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形势和电类课程教学的实际,介绍了电路分析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含网络课程的目标功能、基本内容、特点和作用效果等。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教材;教学设计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通信、电子等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综合性强,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延伸课堂教学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网络教学也成为电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平台一般应提供:课程相关信息、相关资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精选例题、交互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下,学员可以反复进行在线多媒体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问题讨论,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体现出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特点,它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拓展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善思考、高素质的人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发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2008年起,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又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成后的电路网络课程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员创造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1.网络课程的目标功能
1.1 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完整,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材各个方面要适当,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及适当的教学媒体。系统中要有交互讨论,提供练习和测试,并且具有学习评价与反馈功能。
1.2 课程内容
网络课程内容体系必须完整,涵盖“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典型例题”等基本模块以及课程其它相关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内容丰富科学,结构要合理。能够加强理论与应用结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1.3 技术运用
界面采用“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在此平台上建立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所有媒体包括视频、音频和动画等播放均有可控性,网站导航要清晰、明确,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
2.网络课程内容
2.1 提供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块
课程教学基本模块包括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典型例题等,其中网络教材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完成的精美网页,彩色版面设计,要点明确,阅读方便和便于操作。电子教案是我们自编的32讲教案,要素齐全,体现优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人文意识和工程背景,体现理论与应用的结合。32次授课录像,采用的是把教师的讲课录像用流媒体的方式在网上播放,其中网页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播放教师的讲课录像,另一部分同步呈现教室的PowerPoint讲稿。通过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于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补充与教材、教案不同的一些典型例题,强化基础的学习、开扩学员的眼界。
2.2 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提供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电路理论名人名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资源库、习题解答、工程应用实例、国内电路课程名师授课、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实验演示、仿真实例、CAI课件等相关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的相关资源方便学生课下自学和课前预习。习题解答和模拟试题用于学生课后自测。提供的CAI课件于2010年获国家优秀电教教材三等奖,该课件为“字典式设计”方案,较好体现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各知识点间的切换方便,画面美观。每个知識点均通过内容讲解、证明、举例、练习等方式呈现,便于教师课堂使用,更适合于学员自学。其中,方法应用模块把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在各类电路中的应用以例题形式呈现,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实现交互讨论、自我测试
建立交互讨论平台,便于师生讨论和教师答疑。教师固定时间和学生同时在线,就可以实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老师不在线,学生还可以留下问题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也方便老师上线后回答。同时设有FAQ模块,即常见问题解答。在日常教学和答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学生都感到模糊不清的概念或对某些知识点理解的偏差,这些问题带有共性,我们就将其置入FAQ模块,供学生浏览学习。学生在进入实时答疑模块之前,通常应该先进入FAQ模块输入关键字查询是否已经有了答案,如果在FAQ中没有相关问题或觉得答案不够明白,才进入实时答疑模块。教师负责维护FAQ,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和解答放入数据库中。提供阶段测试题若干套、模拟考试题300题左右进行自我测试等。
3.网络课程特点
3.1 教学性
一是目标定位准确;二是教学内容规范;三是框架内容合理。本课程内容,按课程标准规定的64学时32讲设计,涵盖了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学员所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每个章节教学要求清晰;四是信息展现恰当;五是教学资源丰富。文字、课件、视频、影像等资料比较丰富,资源总容量:8G。其中,课件:60,视频:480分钟,习题:625题,实验:21个,视频讲授:1755分钟;六是交互功能较强。本课程具有自测等人机交互功能和网上讨论、答疑等人机交互功能;七是自主学习便捷。提供了必备的作业并能进行自测,而且还提供大量的拓展资源、阅读参考书目,供学员自主学习和研究参考。
3.2 可用性
一是导航设计结构清晰完整,界面友好、直观,简明,路径准确,链接准确、高效;二是方便可控。操作简便,资料下载快捷,响应速度与学习者的操作比较协调;三是应用效果好。本网络课程投入教学使用后,登录账号、作业、测验、交流答疑记录比较多,教师和学生反映使用效果好。
3.3 技术性
一是设计规范。严格遵循《网络课程技术规范》,符合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规范;二是媒体表现好。媒体运行流畅,界面美观协调,图文、视频选择适当;三是运行安全可靠。各种数据安全可靠,运行稳定,教学单元、素材、数据等维护方便。
4.作用及效果
学生通过对课程教学基本模块的点击,将对课程全部知识点进行学习或复习,增加自主学习的空间,达到强化基础的目的。
学生或教师通过对这些基本模块的点击,将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其它相关信息,了解电路理论的发展趋势,达到提高兴趣、开扩眼界、提高能力、资源共享的目的。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结果表明网络教学能够很好的配合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各级机关、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并获得校级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在今后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以创新型的观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创新性的信息化人才。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教材;教学设计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通信、电子等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综合性强,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延伸课堂教学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网络教学也成为电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平台一般应提供:课程相关信息、相关资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精选例题、交互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下,学员可以反复进行在线多媒体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问题讨论,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体现出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特点,它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拓展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善思考、高素质的人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发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2008年起,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又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成后的电路网络课程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员创造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1.网络课程的目标功能
1.1 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完整,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材各个方面要适当,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及适当的教学媒体。系统中要有交互讨论,提供练习和测试,并且具有学习评价与反馈功能。
1.2 课程内容
网络课程内容体系必须完整,涵盖“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典型例题”等基本模块以及课程其它相关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内容丰富科学,结构要合理。能够加强理论与应用结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1.3 技术运用
界面采用“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在此平台上建立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所有媒体包括视频、音频和动画等播放均有可控性,网站导航要清晰、明确,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
2.网络课程内容
2.1 提供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块
课程教学基本模块包括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典型例题等,其中网络教材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完成的精美网页,彩色版面设计,要点明确,阅读方便和便于操作。电子教案是我们自编的32讲教案,要素齐全,体现优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人文意识和工程背景,体现理论与应用的结合。32次授课录像,采用的是把教师的讲课录像用流媒体的方式在网上播放,其中网页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播放教师的讲课录像,另一部分同步呈现教室的PowerPoint讲稿。通过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于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补充与教材、教案不同的一些典型例题,强化基础的学习、开扩学员的眼界。
2.2 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提供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电路理论名人名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资源库、习题解答、工程应用实例、国内电路课程名师授课、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实验演示、仿真实例、CAI课件等相关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的相关资源方便学生课下自学和课前预习。习题解答和模拟试题用于学生课后自测。提供的CAI课件于2010年获国家优秀电教教材三等奖,该课件为“字典式设计”方案,较好体现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各知识点间的切换方便,画面美观。每个知識点均通过内容讲解、证明、举例、练习等方式呈现,便于教师课堂使用,更适合于学员自学。其中,方法应用模块把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在各类电路中的应用以例题形式呈现,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实现交互讨论、自我测试
建立交互讨论平台,便于师生讨论和教师答疑。教师固定时间和学生同时在线,就可以实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老师不在线,学生还可以留下问题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也方便老师上线后回答。同时设有FAQ模块,即常见问题解答。在日常教学和答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学生都感到模糊不清的概念或对某些知识点理解的偏差,这些问题带有共性,我们就将其置入FAQ模块,供学生浏览学习。学生在进入实时答疑模块之前,通常应该先进入FAQ模块输入关键字查询是否已经有了答案,如果在FAQ中没有相关问题或觉得答案不够明白,才进入实时答疑模块。教师负责维护FAQ,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和解答放入数据库中。提供阶段测试题若干套、模拟考试题300题左右进行自我测试等。
3.网络课程特点
3.1 教学性
一是目标定位准确;二是教学内容规范;三是框架内容合理。本课程内容,按课程标准规定的64学时32讲设计,涵盖了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学员所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每个章节教学要求清晰;四是信息展现恰当;五是教学资源丰富。文字、课件、视频、影像等资料比较丰富,资源总容量:8G。其中,课件:60,视频:480分钟,习题:625题,实验:21个,视频讲授:1755分钟;六是交互功能较强。本课程具有自测等人机交互功能和网上讨论、答疑等人机交互功能;七是自主学习便捷。提供了必备的作业并能进行自测,而且还提供大量的拓展资源、阅读参考书目,供学员自主学习和研究参考。
3.2 可用性
一是导航设计结构清晰完整,界面友好、直观,简明,路径准确,链接准确、高效;二是方便可控。操作简便,资料下载快捷,响应速度与学习者的操作比较协调;三是应用效果好。本网络课程投入教学使用后,登录账号、作业、测验、交流答疑记录比较多,教师和学生反映使用效果好。
3.3 技术性
一是设计规范。严格遵循《网络课程技术规范》,符合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规范;二是媒体表现好。媒体运行流畅,界面美观协调,图文、视频选择适当;三是运行安全可靠。各种数据安全可靠,运行稳定,教学单元、素材、数据等维护方便。
4.作用及效果
学生通过对课程教学基本模块的点击,将对课程全部知识点进行学习或复习,增加自主学习的空间,达到强化基础的目的。
学生或教师通过对这些基本模块的点击,将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其它相关信息,了解电路理论的发展趋势,达到提高兴趣、开扩眼界、提高能力、资源共享的目的。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结果表明网络教学能够很好的配合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各级机关、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并获得校级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在今后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以创新型的观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创新性的信息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