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一带一路”背景下会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会展产业在这一创新性的国际合作当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应积极响应这一战略,大力培养能力高端、素质综合、专业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课题组在系统分析会展专业人才类型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为战略助推、创新创业为培育导向”为培养理念,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所需要的跨国际、跨文化、跨行业人才类型,重新诠释创新创业人才内涵,深度挖掘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战操作规律,构建会展人才的“创能”素质结构,综合课堂教学、短学期、学科竞赛、多元化考核、教师队伍等五项内容,实现会展学生能力体系从“知能”向“创能”的动能转换。
  [关键词]一带一路;会展人才;创新创业;动能转换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8-0027-04
  一、“一带一路”倡仪与会展产业新发展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创新性的国际合作模式,从无到有,由点成线,由线及面,改变全球经济合作的方式,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 。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高校人才培养理应积极响应召唤,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推进需要能力高端、素质综合、专业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做支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会展产业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实现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五个重点合作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会展产业能够发挥文化连线、产业交易、技术扩展以及整合营销等重要功能[2]。“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打造十大重点展会品牌,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新方向,为展示中国经济特色、中国文化提供了新平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会展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急先锋产业延伸作用,有助于帮助沿线国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体系,扩大战略影响,提高战略成效。会展从业人员是会展产业发展的战略落实者、功能实施者、文化承载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适应全球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转型需要,当前会展行业增长动力源由以往的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会展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和高附加值服务型产业转变,多业态、全业态融合发展趋势明显,这些都对会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未来会展产业发展的必需。加强会展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讨会展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一带一路”倡仪实施对会展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对当前我国会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注入了新动力。截至目前,中国独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110多所,专科院校200多所。全国会展院校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为龙头,川陕渝为热点,形成了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遍布全国的态势。我国会展专业学生数量排名全球第一,每年新入学学生达一万多人。除了国内高校在校生外,会展专业海外留学生数量也是全球第一。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提出要“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创业型会展专业人才成为这一机制的核心内容。
  创新创业型会展人才是国际会展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最值得借鉴的是美国的教育模式,比如哈佛大学的聚焦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磁铁模式、康奈尔大学的辐射模式以及密歇根大学的混合模式[3]。欧盟作为一个人才交流和经济贸易的整体,针对创新创业人才指定统一的制度模式,发布《关于终身学习所要求的关键技能建议》,将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作为八大终身学习意见之一,各大高校不断组织学生参与到各项创业实践活动中,采用“迷你公司项目”来为高校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4]。基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模式转变的现实需求,新加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亚太地区位居前列,凸显了“科技创新”和 “人才培养”两个主题,依据企业创建过程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并实施学生创业全球浸濡计划,打造全球創业家生态圈[5]。
  我国会展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诸多进展,很多高校引入选专业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产学研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各种奖学金、会展大赛、集训营、双师班、企业参与办学等不断发展,对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外联合培养不断发展,为培养国际化会展人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给会展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新要求、新挑战,创新成为会展业增长动力,会展人才培养需强化创新创业能力[6]。通过搭建“义新欧”丝路旅游博览会实践平台,打造“义新欧”产业融通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7]。
  综合来看,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生“知能”水平普遍不高,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各个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清晰,与国家战略衔接不够紧密,没有体现出国家特色、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次,“创能”低端的行业人员较多,具有综合文化创新、创意策划能力的人才缺乏,导致会展主题缺乏创新,重复办展、无序竞争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国际市场变化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最后,懂得跨国际、跨文化、跨行业规律的整合营销传播人才奇缺,导致会展业运用现代传播技术(融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的能力较弱,会展平台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我国会展行业的节事展会品牌、企业品牌等国际影响力较弱。   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会展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加大对“一带一路”战略所需要的会展专业人才类型进行系统分析,重新定义人才“知能”体系结构;针对战略所需要的跨国际、跨文化、跨行业人才培养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深度阐释创新创业人才内涵及培养模式,挖掘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战操作规律,构建会展人才的“创能”素质结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措并举积极实现学生的“知能”向“创能”的能力体系转换。
  三、实现会展专业学生“知能”向“创能”的动能转换
  会展专业在校学生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知识能力体系,即“知能”,另一种是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即“创能”。要想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会展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实现学生能力从“知能”向“创能”的转换。前者通过活化课程课堂教学坚实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打造学生的能力基础;后者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途径、过程、范式等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转化能力,构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结构体系。宏观层面上,通过营造学校、企业、协会等良好创意创业氛围,促进“知能”向“创能”转换。
  浙江传媒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自2010年招生以来,不断寻求更为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符合国家战略、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短学期、学科竞赛、多元化考核、教师队伍等五项改革内容,为学生构建学习、实践的最佳平台,实现“知能”到“创能”的“动能转换”(如图1所示)。
  (一)打造以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的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会展创新创业人才所要求的关键技能”体系,增加学生“知能”的接收,初步训练创新能力,为“知能”向“创能”转换奠定基础
  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在学生入学之初以学习专业导论的方式向大一新生介绍基本专业内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实训方案,以及未来就业导向,大一一开始就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在此基础上,核心专业课开展“课程校内展”项目,将创新创业理念层层分解进入实际课程教学当中,形式生动、内容丰富。迄今为止,会展管理与实务、展览策划与组织、会展平面设计等课程在校内图书馆、艺术馆、小剧场等举办过课程校内展,其中会展管理与实务课程从2011年至2018年连续8年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活动,并通过学生招商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在校内获得了很好的反响。2016年11月12~14日浙江传媒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举办了“中外会展教育论坛”。充分利用这次国际会议的举办时机,专业课程会议策划与组织在全班级中以任务制模式进行了实战演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系承办2018年浙江省会展策划大赛,组织全系学生共同参与,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水平分配不同的任务类型,高年级带低年级,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些课程实践训练都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的重要平台,为“知能”向“创能”转换奠定重要基础。
  通过层次化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模块,组织相关教师充分讨论,进一步凝练不同课程之间的异同,进行差别化管理。围绕展、会、节、赛、演、游的产业发展实际,形成“会展创新创业人才所要求的关键技能”体系,紧跟“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适应跨文化跨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
  (二)短学期以校企协三方合作的形式,打造“全真环境创新创业模式”,增强学生“知能”体认,直面业界创新创意需求,为“知能”向“创能”转换搭建平台
  浙江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重要省份,贸易规模不断增大、投资合作范围不断扩展,这为我们在浙江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已经与浙江省会展学会、西湖国际博览有限公司、浙江中汽会展有限公司、杭州乾景会务公司、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等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16年短学期期间,本专业与杭州乾景会务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平台,邀请公司负责人来校宣讲“CIID杭州室内设计专委年会暨2016年设计互联网跨界论坛”的筹备情况,组织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参与该项目的策划创意方案与实施执行,最终通过多轮评选提交优秀策划方案。
  以精准的案例教学方式,组织学生模拟创业公司开展实际研发项目,教师在组建团队阶段、搜集资料阶段、调查问卷阶段、联系企业阶段、撰写可行性项目报告阶段等进行实际案例引导与教授。通过丰富短学期实践内容,狠抓执行落实,配合社会实践项目、实践案例教学、教师科研项目等,打造短学期交叉融合的实施体系,从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层面发挥短学期的功能功效。
  (三)借助学科竞赛平台以赛促创、以赛促学,扩展学生“知能”范畴,跟进加强创新能力与创业体验,为“知能”向“创能”转换提升层次
  近年来本系会展专业同学已经成功获得国家级赛事奖项2个,省级赛事奖项6个,校级赛事奖项10个。2010年本专业同学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会展信息交流与创意实践平台的设计与建设”的立项。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成果,项目组同学创办的“爱看ican-expo网”成功运营,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和依托。
  学科比赛是嫁接教、学、创三者,实现“知能”向“创能”转换的最佳桥梁之一。通过鼓励会展专业学生参与全国商科会展大赛、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浙江省会展策划大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借助比赛的平台积极开展创意策划,丰富方案内容,在大赛资助的基础上实现创意向创业的关键转变。
  (四)打造多元化考核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能力评估体系”,精准培养“知能”“创能”兼备的领军学生,发挥创新创业的榜样力量
  创新创业需要领军人物,往往一个精英学生的成功培养和成功创业会带动一个团队、一个班级,乃至一个专业的提升发展。会展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产业门类,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要尤其重视领军人物和精英学生的培养。
  传统的笔试考试或小组打一个分的考核方式过于平面化,容易一刀切、以偏概全。必须要改革课程教学与实践实训的考核方式,实行多元化考核并举,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估体系。根据会展专业各门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包括提交主题实践报告、演示演讲、项目策划书、笔试、小组项目运作实践、网上操作实战测试等方法;同时融合教师考核、学生团队内部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考核等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个性与优势,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突出学生群体里的精英分子,精准培养“知能”“创能”兼备的领军学生。   (五)打造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教师队伍,鼓励施行教师国内外访学、行业挂职锻炼、企业交流、参加产业发展论坛等策略,以提升教师“知能”“创能”的综合教学水平
  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化发展,建立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创业经验与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培养青年教师的创业思想显得至关重要。本系积极开展企业管理者入课堂活动,在会展专业课程的关键环节中,邀请相关会展企业的管理者、项目负责人等进入课堂进行案例分享、操作流程演示,与学生深入讨论交流,提高课堂学习的专业性与互动性。
  对此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发展优势,鼓励施行教师国内外访学、行业挂职锻炼、企业交流、参加产业发展论坛等策略,加强行业专家、企业创业成功人士与高校青年教师的交流,将其生动的行业发展案例、丰富的创业经历融入教师教学当中,这既是“知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能”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大势,“一带一路”是长期倡议,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体系,为会展经济业的发展提供了新趋势、新思路和新机遇,也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契机,紧紧抓住行业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能达到人才培养与教育提升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主题,“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结束之际,对“浙江精神”的概括。浙江是中国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浙江省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优异的环境,这也成为浙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绝佳条件。
  遵循“‘一带一路’为战略助推、创新创业为培育导向”培养理念,通过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让会展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一带一路”的实施是重要的战略机遇,知识上理清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建设精髓、具体走向,号召学生将自身发展前景与“一带一路”相结合,为自己准确定位。同时,要将创新创业定义为一项会展专业学生应终身学习的技能,纳入教学的核心内容当中,切实改变创新创业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两张皮”的窘况。在具体学习实践的操作层面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奋斗目标,积极参与学校、课程、业界的各类项目,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潘盛洲.“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J]. 求是, 2017(10):63.
  [2] 马勇.“一带一路”为会展经济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机遇和新趋势[EB/0L].(2018-01-10)[2019-07-15].https://research.zhankoo.com/viewpoint/11632.html.
  [3] 曹昱亮,李秀媛,潘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8(15):187-189.
  [4] 鄧平安.欧盟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134-136.
  [5] 宋海斌,王军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8(3):134-138.
  [6] 李薇.论新常态下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3):83-87.
  [7] 杨林.“一带一路”背景下“义新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8.
  [责任编辑:钟 岚]
其他文献
[摘 要]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展现了走向新时代的风貌,一方面,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另一方面,又站在更高的艺术层面来审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广西少数民族作家自觉地将自身经验中的独特风景连接上现代世界的广阔空间,赋予生存以历史刻度,赋予时代以象征意涵,在重构风景中不断进行着精神地理的“再区域化”,使叙事获得现实指涉和精神纵深,这是新时代作家超越自我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石油工程是为石油领域培养与输送高级人才,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行业特色专业,为真正落实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通过构建“厚基础”的课程体系、设立“2+2”、“入学即入行”的培养模式、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增强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出一条为新时期石油工业的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道路。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期刊
[摘 要]“众创空间”是新型创业的服务平台,是在双创背景和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的。文章以百色学院国家级“众创空间”为例,探索当前新形势背景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开展自主式学习和平台式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创新创业;“众
期刊
[摘 要]我国地方高校非优势學科的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存在专业设置盲目跟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特色不鲜明、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高校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发展专业特色和深化专业内涵方面,并从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践高校应教学条件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五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关措施以解决上述问题。相关研究可为我国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摘 要]论文从“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必要性以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探讨出发,研究河南大学“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的重要性,提出用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方法来促进这门课程授课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拓宽学生文学、历史、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茶文化与茶科学本质的认知,理解文学、历史与化学及其他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实现该校相关学科本科生茶文化与茶
期刊
[摘 要]该研究结合模具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课程为例,设计开发出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可进行360度可视化交互式仿真。该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作为真实实验的有益补充,可以有效克服真实实验教学中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的限制,增强学生对注塑机以及塑料模具的直观认知,使学生掌握塑料制品的成型方法,熟悉注射成型工艺过程及参数。采取虚实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培
期刊
[摘 要]教研教改项目是地方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素质的关键载体,对其加以研究与分析可以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指明方向,特别是在当前一流本科教育大背景下,深入推进教研教改项目培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以南华大学为例,系统梳理了近十年来该校教研教改项目培育的历程变迁和项目管理的创新策略,以期为今后我国地方高校教研教改项目培育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研教改项目;培
期刊
[摘 要]对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量化评价能客观反映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成效,因此,我们采用AHP法与模糊评价法,通过建立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地检验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结果表明,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导师负责制,切实加强了虚拟现实软件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能为其他高校计算机
期刊
[摘 要]工程项目管理在常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是一门有24个学时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与应用性强。文章针对该课程在当前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这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旨在通过更加合理的教学体系构建,培养具有复杂给排水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给排水科学与工
期刊
[摘 要]课题组针对当前软件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主动适应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将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变”的理念,研究软件工程类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基于产学合作、校企多方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软件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对协同培养的内涵、实现途径、保障与评价反馈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结合实际情况,说明该模式的运行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