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起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需求,符合国家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战略需求。那么如何在小学一年级实施科学课程,对学生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事物的探究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初识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动力
2017年秋季开学初,一年级的孩子们欢呼雀跃,我们有科学课啦!在幼小的心里,科学便是解开生活万事的钥匙。实验教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有两根蜡烛,同时点燃,直立放在桌面上;再用同样大小的杯子扣住。哪根蜡烛会先熄灭呢?孩子们一边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一边眼睛紧紧的盯着两个杯子。科学很奇妙,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从这个小实验也可看出:对于低年级的科学教学上可以衔接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式,适当利用一些游戏,增加趣味性,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受。
二、种下神奇种子,开启探究之旅
1.神奇种子,亲手种
伴随着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孩子们迎来了新试点的第一次科学课,开始了一场神秘的科学之旅——领取神奇种子,种植神奇种子。
2.种子发芽,我来说
孩子们手捧神奇种子,仿佛宝贝般珍贵。第二周的科学课上,神奇种子发芽了:生1:“老师,我的叶子是三角形的。”生2:“老师,为什么她的叶子是黄色的呢?”师:“哎,你真善于观察。谁来说说为什么?”生3:“可能是它的种子缺少营养了。”“可能是它的种子水浇少了。”……生4:“我来告诉你们,是因为我把小花盆放在地下室里了。”生5:“噢,我知道了。种子缺少阳光,小芽就发黄啦。”生3:“那它能活多久?”生:“原来种子发芽不仅要水和土壤,还要阳光啊。”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收获颇多,小眼睛充满了兴奋。
因此,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
3.植物观察,我动手
神奇种子也在孩子们的呵护下,一天天的变化着。《观察一课植物》一课,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植物,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们领取的神奇种子,他们回家都种植了自己喜欢的植物。手画植物孩子们的作品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十几个孩子在土壤里画上了五颜六色的点点:蓝色的代表水,其他各种颜色代表肥料,棕色代表土壤,还有太阳,植物生长需要太阳。所以,科学教学不要只局限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要以科学为主线,综合语文、数学、艺术、技术等各学科的元素,为我所用,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在低年级段的科学课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感受推进教学过程,通过定性观察构建科学概念,让他们通过活动,感受课堂的趣味,有利于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引导学生基于他们的缘由认识和亲密感受的观察活动,在善学、善研、善思中,让他们体味科学学习的乐趣。
三、生活化材料再认识,继续探究之旅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那么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怎样选择和使用生活化材料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粗略测量物体轻重,认识物体的形状并给物体分类,到给认识观察一瓶水,认识液体,其他物体跟水的混合,最后认识气体。本单元中涉及了大量的生活中的材料。例如:《谁轻谁重》一课,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的轻重,再掂一掂,称一称粗略测量物体重量。孩子们创意无限,用尺子做一个简单的小称,橡皮做支架,尺子做秤杆,不好用掂一掂来区分重量的物体,分别置于尺子的两端。哪个物体重,一目了然。不仅如此简单的称量方法也让孩子们去对别的物体进行了大胆尝试(铅笔和橡皮,彩笔和铅笔等等,只要他接触到的物体不能用简单的掂一掂判断的,孩子们便会尝试用简单称量的方法。創意无限,精彩无限)。《它们去哪里了》一课,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会判断出红糖、食盐和石子与水混合的情况,但是有孩子提出了:细土也会溶于水。于是我把增加一个实验:观察土在水里的溶解情况。教师把材料交给学生活动,不但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它就不是玩,是学习是研究。一系列探究下来,孩子们有了最终的定论:食盐、糖能溶解于水;土、石子不能溶解于水。
选择生活化材料并非仅仅为了教学的有趣和热闹,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增强科学应用意识,这才是学习材料生活化的本意所在。
四、各层次知识渗透,保证探究之旅
1.同学科知识纵向渗透,奠基科学探究
一年级上册《植物》让学生们了解了周围植物的特点,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植物》的有关知识在三年级上册《植物》、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都有涉及,知识的学习层次呈螺旋状上升状态。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从固体、液体、气体的学习让学生们对物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四年级上册《溶解》,四年级下册《岩石与矿物》等又对具体的物体进行了分层分类的探究。
2.跨学科知识横向渗透,科学德育双馨
下册《认识物体分类》与一年级上册数学《图形》单元互通,孩子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观察一瓶水》《认识一袋空气》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水和空气的重要性;上册学习的《植物》单元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自然欣赏自然,亲近自然;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孩子们懂得了珍惜动物,为他们建一个家。
科学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科学系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思维真正参与的目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科学问题,恰当的对教材进行延伸、拓展、演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使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属性和解决规律有更科学的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一、初识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动力
2017年秋季开学初,一年级的孩子们欢呼雀跃,我们有科学课啦!在幼小的心里,科学便是解开生活万事的钥匙。实验教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有两根蜡烛,同时点燃,直立放在桌面上;再用同样大小的杯子扣住。哪根蜡烛会先熄灭呢?孩子们一边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一边眼睛紧紧的盯着两个杯子。科学很奇妙,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从这个小实验也可看出:对于低年级的科学教学上可以衔接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式,适当利用一些游戏,增加趣味性,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受。
二、种下神奇种子,开启探究之旅
1.神奇种子,亲手种
伴随着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孩子们迎来了新试点的第一次科学课,开始了一场神秘的科学之旅——领取神奇种子,种植神奇种子。
2.种子发芽,我来说
孩子们手捧神奇种子,仿佛宝贝般珍贵。第二周的科学课上,神奇种子发芽了:生1:“老师,我的叶子是三角形的。”生2:“老师,为什么她的叶子是黄色的呢?”师:“哎,你真善于观察。谁来说说为什么?”生3:“可能是它的种子缺少营养了。”“可能是它的种子水浇少了。”……生4:“我来告诉你们,是因为我把小花盆放在地下室里了。”生5:“噢,我知道了。种子缺少阳光,小芽就发黄啦。”生3:“那它能活多久?”生:“原来种子发芽不仅要水和土壤,还要阳光啊。”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收获颇多,小眼睛充满了兴奋。
因此,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
3.植物观察,我动手
神奇种子也在孩子们的呵护下,一天天的变化着。《观察一课植物》一课,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植物,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们领取的神奇种子,他们回家都种植了自己喜欢的植物。手画植物孩子们的作品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十几个孩子在土壤里画上了五颜六色的点点:蓝色的代表水,其他各种颜色代表肥料,棕色代表土壤,还有太阳,植物生长需要太阳。所以,科学教学不要只局限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要以科学为主线,综合语文、数学、艺术、技术等各学科的元素,为我所用,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在低年级段的科学课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感受推进教学过程,通过定性观察构建科学概念,让他们通过活动,感受课堂的趣味,有利于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引导学生基于他们的缘由认识和亲密感受的观察活动,在善学、善研、善思中,让他们体味科学学习的乐趣。
三、生活化材料再认识,继续探究之旅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那么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怎样选择和使用生活化材料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粗略测量物体轻重,认识物体的形状并给物体分类,到给认识观察一瓶水,认识液体,其他物体跟水的混合,最后认识气体。本单元中涉及了大量的生活中的材料。例如:《谁轻谁重》一课,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的轻重,再掂一掂,称一称粗略测量物体重量。孩子们创意无限,用尺子做一个简单的小称,橡皮做支架,尺子做秤杆,不好用掂一掂来区分重量的物体,分别置于尺子的两端。哪个物体重,一目了然。不仅如此简单的称量方法也让孩子们去对别的物体进行了大胆尝试(铅笔和橡皮,彩笔和铅笔等等,只要他接触到的物体不能用简单的掂一掂判断的,孩子们便会尝试用简单称量的方法。創意无限,精彩无限)。《它们去哪里了》一课,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会判断出红糖、食盐和石子与水混合的情况,但是有孩子提出了:细土也会溶于水。于是我把增加一个实验:观察土在水里的溶解情况。教师把材料交给学生活动,不但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它就不是玩,是学习是研究。一系列探究下来,孩子们有了最终的定论:食盐、糖能溶解于水;土、石子不能溶解于水。
选择生活化材料并非仅仅为了教学的有趣和热闹,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增强科学应用意识,这才是学习材料生活化的本意所在。
四、各层次知识渗透,保证探究之旅
1.同学科知识纵向渗透,奠基科学探究
一年级上册《植物》让学生们了解了周围植物的特点,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植物》的有关知识在三年级上册《植物》、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都有涉及,知识的学习层次呈螺旋状上升状态。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从固体、液体、气体的学习让学生们对物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四年级上册《溶解》,四年级下册《岩石与矿物》等又对具体的物体进行了分层分类的探究。
2.跨学科知识横向渗透,科学德育双馨
下册《认识物体分类》与一年级上册数学《图形》单元互通,孩子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观察一瓶水》《认识一袋空气》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水和空气的重要性;上册学习的《植物》单元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自然欣赏自然,亲近自然;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孩子们懂得了珍惜动物,为他们建一个家。
科学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科学系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思维真正参与的目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科学问题,恰当的对教材进行延伸、拓展、演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使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属性和解决规律有更科学的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