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缺乏激励学生的真诚
为了迅速沟通陌生的师生情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中来。老师们在上公开课之前,增加了一个环节:课前交流。
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常在公开课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鼓励,夸孩子们聪明能干、知识丰富……。而随着新课程中各种教学教研活动的增多,学生们似乎也成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很会配合教师的交流。课前谈话越来越像师生的一场做秀表演。
思考与对策:课前与陌生学生的交流,有助于课堂上融洽师生关系,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但是,课前激励学生应该真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鼓励。泛泛而谈的夸赞,盲目的表扬,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怀疑教师表扬的目的。例如,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游戏或自我介绍,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从细节之处去挖掘和赞扬,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在课前,发现学生会主动向教师问好,可以称赞他很有礼貌,在做游戏时,发现学生很积极参与,可以表扬他很勇敢……
对上公开课,我们应该怀有一个平常的心,课前的谈话不必精心设计,发自师生之间最真诚的需要就好。
二、教师专业术语适时要严谨
我经常在信息技术公开课上听到学生说这样的话:“在图片上按两下、按一下‘叉叉’、关掉窗口”……专业术语是信息教师的基本功,而教师的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特别是中小学生习惯于对教师的语言进行模仿。
而教师为了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用“按”代替“单击”;用“叉叉”代替“关闭按钮”;用 “小三角”代替“下拉列表”……面对小学生,教师用语如此“通俗”,会有失计算机术语的科学性、规范性,最终结果必然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信息交流中表达不清晰。
思考与对策:信息技术课上“通俗”语言不是不能用,而是要选在合适的时机,用得好则可以事半功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专业名词时,可以适当用日常生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学生第一次认识“任务栏”时,教师可以介绍说“桌面最下方的蓝色长条。”但是,在学生理应掌握新名词,教师仍使用非专业术语,则会失去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错误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语言一定要避免随意性,要适时规范严谨,要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专用术语的积累。
三、教师创设情境缺乏整体性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都能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把多个不同层次的小任务融合在情境中。但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能完成教学,会把零散的情境拼凑后形成一个整体。如,在公开课《设置动画效果》上,为了让学生掌握自定义动画路径的设置,设计了“龟兔赛跑”的任务,虽然学生兴趣大,但已经脱离了设置的“奥运”主题情境,让学生开始从课堂中“出境”,失去了情境的完整性。情境创设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是无可非议的教学真谛。
思考与对策: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利用声音、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情境系统,并对情境之间进行语言的过渡,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上面的课《设置动画效果》,我们要把最后的任务始终贯穿到“奥运”这个主题中,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设置一个“福娃进球”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不仅符合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而且从头到尾由一根弦牵领着学生进行一次愉悦的信息技术游,始终沉浸于情境中,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从公开课折射出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基本功。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精彩,最终考查的还是教师的基本功。因此无论您是否在上公开课,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注重课堂中的小小细节,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关注了教学细节,我们的课堂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为了迅速沟通陌生的师生情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中来。老师们在上公开课之前,增加了一个环节:课前交流。
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常在公开课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鼓励,夸孩子们聪明能干、知识丰富……。而随着新课程中各种教学教研活动的增多,学生们似乎也成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很会配合教师的交流。课前谈话越来越像师生的一场做秀表演。
思考与对策:课前与陌生学生的交流,有助于课堂上融洽师生关系,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但是,课前激励学生应该真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鼓励。泛泛而谈的夸赞,盲目的表扬,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怀疑教师表扬的目的。例如,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游戏或自我介绍,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从细节之处去挖掘和赞扬,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在课前,发现学生会主动向教师问好,可以称赞他很有礼貌,在做游戏时,发现学生很积极参与,可以表扬他很勇敢……
对上公开课,我们应该怀有一个平常的心,课前的谈话不必精心设计,发自师生之间最真诚的需要就好。
二、教师专业术语适时要严谨
我经常在信息技术公开课上听到学生说这样的话:“在图片上按两下、按一下‘叉叉’、关掉窗口”……专业术语是信息教师的基本功,而教师的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特别是中小学生习惯于对教师的语言进行模仿。
而教师为了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用“按”代替“单击”;用“叉叉”代替“关闭按钮”;用 “小三角”代替“下拉列表”……面对小学生,教师用语如此“通俗”,会有失计算机术语的科学性、规范性,最终结果必然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信息交流中表达不清晰。
思考与对策:信息技术课上“通俗”语言不是不能用,而是要选在合适的时机,用得好则可以事半功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专业名词时,可以适当用日常生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学生第一次认识“任务栏”时,教师可以介绍说“桌面最下方的蓝色长条。”但是,在学生理应掌握新名词,教师仍使用非专业术语,则会失去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错误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语言一定要避免随意性,要适时规范严谨,要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专用术语的积累。
三、教师创设情境缺乏整体性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都能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把多个不同层次的小任务融合在情境中。但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能完成教学,会把零散的情境拼凑后形成一个整体。如,在公开课《设置动画效果》上,为了让学生掌握自定义动画路径的设置,设计了“龟兔赛跑”的任务,虽然学生兴趣大,但已经脱离了设置的“奥运”主题情境,让学生开始从课堂中“出境”,失去了情境的完整性。情境创设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是无可非议的教学真谛。
思考与对策: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利用声音、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情境系统,并对情境之间进行语言的过渡,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上面的课《设置动画效果》,我们要把最后的任务始终贯穿到“奥运”这个主题中,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设置一个“福娃进球”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不仅符合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而且从头到尾由一根弦牵领着学生进行一次愉悦的信息技术游,始终沉浸于情境中,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从公开课折射出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基本功。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精彩,最终考查的还是教师的基本功。因此无论您是否在上公开课,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注重课堂中的小小细节,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关注了教学细节,我们的课堂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