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政体的几个特点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e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共和政体”,作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改革的工具;“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每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也就是一个新的共和国的诞生。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其政权组织形式就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1.确认工人阶级(通过工人阶级政党)对国家的领导,并广泛吸收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它不仅是议事机关,而且是真正享有权力的机关;3.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就是说,在国家政体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是共和制。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主义共和政体的具体形式也呈现出“非常丰富和繁杂”的状况,富于本国的特色。
其他文献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当前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西部开发,走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江泽民同志在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历史任务的思想基础上发展性的提出了"四个服务",即为团结稳定服务、为建设四化服务,为健全民主法制服务,为统一祖国服务.
二战后,一大批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纷纷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使这些地区出现了社会主义运动勃兴的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由这些国家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分不开的.虽然在苏东剧变影响下,这其中许多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滑入低谷,但是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勃兴的条件依然存在,受中国的鼓舞和影响,它们必定会掀起又一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潮.
挑战·变革·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统一战线建设甄俊现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绝不单纯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大变革,同时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它必将对...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本化: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国
<正>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八年来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和推动下逐步展开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政治体制日益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因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同时也推动着政治体制改革。然而在这种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前提下出台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则将更多地考虑政治实体的运行机制和效率,而可能会忽略从宏观角度与政治体制改革配套的政治文化,民族心态和社会习惯的作用,从而有可能使政治体制改革受制于此,造成新的步履维艰。
<正> 近年来人们愈来愈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搞改革前人没有留下经验,没有既定的答案,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所以,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试验,这也是有风险的事情。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几年来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是基本顺利的,但许多情况表明,不改革政治体制,不能适应形势,就会影响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
1975年6月26日米兰《新日报》登载一篇署名《勃列日涅夫负债》的醒目标题文章,作者是一位逃亡意大利的南斯拉夫记者弗兰·巴尔贝里,首次使用了“欧洲共产主义”一词。约一年之后(1976年6月3日),意共领导人恩里科·贝林格正式使用“欧洲共产主义”一词,继而有在巴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的法共领导人乔诒·马歇。今天,“欧洲共产主义”一词已被西欧的三个主要共产党引为标志,即意共、法共和西共。它们奉行欧洲共产主义是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和改变策略,不通过暴力革命而用普选方式实现执政。
<正> 当国际关系中缓和气氛占优势的时候,“欧洲共产主义”的说法才开始被采用。在欧洲共产主义的原始概念中,中心的和突出的问题是关于西欧国家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民主道路问题,是关于一个多元的、民主的、与苏联模式极不相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理想问题。今天的世界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美帝国主义正把它的政策引向紧张和冷战。苏联由于干涉阿富汗而使国际局势更趋恶化。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欧洲共产主义能否撇开一切传统的共产主义观念给民主和社会
这是一篇对苏联在第三世界的现实政策和未来动向的评论文章。它认为,苏联对第三世界的侵入和渗透是其一贯立场的必然结果;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大量援助是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的,是一种“掺假的外援”。接着,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