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因此,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精心选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再通过精心地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疑难点,并找到解决疑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一、围绕教学中的难点设计问题
在教学中通常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受固有思维影响而模糊或错误的知识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先是根据自己固有的理解或意识走到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上,然后教师再及时引导,从错误的结论入手,通过推理分析找到正确的结论。在教学“求因数和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比较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大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自己。通过这些固有的易错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然后会很有兴趣地跟教师一起分析正确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学生感受清楚,记忆深刻。
通过在日常学习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死角设计问题。这些知识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知识点,从而加深记忆。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1”的分类就会成为学生最易出错的知识点。即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学生普遍地会认为1是质数。这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接着提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因数?”学生通过判断得出:1只有1这一个因数,不符合质数的要求(有且只有两个因数),从而可以判定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这些知识点上有目的地设计问题,能让学生自己把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挖出来。
二、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1.按照学生逐层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依据科学原理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两数之和”这一节课时,教师可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练习:
⑴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面粉1500千克,运来的大米是面粉的3倍,运来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
⑵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大米4500千克,是面粉的3倍,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
⑶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大米4500千克,是面粉的3倍,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少多少千克?
按一步一个梯度设计问题,既要注意好单个问题的科学性,更要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序列。按照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有很好的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及表现二次设计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表现有清楚的了解,根据他们的表情、动作、表达,判断他们听没听懂,并能根据这些表现及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暴露出来的不足,及时、灵活地设计新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及难点。也就是说课堂上切忌完全按预案授课,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或干脆眼里就没有学生,把“教”与“学”截然分开。
3.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状况设计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同时避免直接批评对学生及整个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时设计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通过让这些学生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而达到既集中注意力,又促进知识的学习的作用。
三、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突出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设计问题。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从现实中概括出抽象的理论,再用抽象的理论解决现实中具体、生动的实例,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指导我们的生活。
针对数学概念、法则设计问题。数学概念及法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可根据方程的概念设计问题:方程的意义包含哪几个关键词?方程是等式吗?等式是方程吗?
问题的设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必须投入感情,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要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根据内容增设一些数学习题,以便真正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避免教师本人习惯性的无效问题。比如说,有些教师总是在课堂上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这些无效的提问,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容易使学生养成随口回答的不良习惯。
(责编 金 铃)
一、围绕教学中的难点设计问题
在教学中通常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受固有思维影响而模糊或错误的知识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先是根据自己固有的理解或意识走到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上,然后教师再及时引导,从错误的结论入手,通过推理分析找到正确的结论。在教学“求因数和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比较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大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自己。通过这些固有的易错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然后会很有兴趣地跟教师一起分析正确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学生感受清楚,记忆深刻。
通过在日常学习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死角设计问题。这些知识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知识点,从而加深记忆。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1”的分类就会成为学生最易出错的知识点。即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学生普遍地会认为1是质数。这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接着提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因数?”学生通过判断得出:1只有1这一个因数,不符合质数的要求(有且只有两个因数),从而可以判定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这些知识点上有目的地设计问题,能让学生自己把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挖出来。
二、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1.按照学生逐层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依据科学原理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两数之和”这一节课时,教师可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练习:
⑴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面粉1500千克,运来的大米是面粉的3倍,运来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
⑵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大米4500千克,是面粉的3倍,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
⑶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大米4500千克,是面粉的3倍,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少多少千克?
按一步一个梯度设计问题,既要注意好单个问题的科学性,更要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序列。按照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有很好的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及表现二次设计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表现有清楚的了解,根据他们的表情、动作、表达,判断他们听没听懂,并能根据这些表现及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暴露出来的不足,及时、灵活地设计新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及难点。也就是说课堂上切忌完全按预案授课,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或干脆眼里就没有学生,把“教”与“学”截然分开。
3.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状况设计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同时避免直接批评对学生及整个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时设计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通过让这些学生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而达到既集中注意力,又促进知识的学习的作用。
三、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突出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设计问题。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从现实中概括出抽象的理论,再用抽象的理论解决现实中具体、生动的实例,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指导我们的生活。
针对数学概念、法则设计问题。数学概念及法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可根据方程的概念设计问题:方程的意义包含哪几个关键词?方程是等式吗?等式是方程吗?
问题的设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必须投入感情,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要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根据内容增设一些数学习题,以便真正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避免教师本人习惯性的无效问题。比如说,有些教师总是在课堂上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这些无效的提问,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容易使学生养成随口回答的不良习惯。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