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的盒外思考,负能量的可为之道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k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物理学为手段,心理学为目的,深度挖掘负能量的积极意义,指出负能量的本质就是欲望。提出心理势能原理和心理惯性系原理,并论述和对比了《正能量》中的表现原理。
  【关键词】负能量 心理势能原理 心理惯性系原理 正能量 表现原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51-02
  1.引 言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语言词汇的演化、更替也加快了。正能量、负能量本是物理学的、物质世界的词汇,现在也被心理学家们拉到了精神世界。一般都认为正能量是需要“提升”的积极情绪、积极心态、积极人格,而负能量是生气、痛苦、失望、沮丧等消极情绪。
  负能量的物理学解释如下:负能量也叫暗能量,宇宙中目前最普遍存在最容易理解的负能量就是万有引力势能。如果说正能量是有形的,可以主动发力的劲头,那么负能量更像是无形的,远处作用的引力。如果非要把负能量拉到精神世界,负能量的表象是消极情绪,负能量的实质就是“想得到和怕失去”。所有人都在需要和被需要着,为了生存和发展而需要,为了换取需要而被需要,被需要就是能力,需要就是欲望。能力若能满足欲望,长此以往,便积极;能力若不能满足欲望,长此以往,便消极。表面看,积极和消极,是情绪的事、是心态的事、是人格的事。其实是能力和欲望的事,是如何提升能力和驾驭欲望的事,是如何提升正能量和驾驭负能量的事。
  人们习惯于先研究“看得见”的东西,再研究“看不见”的东西。正如经典力学是研究“粒子性”为主,量子力学则开始重视“波动性”一样。心理学家在过去的10年里把“正能量”当成了“积极心理学”的代表,而完全忽视了负能量本质的积极意义,仅仅是因为前者“看得见”,后者“看不见”。本文则是要掀起一场心理学的“波粒二象性”革命,彻底打破心理学家和媒体对“正能量”单恋一支花的现状,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角度,深度挖掘负能量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善用和驾驭负能量!
  2.对《正能量》“表现原理”的辩证质疑
  《正能量》中“表现原理”试图说明,身体行为变化可以影响情绪变化,进而推论,通过控制身体行为,可以创造情绪。然而,笔者认为,从唯物主义出发,身体行为的变化,是唯物的,是实际存在的。而情绪本身就不是实物,而是主观的、抽象的,是心理定义,是语言针对不同的生理反应,加上价值观,定义的一系列“情感词汇表”。所以,身体行为这种客观变化,和情绪这种心理定义是伴随发生的关系,而不是先后或者创造关系。但是本着科学的精神,退一步,即使它们之间存在“创造”,用“身体”创造出来的情绪也是情绪产生的“最后一个馒头”,这是罔顾情绪的发生背景和具体环境。例如,你是认为想起一件高兴的事会让你高兴,还是认为表现的高兴会让你高兴呢。“表现的高兴”是你的大脑指挥你的身体,骗了你,然后你自己信了。实质是,你的身体行为,让你想起了你对高兴这种情绪定义的记忆,你可能会误以为你高兴了,而“想起一件高兴的事”是真的高兴,是有根源的原因的。而表现原理总是试图把前因后果的链条断开,从行为变化开始说,让人误以为行为可以改变一切。
  虽然笔者一直强调“身体变化是客观存在,情绪变化是主观心理定义,两者是伴随发生的关系”,那是质疑“微笑能使人快乐”这种分不出时间先后的例子。但是笔者接受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的那句话“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你像是已经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假装成有,慢慢的就真有了”,这是“创造习惯”,不是“创造情绪”,这种身体改变和习惯之间是有个“慢慢的”过程,是渐进的,是有时间先后的。理查德《正能量》的“表现原理”也在整本书里试图穿插“创造习惯”和“创造情绪”,它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情绪的调节有帮助。
  表现原理,从佛家净宗的角度,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修行。以微笑,得快乐;以推开甜食,制约肥胖;以推开香烟,得以戒烟。但是修行,首先是有价值判断的,否则不知道要修成什么。问题就在于,这个价值判断,谁来裁定好坏。如果是自己修自己的,我强烈同意,冷暖自知。可是如果用自己的思想强奸别人的,让每个人都修成一个样,恐怕只能是,修了言行,苦了心性。修行,以行制性,修者,以律制心。
  3.正能量的“盒外思考”
  “盒外思考(Thinking out?鄄of?鄄the?鄄box)”鼓励大家跨多学科、从各领域外的角度重新思考,而不是让领域内的知识遮住了视线。拓扑心理学家勒温就是用自然科学(当时他主要用拓扑学)的概念为手段,解释和发展心理学理论,最终以心理学为目的。勒温当时提出的“场论”和“张力系统说(紧张-移动-平衡)”为人们认识心理情绪开拓了新思路。本文笔者则是以物理学的概念为手段,心理学为目的,深度挖掘负能量的积极意义和驾驭方法。
  主流心理学派对当年的拓扑心理学派的主要分歧是认为拓扑心理学是唯心主义,笔者认为,心理、思维活动,和人们对心理的所有相关定义的词汇表,本身就是唯心的,不必限定用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来研究心理学,只要理论体系是可以理解的,能解释情绪、甚至解决情绪问题,这个理论就可以继续发展。同时,心理学家不应该带主观价值判断,用积极/消极、精神病、正常/变态、好/坏、等词评判和你不同的人,也许我们只是暂时无法理解某个精神世界的心理活动。在你分析任何人或心理课题之前,试着先拿掉价值观,用中性词,和那些研究客观事物的科学一样。
  4.负能量的本质
  在精神世界里,不能简单地用积极和消极来评价正能量和负能量,每一种心态、人格都是有原因的,每个人想要的都不同,仅仅因为别人想要的不是你想要的,就说别人是消极的,不妥。负能量的本质,是欲望;在工作中,叫目标;在心理学里,叫动机;在哲学里,叫目的;在经济学里,叫需求;在小学教科书里,叫理想;在文学里,叫梦想,还有时候叫莫名的诱惑;在佛家,叫执着;在物理学里,叫万有引力产生的势能。用一句文艺范的话叫,若你呼唤那山,那山不来,你便向那山走去。用一个词来描述负能量——有目标,并且执着!   能量是一个客观的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加正、负,但是不能用对、错,好、坏,是、非、积极、消极等来形容。每个人心中的积极消极定义都不同。负能量的实质就是欲望;是有目标,并且执着,甚至偏执;是诱惑,是引力。因为负能量这个词,本身就是物理学词汇,和势能一样。所以,从心理学角度,笔者认为负能量是心理势能,是相对于“想得到和怕失去”的对象的势能。
  5.心理势能原理
  心理势能原理是:心理势能影响情绪,心理势能的增加,会让人紧张,心理势能的释放,会让人轻松。
  你会紧张于“想得到的、怕失去的”,你会轻松于“想得到的得到了、怕失去的没失去”的结果。势能的魅力就在于,任何一个点,都不可能自己产生势能,只有两个点,才有势能。人的现实需要是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心理势能共同存在、此消彼长、不断排序。
  心理势能原理,从佛家禅宗的角度,也是两个字——悟道,负能量的“可为”之道。悟道是没有对人格的好坏判断的。不强求戒什么,或不戒什么,无戒无不戒。拿掉对别人的价值观判断,没有好坏,只有不同。目标、欲望都是自己要的。你要的,就是你欠的,你欠的,就是你在“得到”的路上所有的付出。欠不起,自然要不起,在一次次的得失和因果中,悟出来“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
  6.心理惯性系原理
  心理惯性系原理,用来定义心理势能的条件和最大值。“惯性系”的概念也是来自物理学,也叫参照系。从物理学的角度,我们从来感受不到地球自转、公转的运行,如果躺在地上,我们还以为我们是静止的,是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物理惯性系里,感受不到速度而已,相当于静止。类似,心理惯性系是,你虽然每天变化着,却是周而复始,一周的时间好像以前的一天,那么你已经在一个心理惯性系里了。在心理惯性系内,是没有“想得到”的心理势能的,虽然可能有“怕失去”的潜在的心理势能,但是那也要在失去以后才能真正产生。
  心理惯性系原理是:心理势能产生的条件是:心理势能的对象在心理惯性系之外;心理势能的最大值是:恰好在人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解决的最难目标。
  心理惯性系原理说明,需要未必产生心理势能。比如,太阳是我们的需要,但是它不是勉强可以得到的,而是周而复始的存在。我们绝对需要但是从来不紧张于得到它。心理惯性系原理还说明,我们最想得到的,往往是能力范围内的最难目标,是掌握不好就有可能得不到的目标。然而一旦得不到,容易产生沮丧等负面情绪。
  7.心理势能影响情绪
  心理势能如何影响情绪呢?我们试图用心理势能原理和心理惯性系原理解释不同的情绪。
  ●好奇:好奇的对象是,和自身的认知不同、甚至相反的形式逻辑,在心理惯性系之外,会产生心理势能,但是未必付诸行动,通常是做观察。
  ●欢乐/快乐:欲望匹配能力,心理势能如期释放,产生快乐。也可能是一个玩笑,由于不同于你的心理预期,产生心理势能,但是又立刻被你理解,而释放刚刚产生的心理势能。
  ●害怕/紧张/惊奇/悲伤/愤怒/厌恶:设定的目标刚刚符合或者不太符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达成目标前,心理势能无法释放,而产生的紧张/害怕。如果达成,心理势能释放,产生惊奇!如果没达成,产生悲伤/愤怒(认为目标设定有误,或者环境阻力太大)。如果多次没达成,会产生厌恶(没有任何成就感和认同感)。
  8.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到以下观点:在心理学中,正能量的本质是能力,负能量的本质是欲望。能力若能满足欲望,长此以往,便积极;能力若不能满足欲望,长此以往,便消极。
  正能量的实质,是能力,是“外功(言行)+内功(心智)”,即个人综合能力。就每个人而言,内外功的配比不同,核心竞争力也不一样,只要能定义自己,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正能量。提升正能量,就是修行,是对自身固有价值的无条件信仰。
  负能量的实质,是欲望。真正改变情绪和习惯的,是欲望,而不是行为,行为只是中间产物。我们不应该把改变情绪的前因后果的链条断开,总是试图归因于“看得见”的行为,而忽略了“看不见”的欲望。驾驭负能量,就是悟道,负能量的“可为”之道,不强迫戒什么,也不强迫不戒什么,而是在一次次的得失和因果中,悟出来“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提升正能量,在修,修心智,言行,人格。修身为本,成才。
  驾驭负能量,在悟,悟得失,因果,可为。顺势而为,自在。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怀斯曼. 正能量 [M]. 湖南:长沙文艺出版社,2012
  [2]库尔特·勒温. 拓扑心理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高洪彬(1978-12-20),男,长春人,汉族,就职于Cognizant Technology Solutions(高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学计算机,从事IT行业10年,成为所从事的领域(BPM Pega)的“首席系统架构师”认证的第一个中国人,现居美国。自学心理学,主攻“需要心理学”,继拓扑心理学创始人勒温的“张力系统说”之后,提出和发展了“心理势能原理”和“心理惯性系原理”,并根据这两个原理,进一步阐明了负能量的存在合理性,以及如何驾驭负能量。
其他文献
【摘要】实验课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笔者将根据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阐述教学总结,分享教学经验。  【关键词】生物学 多媒体 实验教学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巧用趣味性、实验、悬念、科学探究、插图等多种方法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激活课堂,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  【关键词】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43-02  随着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