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以后,浙江省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努力让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近几年,作为浙江省重点示范专业的我校服装专业,积极地开展了各项教改试验,而“两创”战略的提出更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创业热情,为服装教学改革再造生机。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职业学校要想办出特色,必须加强校企合作。“请进来、走出去”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模式。“办校进厂、办厂进校”的“企业定单班”和“服装设计制作中心”等校企紧密合作形式,走出了新路子,推进了职教改革向纵深方向的发展。这样,将企业搬进了学校,实现了教学与实训的一体化。2008年,我校通过社会招考聘用了9名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车工,成立了“服装设计制作中心”,主要负责学生校服的设计和大批量制作。在平时工作中,他们采用与企业相同的流水线形式,将学生分批安插在流水线中间,一方面,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企业流水线的运营方式,另一方面,在车工的带动下,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同时,为了更快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企业制版、制作技巧的掌握,学校专门派出一名教师和车工担任企业定单打版和封样的任务,然后再承接小批量的加工生产任务,真正让我们的教学与企业联系起来。他们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留存,成为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生产的“模拟仿真”训练素材。
在办厂进校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学校进企业”的“订单班”模式,把教室“搬进”企业,针对合作企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学,通过“工学交替、轮岗实习”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推进学校专业建设。我校第一个与茉织华服装公司签订的“茉织华订单班”目前已初见成效。企业领导每学期最少两次到校开展讲座,奖励技能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实习。高三全年学生在企业接受轮岗实习。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养成的吃苦耐劳、遵规守纪、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为了让职业学校能更好地服务社会,2009年学校又适时推出了“真情回报”六项行动计划(2009~2011),具体内容有:万名职工免费培训行动计划;千名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行动计划;百名教师下企业技术服务行动计划;千名贫困学生免费培养行动计划;千名学生敬老助残送温暖行动计划;千名师生下乡村社区送文化行动计划。开学初,应平湖中龙制衣厂和茉织华服装公司的要求,学校先后派两名教师免费为企业培训车工近60名,根据不同公司招聘的员工素质和培训需求,在基础操作工艺、企业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要求及企业流水线的运作流程、企业专业术语、工艺文件编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使这些新员工顺利上岗,得到了企业领导的一致好评。如今,平湖的许多家企业纷纷与学校联系,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我校“服装短训班”与突破服装CAD联手,面向社会各界、企业员工开展短期培训,为人才速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我校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蒙士特服装公司的第一批高技能培训班学员拿到了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证书。
创新课程设置
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和科学的专业设置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促使我校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社会人才需求预测和毕业生追踪调查,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力求做到以需定产、人才供需平衡。为了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我校不仅开设了定单班、短训班,更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3 1 1”模式的服装自考大专班和大专函授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观念的带动下,我校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而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服装专业课改小组成员通过对平湖几十家服装企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反向推出了需要开设的课程,并尝试在高一阶段开设服装组合认识操作实务,利用一个月的集训,让学生基本掌握服装制作的要领和技巧,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在高二年级继续探索服装项目综合课程。这种项目课程打破了以往学科的独立性,将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服装缝制工艺、服装营销、服装表演等各学科结合起来,根据设定的工作项目(男装、女装、童装),把里面的内容分解成可以拆分、组合的模块,根据所要完成的任务,将能够用到的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有针对性地学习。例如,我们要进行某一种服装的制作,可以根据市场调查进行款式设计、小组讨论,定出最终设计稿,再考虑面料采购、色彩搭配,然后制版打样、裁剪缝制,最后展示表演和销售。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习此种服装的设计要点,了解此种服装的面料要求、色彩搭配知识,掌握服装制版、款式变化以及缝制操作技能和表演、销售技能,这些知识从原有的学科体系里被分解出来,根据具体的任务进行有目的的重构,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到了高三年级,由于下半学期是到企业里顶岗实习,所以,为了让学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适时开设了专业模块课程,内容包括生产性实习、工业制版与推版、服装CAD制版与CORELDRAW款式图绘画、生产技术文件编制、毕业设计模块,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实习增添了一双羽翼。根据企业的调研情况与学校教学实际,以及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我们确定了专业设置构架,并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符合企业需求、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并在动态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修改。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推出了“引、送、下、带、考、聘”,即引进外省优秀人才,送专业教师到高校学习、进修,派教师下企业实践、考察,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参加劳动局组织的专业技能考试,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和高校教授来校讲学等,以此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响应“浙江省六项行动计划”的号召,利用节假日到高校进修或下企业培训。为了加强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学校成立了“名师成长共同体”,并组织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每年的嘉兴市青年教师技能比武。为了能够及时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加强教学反思,学校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袋”,并通过“双高课”、“主题性”教研、说课比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为了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动”起来,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博客、教育随笔及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们受益匪浅。多种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使每一位教师快速地走向成熟。
校外创业,迈出划时代的一步
2008年,学校首次推出选修课程,作为学生兴趣爱好的拓展,并用学分制来控制其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实现一专多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宽基础、活模块、精就业”的基础。与服装发展紧密相连的创业社团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为了支持学生创业,学校特意在校内开辟了一间“创业商店”,销售学生在服装综合课上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他们的服装很受欢迎,尤其是童装,经常是抢购一空。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创业热情。2009年为了把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省委、市委“两创”精神的带动下,校长带领服装专业师生开创了服装专业“两创”实践基地——同创衣家(目前在注册商标),在平湖的繁华地段租赁了一间110平方米的大店面,销售师生自己采购和设计生产的服装。在校的高一、高二的四个服装班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模拟公司,设立服装设计部、采购部、制作部及销售部,由班主任带领开展服装设计、生产工作,并派服装专业教师和营销指导教师各一名具体指导学生开展服装采购和营销业务。他们在“综合课”、“毕业设计”中制作的服装也在“学生设计制作专柜”进行展示和出售。平时四个班的学生轮流到店里实习,学生不仅在待人接物、营销理念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更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两创”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这一平台,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发挥所长,并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驱动“任务”设计初探[OL].迁安教育信息网,2004-07-20.
[2]郝红花.积极探索教育改革 掌握服装教育新方法[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6).
[3]安徽办.浙江省实施“两创”战略推动经济“爬坡过坎”[EB/OL].广州协作,2008-11-25.
作者简介:
郝红花(1976—),女,吉林抚松人,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浙江省平湖市职业中专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服装专业结构、工艺、CAD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尚传梅)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职业学校要想办出特色,必须加强校企合作。“请进来、走出去”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模式。“办校进厂、办厂进校”的“企业定单班”和“服装设计制作中心”等校企紧密合作形式,走出了新路子,推进了职教改革向纵深方向的发展。这样,将企业搬进了学校,实现了教学与实训的一体化。2008年,我校通过社会招考聘用了9名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车工,成立了“服装设计制作中心”,主要负责学生校服的设计和大批量制作。在平时工作中,他们采用与企业相同的流水线形式,将学生分批安插在流水线中间,一方面,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企业流水线的运营方式,另一方面,在车工的带动下,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同时,为了更快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企业制版、制作技巧的掌握,学校专门派出一名教师和车工担任企业定单打版和封样的任务,然后再承接小批量的加工生产任务,真正让我们的教学与企业联系起来。他们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留存,成为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生产的“模拟仿真”训练素材。
在办厂进校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学校进企业”的“订单班”模式,把教室“搬进”企业,针对合作企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学,通过“工学交替、轮岗实习”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推进学校专业建设。我校第一个与茉织华服装公司签订的“茉织华订单班”目前已初见成效。企业领导每学期最少两次到校开展讲座,奖励技能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实习。高三全年学生在企业接受轮岗实习。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养成的吃苦耐劳、遵规守纪、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为了让职业学校能更好地服务社会,2009年学校又适时推出了“真情回报”六项行动计划(2009~2011),具体内容有:万名职工免费培训行动计划;千名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行动计划;百名教师下企业技术服务行动计划;千名贫困学生免费培养行动计划;千名学生敬老助残送温暖行动计划;千名师生下乡村社区送文化行动计划。开学初,应平湖中龙制衣厂和茉织华服装公司的要求,学校先后派两名教师免费为企业培训车工近60名,根据不同公司招聘的员工素质和培训需求,在基础操作工艺、企业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要求及企业流水线的运作流程、企业专业术语、工艺文件编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使这些新员工顺利上岗,得到了企业领导的一致好评。如今,平湖的许多家企业纷纷与学校联系,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我校“服装短训班”与突破服装CAD联手,面向社会各界、企业员工开展短期培训,为人才速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我校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蒙士特服装公司的第一批高技能培训班学员拿到了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证书。
创新课程设置
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和科学的专业设置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促使我校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社会人才需求预测和毕业生追踪调查,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力求做到以需定产、人才供需平衡。为了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我校不仅开设了定单班、短训班,更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3 1 1”模式的服装自考大专班和大专函授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观念的带动下,我校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而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服装专业课改小组成员通过对平湖几十家服装企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反向推出了需要开设的课程,并尝试在高一阶段开设服装组合认识操作实务,利用一个月的集训,让学生基本掌握服装制作的要领和技巧,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在高二年级继续探索服装项目综合课程。这种项目课程打破了以往学科的独立性,将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服装缝制工艺、服装营销、服装表演等各学科结合起来,根据设定的工作项目(男装、女装、童装),把里面的内容分解成可以拆分、组合的模块,根据所要完成的任务,将能够用到的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有针对性地学习。例如,我们要进行某一种服装的制作,可以根据市场调查进行款式设计、小组讨论,定出最终设计稿,再考虑面料采购、色彩搭配,然后制版打样、裁剪缝制,最后展示表演和销售。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习此种服装的设计要点,了解此种服装的面料要求、色彩搭配知识,掌握服装制版、款式变化以及缝制操作技能和表演、销售技能,这些知识从原有的学科体系里被分解出来,根据具体的任务进行有目的的重构,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到了高三年级,由于下半学期是到企业里顶岗实习,所以,为了让学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适时开设了专业模块课程,内容包括生产性实习、工业制版与推版、服装CAD制版与CORELDRAW款式图绘画、生产技术文件编制、毕业设计模块,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实习增添了一双羽翼。根据企业的调研情况与学校教学实际,以及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我们确定了专业设置构架,并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符合企业需求、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并在动态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修改。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推出了“引、送、下、带、考、聘”,即引进外省优秀人才,送专业教师到高校学习、进修,派教师下企业实践、考察,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参加劳动局组织的专业技能考试,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和高校教授来校讲学等,以此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响应“浙江省六项行动计划”的号召,利用节假日到高校进修或下企业培训。为了加强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学校成立了“名师成长共同体”,并组织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每年的嘉兴市青年教师技能比武。为了能够及时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加强教学反思,学校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袋”,并通过“双高课”、“主题性”教研、说课比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为了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动”起来,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博客、教育随笔及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们受益匪浅。多种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使每一位教师快速地走向成熟。
校外创业,迈出划时代的一步
2008年,学校首次推出选修课程,作为学生兴趣爱好的拓展,并用学分制来控制其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实现一专多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宽基础、活模块、精就业”的基础。与服装发展紧密相连的创业社团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为了支持学生创业,学校特意在校内开辟了一间“创业商店”,销售学生在服装综合课上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他们的服装很受欢迎,尤其是童装,经常是抢购一空。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创业热情。2009年为了把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省委、市委“两创”精神的带动下,校长带领服装专业师生开创了服装专业“两创”实践基地——同创衣家(目前在注册商标),在平湖的繁华地段租赁了一间110平方米的大店面,销售师生自己采购和设计生产的服装。在校的高一、高二的四个服装班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模拟公司,设立服装设计部、采购部、制作部及销售部,由班主任带领开展服装设计、生产工作,并派服装专业教师和营销指导教师各一名具体指导学生开展服装采购和营销业务。他们在“综合课”、“毕业设计”中制作的服装也在“学生设计制作专柜”进行展示和出售。平时四个班的学生轮流到店里实习,学生不仅在待人接物、营销理念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更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两创”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这一平台,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发挥所长,并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驱动“任务”设计初探[OL].迁安教育信息网,2004-07-20.
[2]郝红花.积极探索教育改革 掌握服装教育新方法[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6).
[3]安徽办.浙江省实施“两创”战略推动经济“爬坡过坎”[EB/OL].广州协作,2008-11-25.
作者简介:
郝红花(1976—),女,吉林抚松人,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浙江省平湖市职业中专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服装专业结构、工艺、CAD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尚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