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重学生认知、忽视应用的现象,导致课程与实践衔接不紧密。为改变这一现状,通过采用“任务导向”、“理论与实际”、“情境互动”教学模式,旨在提高该课程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模式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儿童基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育儿观与教育观。因此,深入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以实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
一、解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理论脱离实际
中职课程学习形式依然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安静”的听讲状态,课堂氛围死板、枯燥,但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思想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有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教材内容更新慢,这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的通病,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材扮演的地位至关重要,大多数教师则以“以本定本”从事教学,这直接导致教学活动忽视社会发展,内容过于陈旧,难以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教学手段、方法较单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互联网获取想知道的资源,但在部分教学环境中,教师仍是采用黑板、粉笔、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和方式,这些已不能吸引学生,甚至落后于学生的认知,造成知识传授效果不佳。
二、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育人为本,减少理论知识
教学情境需适当的减少理论知识讲授,提高应用性知识的教学比例,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更易于接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冀于“拿来主义”,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满足未来职场的要求。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帮助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有助于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前巩固所学知识,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完成理论和实践的良好对接。
(二)实践取向,落实实践训练
作为操作性的知识,适当的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以很好的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但工具的使用,不能过分单一,否则学生就会形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就是做做测量,做做问卷,不能够探究这背后的规律。教师要创设性采取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成实践训练方案,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三)终身学习,全程教育实践
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还应把范围引入幼儿园和中、小学,通过校内校外的学习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并且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提前做准备。在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选取不同的教育实践方式,安排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实习心得等。在教育见习环节中,可以选取2个幼儿作为特定观察对象,对幼儿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探究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
(一)基于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
任务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与专业能力要求,以及幼儿园教师岗位需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布不同的任务导向,同时也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在具体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二)“理论+实际”的教学模式
“理论+实际”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实际教育环境的实践机会,在传统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实践机会,设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掌握在学校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在“理论+实践”的相互强化下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情景互动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通过情景化体验,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发展心理技能的一种方法。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是激发幼儿的情感,需要提炼或者加工社会生活的内容,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情境互动教学模式时,需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才能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务导向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提出符合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能力。而理论+实践的改革模式,要求学生事先对幼儿这一群体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接触幼儿,对幼儿缺乏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则需要深度挖掘教材,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有自己教學特色和风格,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很容易为了设计而设计,最终教学成效流于形式。因此,创新的教学模式不能忽略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原有的认知背景,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教学中,要强调情境问题导向,弥补学生学习对象感的缺失,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修正学生的幼儿观,最后,把学生放置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发现并恰当的处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产生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春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186-187.
[2]王敏.于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上),2012(3):15-16.
[3]唐锋卢.关于情景教学法的反思[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1-212.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ZB2020172)
作者简介:雷雨(1988.2-),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从事教师教育和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模式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儿童基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育儿观与教育观。因此,深入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以实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
一、解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理论脱离实际
中职课程学习形式依然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安静”的听讲状态,课堂氛围死板、枯燥,但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思想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有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教材内容更新慢,这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的通病,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材扮演的地位至关重要,大多数教师则以“以本定本”从事教学,这直接导致教学活动忽视社会发展,内容过于陈旧,难以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教学手段、方法较单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互联网获取想知道的资源,但在部分教学环境中,教师仍是采用黑板、粉笔、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和方式,这些已不能吸引学生,甚至落后于学生的认知,造成知识传授效果不佳。
二、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育人为本,减少理论知识
教学情境需适当的减少理论知识讲授,提高应用性知识的教学比例,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更易于接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冀于“拿来主义”,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满足未来职场的要求。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帮助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有助于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前巩固所学知识,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完成理论和实践的良好对接。
(二)实践取向,落实实践训练
作为操作性的知识,适当的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以很好的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但工具的使用,不能过分单一,否则学生就会形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就是做做测量,做做问卷,不能够探究这背后的规律。教师要创设性采取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成实践训练方案,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三)终身学习,全程教育实践
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还应把范围引入幼儿园和中、小学,通过校内校外的学习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并且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提前做准备。在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选取不同的教育实践方式,安排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实习心得等。在教育见习环节中,可以选取2个幼儿作为特定观察对象,对幼儿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探究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
(一)基于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
任务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与专业能力要求,以及幼儿园教师岗位需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布不同的任务导向,同时也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在具体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二)“理论+实际”的教学模式
“理论+实际”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实际教育环境的实践机会,在传统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实践机会,设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掌握在学校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在“理论+实践”的相互强化下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情景互动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通过情景化体验,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发展心理技能的一种方法。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是激发幼儿的情感,需要提炼或者加工社会生活的内容,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情境互动教学模式时,需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才能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务导向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提出符合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能力。而理论+实践的改革模式,要求学生事先对幼儿这一群体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接触幼儿,对幼儿缺乏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则需要深度挖掘教材,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有自己教學特色和风格,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很容易为了设计而设计,最终教学成效流于形式。因此,创新的教学模式不能忽略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原有的认知背景,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教学中,要强调情境问题导向,弥补学生学习对象感的缺失,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修正学生的幼儿观,最后,把学生放置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发现并恰当的处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产生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春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186-187.
[2]王敏.于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上),2012(3):15-16.
[3]唐锋卢.关于情景教学法的反思[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1-212.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ZB2020172)
作者简介:雷雨(1988.2-),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从事教师教育和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