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的成败。本文从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宏观把握两个方面,探讨了教师的素质对外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 外语 教学 情感 交际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93-03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注重语言的功能分析已经逐渐取代了注重语言的形式分析。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人们开始关注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PPP(Presentation Produce Practice)教学模式中(即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讲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举例生成新的语言形式,再转而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操练),还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参与、监控和检查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影响外语教学成败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着重从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宏观把握两个方面探讨教师因素对外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影响。
一、外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语言的质量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中介”。[1]语言本身是具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要激发师生的情感,教师本身就必须富含情感,必须通过亲切的、形象的神情、手势、体态、语言等去感召学生。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材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来源,如何将优秀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需要教师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受到思想的砥砺、道德的洗礼、情操的熏陶,得到精神境界的一次又一次升华。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严谨,要富有逻辑性
教师在教学中把所要讲述的内容联系实际适当引申是非常必要的。恰当有趣的例子,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忌东拉西扯,在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要同时把握所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以及授课语言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应尽可能杜绝错误的阐释。教师要能够精确地使用概念,正确地做出判断,符合逻辑地进行推理,合乎语法规范地遣词造句,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理。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具有感染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感到课业繁重,我们不能否认这“重”里面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过于呆板,过于严肃造成的。教师上课时语言要生动有趣、具体形象,辅以恰当的表情、动作和手势等体态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逼真、亲切自然的语言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调,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令学生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激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力求生动形象地再现语言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刻意地以庸俗的笑料去追求幽默风趣。如果没有厚重的积淀、渊博的学识以及机敏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就无法达到风趣幽默的效果,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新颖性
新颖多变的教学语言表达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掌握语言的余地。“普通的教师讲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2]讲述、讲解、示范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启发、启示、激发、引导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行为。启发的方式之一是提问,教师要能够提出有挑战性、有未知东西待开发的问题,自己本身必须对问题有思考、有研究、有底气、有勇气与学生一道共同求解问题,并且从中得到合作感、互动感、成就感。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精炼、多样、新颖,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地以语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词汇、新语义等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自己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转化为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系统、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既不断断续续、停顿太久或啰唆重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也不能毫无停顿一气呵成,过快的语流会使学生紧张不安,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既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教学计划的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培育基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是否重视平时的课堂语言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效果,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外语教师要具备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宏观驾驭能力
(一)积极的情感是外语教师授课成功的关键
积极的情感是有效传递知识的关键,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气氛和人际关系,为有效地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奠定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安全、放松,可以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也最容易取得上好的成绩。在语言学习时,来自于老师的赞许更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输出的可宽容性(即对学生语言输出中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应适时地予以肯定,除了语言上的肯定,各种体态语言也应具有激励性,如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等都表现出对学生由衷的爱,使学生受到鼓舞,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师的亲和力,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共鸣“应是外语教师授课时所追求的目标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语言修养、艺术趣味、个人气质、临时心境来感受、理解、评价言语的成品”。[3]由此可见,学习者的接受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受制过程,而是一个参与、创造的主动过程。因此,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依据不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素养来决定授课语言的内容和方式,即应注重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指教师输入的语言信息的难易程度及语速易被学生理解),要适时把握所传达信息的量和度:过多、过难则可能因“超负荷”而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从而无法实现教学目的;过少、过易则可能因为“吃不饱”或厌倦情绪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故而,只有传达的信息量适中,且难易度又符合学生的层次,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学”共赢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趣味性指教材必须具有时代性、知识性和前瞻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姿和仪表,并借助语音、语调、节奏、手势语、体态语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讲授。多样性是指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如课前报告、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课堂辩论等,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力求以不同的方式讲解不同题材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课堂操练,用不同的手段测验和考查学生。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中享受语言之美,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悟性提高”,即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对新知识进行的自我发现和认识
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教学有法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来源,也是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悟性提高”主要用于对语言知识特别是语言形式的理解和学习。讲究“悟性提高”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以机会,在实践中揣摩和体会语言材料。“悟性”教学主要用于某些语言形式和知识的教学,比如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根据“悟性”教学的理论,教师应以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思考,去发现语言的规律,从而实现“悟性”的提高。
在如今这个青年崇拜偶像的时代,有魅力的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而被崇拜。教师的渊博知识、丰富词汇、智慧才气、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气质风度能给学生留下终生的影响和记忆,这也是师范所在,人师所在。外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微妙的、人与人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师无疑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外语教学能否达到其教学目的,教师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刻苦钻研业务,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磨砺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学会用外语得体地、较熟练地进行交际,从而真正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盛华新.公关语言艺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78.
[2] 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26.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素质 外语 教学 情感 交际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93-03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注重语言的功能分析已经逐渐取代了注重语言的形式分析。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人们开始关注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PPP(Presentation Produce Practice)教学模式中(即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讲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举例生成新的语言形式,再转而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操练),还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参与、监控和检查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影响外语教学成败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着重从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宏观把握两个方面探讨教师因素对外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影响。
一、外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语言的质量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中介”。[1]语言本身是具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要激发师生的情感,教师本身就必须富含情感,必须通过亲切的、形象的神情、手势、体态、语言等去感召学生。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材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来源,如何将优秀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需要教师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受到思想的砥砺、道德的洗礼、情操的熏陶,得到精神境界的一次又一次升华。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严谨,要富有逻辑性
教师在教学中把所要讲述的内容联系实际适当引申是非常必要的。恰当有趣的例子,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忌东拉西扯,在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要同时把握所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以及授课语言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应尽可能杜绝错误的阐释。教师要能够精确地使用概念,正确地做出判断,符合逻辑地进行推理,合乎语法规范地遣词造句,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理。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具有感染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感到课业繁重,我们不能否认这“重”里面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过于呆板,过于严肃造成的。教师上课时语言要生动有趣、具体形象,辅以恰当的表情、动作和手势等体态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逼真、亲切自然的语言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调,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令学生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激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力求生动形象地再现语言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刻意地以庸俗的笑料去追求幽默风趣。如果没有厚重的积淀、渊博的学识以及机敏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就无法达到风趣幽默的效果,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新颖性
新颖多变的教学语言表达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掌握语言的余地。“普通的教师讲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2]讲述、讲解、示范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启发、启示、激发、引导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行为。启发的方式之一是提问,教师要能够提出有挑战性、有未知东西待开发的问题,自己本身必须对问题有思考、有研究、有底气、有勇气与学生一道共同求解问题,并且从中得到合作感、互动感、成就感。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精炼、多样、新颖,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地以语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词汇、新语义等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自己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转化为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系统、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既不断断续续、停顿太久或啰唆重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也不能毫无停顿一气呵成,过快的语流会使学生紧张不安,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既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教学计划的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培育基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是否重视平时的课堂语言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效果,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外语教师要具备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宏观驾驭能力
(一)积极的情感是外语教师授课成功的关键
积极的情感是有效传递知识的关键,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气氛和人际关系,为有效地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奠定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安全、放松,可以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也最容易取得上好的成绩。在语言学习时,来自于老师的赞许更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输出的可宽容性(即对学生语言输出中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应适时地予以肯定,除了语言上的肯定,各种体态语言也应具有激励性,如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等都表现出对学生由衷的爱,使学生受到鼓舞,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师的亲和力,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共鸣“应是外语教师授课时所追求的目标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语言修养、艺术趣味、个人气质、临时心境来感受、理解、评价言语的成品”。[3]由此可见,学习者的接受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受制过程,而是一个参与、创造的主动过程。因此,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依据不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素养来决定授课语言的内容和方式,即应注重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指教师输入的语言信息的难易程度及语速易被学生理解),要适时把握所传达信息的量和度:过多、过难则可能因“超负荷”而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从而无法实现教学目的;过少、过易则可能因为“吃不饱”或厌倦情绪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故而,只有传达的信息量适中,且难易度又符合学生的层次,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学”共赢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趣味性指教材必须具有时代性、知识性和前瞻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姿和仪表,并借助语音、语调、节奏、手势语、体态语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讲授。多样性是指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如课前报告、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课堂辩论等,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力求以不同的方式讲解不同题材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课堂操练,用不同的手段测验和考查学生。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中享受语言之美,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悟性提高”,即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对新知识进行的自我发现和认识
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教学有法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来源,也是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悟性提高”主要用于对语言知识特别是语言形式的理解和学习。讲究“悟性提高”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以机会,在实践中揣摩和体会语言材料。“悟性”教学主要用于某些语言形式和知识的教学,比如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根据“悟性”教学的理论,教师应以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思考,去发现语言的规律,从而实现“悟性”的提高。
在如今这个青年崇拜偶像的时代,有魅力的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而被崇拜。教师的渊博知识、丰富词汇、智慧才气、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气质风度能给学生留下终生的影响和记忆,这也是师范所在,人师所在。外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微妙的、人与人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师无疑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外语教学能否达到其教学目的,教师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刻苦钻研业务,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磨砺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学会用外语得体地、较熟练地进行交际,从而真正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盛华新.公关语言艺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78.
[2] 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26.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