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基因还真的是垃圾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l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基因的发现
  上世纪科学史上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的破译。从此,我们知道了基因以及它的作用。但自那以后,我们对DNA和基因的了解一直还在不断深化。
  当科学家首次弄清楚DNA上的碱基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时候,他们以为,所有DNA上的碱基都是为了编码制造蛋白质而存在的。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有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楚了,即基因组中仅有一小部分DNA序列参与了编码蛋白质,其余则都是垃圾基因。它们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在生命活动中没有显示出任何生理功能。
  例如,科学家第一次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时惊讶地发现,在长达30亿对碱基的人类基因组中,传统意义上的基因(即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居然如此稀少。最开始他们预测,至少应该存在10万或更多的基因,可是最后才找到了大约3.5万个,而且最終得到确认的只有2.1万个左右。剩余的大量DNA全都是没有用的“垃圾”。
  是真“垃圾”还是假“垃圾”?
  但尽管这样,很多生物学家依然认为,这些垃圾基因可能有某些次要的功能,比如调节其他有用基因的活性等。为了确证这一点,2003年,美国启动了ENCODE计划(该项目至今还在进行中)。至2012年,ENCODE计划一共对人类基因组中3%的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调查过的DNA序列中,大约有80%至少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是据有某些功能的。这项成果被评为2012年全球科技十大新闻之一。
  如此一来,垃圾基因的比例就大大缩小了。可是,一些生物学家对ENCODE的结论并不服气。美国休士顿大学的丹·格厄尔就是其中之一。
  他和ENCODE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定义“基因是具有功能的”。在ENCODE计划中,只要观察到某段DNA序列在生物化学上表现出轻微的活性,就判定它是具有功能的。但在格厄尔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相反,他认为,只有当一段DNA序列是为了某个实实在在的生理用途进化来的,一旦被突变破坏,就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只有这样的DNA序列,才能被定义为具有功能的。
  换句话说,他认为ENCODE对有用基因的定义太宽泛了,这就好比说,你要是把动物定义成“会动的物体”,那么滚动的石头,流动的水也可以算是“动物”了。
  进化需要大量垃圾基因
  格厄尔认为,许多人之所以难以接受DNA上垃圾基因占绝大多数这一事实,一个劲地要为垃圾基因“翻案”,是因为他们没考虑到垃圾基因在进化上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内在驱动力是基因突变。造成突变的原因有紫外线的照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出错等。突变是随机的,就是说在整条DNA上任何一个位置,不论是有用基因还是垃圾基因占据的位置,发生突变的概率是均等的。在进化过程中,子代往往从父辈那里遗传了一大堆突变基因。如果这些突变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子辈在未生下自己的子嗣之前就会死去。进化通过这种方式来阻止一个物种中有害突变的逐代积累,不这样的话,就会危及整个物种的生存。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倘若我们身上大多数的DNA具有某种生理功能,那意味着,大多数突变将落在这些DNA序列上,生下的大多数孩子将会因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而不能传宗接代。为了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要以生下很多有缺陷的孩子为代价。这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相反,如果我们的大部分DNA是垃圾,那么大多数的突变就不会对我们的繁衍造成影响。
  格厄尔计算了一下,在不同情况下为了能够进化,一对夫妇需要生多少孩子才能避免积累太多有害的突变。
  他发现,如果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都具有生理功能,这对夫妇需要大约生1亿个孩子,才能保证其中有2个是正常的(2个是保证人类不至于数代之后灭绝的最低数目)。即使基因组中只有1/4的DNA序列据有生理功能,每对夫妇平均也要生近4个孩子,才能保证有2个是正常的。
  考虑到基因突变率和史前人类的平均生殖率,格厄尔计算表明,我们的DNA中大约仅有8%到14%可能具有某种实实在在的生理功能。这与2014年的另一项研究所下的结论不谋而合。在那项研究中,科学家将我们的基因组与其他物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人类基因组中大约仅有8%具有某种实实在在的生理功能,所以只有2.1万个有用基因并不奇怪。
其他文献
2016年3月2日,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结束了340天的太空旅程,安全抵达地球。他因此成为了在太空停留时间最久的美国宇航员。然而,当凯利回忆起他这段太空时光的时候,他不禁感叹——那真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地方!太空舱里每天的温度都是一样的,身边只有无数的机器和电线,还有各种无菌混合物。宇航员被长时间限制在这一单调狭小的空间里,与世隔绝,孤独寂寞地生活着。虽然他们在进入太空之前都受过类似的隔离室训练,但
期刊
说起古文明,你大概会不加思索地说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似乎古文明为亚非大陆所独有,其实在南美洲的秘鲁,隐藏着一处我们鲜少耳闻的古文明——圣城卡拉尔。  在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上,秘鲁首都利马以北200千米处,有一座被黄土覆盖的干燥台地,以前人们以为它不过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堆,但到20世纪末,考古学家发现,黄土下面掩埋着一座古城,于是考古学家才将它发掘出来。  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这
期刊
最后的达·芬奇  2017年11月15日,在美国曼哈顿的佳士得拍卖行,达·芬奇的一幅画作《救世主》以4.5亿美元的天价卖出,是迄今为止出售价格最高的艺术品。  达·芬奇现存的真迹并不多,而这一幅则是最后一幅由私人收藏的作品。其实,这幅作品在走到今天这个至高无上的宝座之前,曾几经波折。它曾收藏于英国皇室,后流落民间,一时无迹可寻。直到60年前,一位英国的收藏家以45英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200美元
期刊
世界上有近千种动物濒临灭绝,黑白怪柳猴(Bare-faced Tamarin,又名黑白花狨),便是其中之一。黑白花狨屬于灵长目,栖息在巴西东北部的一小片热带雨林。  这张图源于摄影师蒂姆·弗拉克的一本新书《濒危动物》,图中的灵猴现居住在英国泽西动物园。拍摄时,弗拉克尽量保持安静,怕惊扰了灵猴。然而,天生的“社交高手”怎耐得住寂寞,居然跳到弗拉克的肩膀上和他互动起来,像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般淘气。  令
期刊
现代中国的考古中,屡屡发现各种古代美食,不可谓不令人称奇。  ① 2400年前的鲫鱼干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新址夏家台258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一座中型墓,距今约2400年。2014年12月25日下午,这座古墓又有惊奇发现,出土了两千多年前鯽鱼干。  考古人员打开古墓里的棺木发现,竟然有4条2400年前的干鱼。从形态上看是野生鲫鱼,腹背剖开的都有,巴掌大小,鳞片依然,色红如鲜。  这是什么讲究,还是
期刊
射电天文学家之烦恼  几十年前,我们头顶上的空间对于射电天文学家来说,还是非常安静的处所。那时,即便使用最灵敏的天线,也只能接收到一些非常微弱的无线电波信号:产生于太古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的嘶嘶声,旋转中的中子星发出的精确的鼓点声(即脉冲星信号),闪电低沉的呼啸声……然后,有了广播、电视,它们庞大的发射塔让空中充满了电磁噪音。现在,又加上了手机、GPS、闭路电视、无线宽带等,而且一些还是可移动的。于
期刊
说到什么动物爱吃粪便,许多人会想到屎壳郎,这种昆虫主食就是动物粪便,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跟各种各样的粪便打交道。虽说吃粪便的行为有点让人觉得恶心,但毕竟没有人饲养屎壳郎当宠物,所以它们的食粪癖不仅没有让人类反感,反而还获得了“自然界清道夫”的美誉。  然而,另外一些动物就让人尴尬了,比如狗,作为人类最爱的宠物之一,狗不缺吃不缺穿,有的时候还是会莫名其妙地吃人类的粪便或者去猫砂里找粪便,一些母
期刊
世上湖水千千万,湖边钓鱼,湖里游泳,湖上泛舟,有趣又悠闲。想象一下,阳光下,平静的湖泊倒映着天空的影子,你将手缓缓伸入湖水中,想拨动那湖水,搅碎一湖的平静。突然听到一声断喝:“请停下你的手!”你会大吃一惊,愕然抬起头,发现有人阻止了你。啊!这里的湖水有毒!  致病的潟湖  原来这是在英国的巴克斯顿,这里有一处蓝色的湖泊,风平浪静时,好似一颗绿松石。湖泊周围有大量石灰岩,石灰岩中所含方解石会进入湖水
期刊
万绿丛中一点白  在美国加利佛尼亚州西北边陲,生长着世界上最高的树木——红杉。它们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相互交错,形成一片神秘的森林。这片森林里,目前发现的最高的红杉有115米,大约相当于40层楼高。红杉平均年龄有800岁,最古老的已有2200年的历史了。  走入这片深邃的森林,满目苍翠,突然,眼前出现一小丛白色树木,看起来与周围格格不入,那便是 被称为“幽灵”的红杉。  幽灵红杉与正常的红杉不同,
期刊
小行星采矿比月球更可行  月球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地球上最常见的17种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以铁为例,月球表层的铁不仅异常丰富,而且便于开采和冶炼。据悉,月球上的铁主要是氧化铁,只要把氧和铁分开就行;此外,在月球表层,铝的含量也十分丰富。月球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这种聚变不產生中子,安全无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变,不仅可用于地面核电站,而且特别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