑血流动力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人工内瘘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肾病5期且行人工内瘘术患者369例,其中术后血栓生成组18例,无血栓生成组35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尿素氮、D-二聚体、血小板、血清Lp-PLA2水平及既往史,观察患者术后血栓形成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Lp-PLA2与人工内瘘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APC)、活化蛋白S(APS)、抗凝血酶Ⅲ(AT-Ⅲ)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502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cIMT正常组、c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APC、APS、AT-Ⅲ、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血脂水平,分析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
目的研究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率指标、B型钠尿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5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与经皮穿刺射频消融(P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PRFA治疗,对照组单用TAC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有效率、肿瘤完全坏死率、不完全坏死率、部分坏死率、复发率、6个月及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5%、85.0%、7.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