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是威远中学、威远师范学校校长。1988年退休后,他又创办了威远县第一所民办学校——自强中学。这所学校曾改变了无数寒门学子的命运。而他把学校无偿捐给政府的无私之举,更是感动了威远人。他就是毕盛麟!今年年初,这位为威远教育事业奉献了67年的老人,走完了他91岁的传奇人生。然而,对于威远人而言,他那人民教育家的情怀、坚忍不拔的意志、知难而进的精神,早已成为他们心中不倒的一座丰碑!
一
毕盛麟出生于威远县永民乡盘龙湾的一个农村。“你要学会吃苦耐劳,守着家里的土地,养活家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导他。他虽然没有像父亲说的那样一辈子留在家乡,但是父亲对他质朴的期待让他牢记在心。之后的他,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也从不轻言放弃。吃苦耐劳的品质,最终也成就他。
12岁时,他每天上学步行20多里,到威远县城读书。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仍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贡蜀光中学和重庆中学。21岁,他考上四川大学机械系。1950年他回到威远,在威远师范学校复课之时,成为一位人民教师。
因为学校教师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劳动等课程他都教过。他凭着满腔的热情,硬是在高手如云的威远师范学校中干出了名堂,而且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952年,威远中学请他担任数学老师,他连续4年担任高三数学任务,且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1956年起,他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先后任威远中学校长、威远师范学校校长。
二
当时,威远县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被正式录取入高中、中专和职高的学生仅占参考人数的13%左右。未能升学的学生家长,八方奔走、四处求人,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入学机会。恰在这时,国家出台了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的相关政策。
创办民校的重任,自然落在曾任校长多年、两次被评为省劳模的德高望重的毕盛麟身上。 此时,他刚退休一年。于是,经过1年多的奔走筹措,1988年他创立了威远第一所民办学校——“自强中学”!
毕盛麟是一个倔强的老人。在办学上,他有着绝对的自信和不容置疑的信条。他说:“如果不照我的主张办学,我就不当校长,你们另请高明!”在他的坚持下,“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教育闯新路,决不牟取个人私利”成为这所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低收费、低报酬、严管理、高质量”被确定为实现办学宗旨的具体措施。
自强中学建校初期,无资金、无校舍、无师资,只有一些退休老教师们。然而,在这块自留地里,毕盛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性的思维,很快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证明。
三
在自强中学的校园里,听教师上课,跟学生聊天,聆听学生的早读,检查学生寝室,查看学生有没有迟到现象……从清早6点忙碌到深夜10点,是毕盛麟的习惯。
大家经常劝他:“您年纪大了,多注意身体,不要太操劳。”面对人们的关心,他总是笑着说:“能够把余热洒在教育事业上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毕盛麟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提升他们的思想素养。所以,自强中学对住校生的生活管理十分严格,对学生寝室的卫生情况每天都要打分,每周都要评比。家长们最普遍的感受是:把孩子送到自强中学后,生活习惯有了巨大变化。
近30年的自主办学,他始终坚持:收费低标准、一次性收费,让更多的平民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至今自强中学已向包括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了上万名优秀高中毕业生,向县内普通高中输送了几千名初中毕业生,成为威远县中高考的一大支柱。
随着自强中学的发展壮大,毕盛麟发声明说:学校的固定资产属于人民,我不要一分钱。我死后,子女也不能继承一分钱。
四
毕盛麟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出,他生前的同事尤其是学生,纷纷在网上发文寄托哀思,表达对他的敬意和追念之情:
“他是真正的教育家,最完美的楷模,温暖我们一生的校长。 ”
“他对同学们都很好,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我最难忘的是老校长每天早上按时守候在校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学生进校的场景。”……
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得到过毕盛麟切实的帮助或教诲。四川威远新店中学的官教师说:“在校读书时,毕校长了解到我家庭困难,减免了我的学费,至今想来都倍觉温暖。”重庆北碚兼善中学的朱教师说,她选择到自强中学复读的原因,就是当初毕校长对她信心满满地说过一句话“你明年一定能考上大学”。结果,第二年她的高考成绩与上一年相比涨了100分,她也最终如愿以偿顺利进入大学。四川绵阳的袁教师,当年曾以该校高考第一名的佳绩成为学弟学妹们的榜样,但谁知道,她刚进校时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而她成绩实现飞跃的动力,主要來自于毕校长的鼓励与关怀。考虑到她家庭困难,毕校长每月给她50元生活费;得知她考差了,毕校长找到她,鼓励她不要灰心;她生病了,毕校长亲自带她去输液……回忆起过往,袁教师动情地说:“在自强中学学习的那半年时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我人生的分水岭。”
如今,虽然老校长已仙逝,但他曾经的同事和学生们对于他的教诲、鼓励与期望,记忆犹新。相信在他们的身上,老校长自强不息的精神信念将得以延续,并一直传承下去!
一
毕盛麟出生于威远县永民乡盘龙湾的一个农村。“你要学会吃苦耐劳,守着家里的土地,养活家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导他。他虽然没有像父亲说的那样一辈子留在家乡,但是父亲对他质朴的期待让他牢记在心。之后的他,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也从不轻言放弃。吃苦耐劳的品质,最终也成就他。
12岁时,他每天上学步行20多里,到威远县城读书。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仍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贡蜀光中学和重庆中学。21岁,他考上四川大学机械系。1950年他回到威远,在威远师范学校复课之时,成为一位人民教师。
因为学校教师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劳动等课程他都教过。他凭着满腔的热情,硬是在高手如云的威远师范学校中干出了名堂,而且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952年,威远中学请他担任数学老师,他连续4年担任高三数学任务,且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1956年起,他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先后任威远中学校长、威远师范学校校长。
二
当时,威远县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被正式录取入高中、中专和职高的学生仅占参考人数的13%左右。未能升学的学生家长,八方奔走、四处求人,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入学机会。恰在这时,国家出台了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的相关政策。
创办民校的重任,自然落在曾任校长多年、两次被评为省劳模的德高望重的毕盛麟身上。 此时,他刚退休一年。于是,经过1年多的奔走筹措,1988年他创立了威远第一所民办学校——“自强中学”!
毕盛麟是一个倔强的老人。在办学上,他有着绝对的自信和不容置疑的信条。他说:“如果不照我的主张办学,我就不当校长,你们另请高明!”在他的坚持下,“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教育闯新路,决不牟取个人私利”成为这所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低收费、低报酬、严管理、高质量”被确定为实现办学宗旨的具体措施。
自强中学建校初期,无资金、无校舍、无师资,只有一些退休老教师们。然而,在这块自留地里,毕盛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性的思维,很快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证明。
三
在自强中学的校园里,听教师上课,跟学生聊天,聆听学生的早读,检查学生寝室,查看学生有没有迟到现象……从清早6点忙碌到深夜10点,是毕盛麟的习惯。
大家经常劝他:“您年纪大了,多注意身体,不要太操劳。”面对人们的关心,他总是笑着说:“能够把余热洒在教育事业上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毕盛麟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提升他们的思想素养。所以,自强中学对住校生的生活管理十分严格,对学生寝室的卫生情况每天都要打分,每周都要评比。家长们最普遍的感受是:把孩子送到自强中学后,生活习惯有了巨大变化。
近30年的自主办学,他始终坚持:收费低标准、一次性收费,让更多的平民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至今自强中学已向包括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了上万名优秀高中毕业生,向县内普通高中输送了几千名初中毕业生,成为威远县中高考的一大支柱。
随着自强中学的发展壮大,毕盛麟发声明说:学校的固定资产属于人民,我不要一分钱。我死后,子女也不能继承一分钱。
四
毕盛麟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出,他生前的同事尤其是学生,纷纷在网上发文寄托哀思,表达对他的敬意和追念之情:
“他是真正的教育家,最完美的楷模,温暖我们一生的校长。 ”
“他对同学们都很好,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我最难忘的是老校长每天早上按时守候在校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学生进校的场景。”……
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得到过毕盛麟切实的帮助或教诲。四川威远新店中学的官教师说:“在校读书时,毕校长了解到我家庭困难,减免了我的学费,至今想来都倍觉温暖。”重庆北碚兼善中学的朱教师说,她选择到自强中学复读的原因,就是当初毕校长对她信心满满地说过一句话“你明年一定能考上大学”。结果,第二年她的高考成绩与上一年相比涨了100分,她也最终如愿以偿顺利进入大学。四川绵阳的袁教师,当年曾以该校高考第一名的佳绩成为学弟学妹们的榜样,但谁知道,她刚进校时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而她成绩实现飞跃的动力,主要來自于毕校长的鼓励与关怀。考虑到她家庭困难,毕校长每月给她50元生活费;得知她考差了,毕校长找到她,鼓励她不要灰心;她生病了,毕校长亲自带她去输液……回忆起过往,袁教师动情地说:“在自强中学学习的那半年时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我人生的分水岭。”
如今,虽然老校长已仙逝,但他曾经的同事和学生们对于他的教诲、鼓励与期望,记忆犹新。相信在他们的身上,老校长自强不息的精神信念将得以延续,并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