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哲学教授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在1997年河原温展览讲解中指出,河原温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展现不可被展现的。也许艺术一直在尝试做这样一件事情:如何捕捉无形的过去,如何表现过去和现在、流逝和静止的结合?
今年7月10日,David Zwirner画廊在其网站首页上放置了一行简单的讣告:“本画廊沉痛宣告,艺术家河原温已与世长辞。”
日本观念艺术家河原温(On KAWARA),自1965年始长住纽约。赴美之前,他以素描作品闻名,随后也曾在墨西哥逗留,尝试实验艺术。受观念艺术风潮影响,定居纽约后他彻底从具象创作转向抽象,将注意力集中在“时间”、“存在”等抽象概念上,并从1966年起彻底“与世隔绝”:画册上的简历对出生年月含糊其辞,他也从不在正式场合出现,不谈论自己的作品,更不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任何信息和形象,不拍摄个人照片、不接受采访,关于他本人的一切从那时开始几乎成谜。
和日本演员喜欢着力在细微表情下功夫一样,河原温着力于作品的时间性和精致程度,追求细致入微可以说是日本的民族特性。
他从1966年1月4日开始创作“日期绘画”(即《今天》系列),存世数量已有两千余张,是一系列看似没有情绪波动的作品,只是在刷有四层单色颜料的尺寸统一的画布上,用与底色反差强烈的白色,以精准的手法涂写日期文字。最初底色还有一些明快的颜色,但到晚期,就转为了深色系。创作地点决定了日期“年、月、日”的文字和语序,如果该国的母语不使用罗马拼音,河原温则用世界语来替代。除画布上的日期之外,对应地会有一张创作当地、当日的报纸保留下来。如果河原温未能完成当日开始创作的作品,他会在那一天将之销毁。不过,有时他也会在一天内创作多件作品。他用语言、行为的方式,结合平面上的描画,将存在的静止和时间的流动合为一体。
与“日期绘画”相关联的是《百年日历》。每完成一件作品,他就将该作的颜料涂在一块小方形样品上,并把它黏贴在日历的表格中。每块颜色的下方都标注出作品在当年的创作序号,以及相关尺寸的代号。由此,这本日历记录了他的日期绘画的详尽信息,创作日期、尺寸、颜色,甚至还记录了他自出生开始已生活了多少天。按照计划,这本日历的完成日,即河原温的逝世之日。他喜欢将生活的历程量化为数字,因此在简历中,他从不写出生日期,而是告诉观众他活了多少天,比如“到1992年的5月7日为止,活了21684天”。正因如此,不熟悉河原温的人照着简历给出的线索推算他的出生年月,只能得出一个仅具可能性的答案。
存在与时间的关系,还体现在他寄给朋友的明信片和发送给不同人的电报。明信片作品包括《我去过》和《我见过》系列,河原温在纸片背面,写下自己在何时去到了哪里,又在何时、何地见到了何人。印着“我还活着”的电报,向世界传达他存在于某时的信息。在1968年至1979年间,他制作了《我起床了》系列,即在居住地的当天早晨,寄出两张带风景的明信片,上书艺术家起床的时间、日期、住所以及收件人的地址。与之相似的还有一个《我在某处起床了》明信片系列,他在该系列中用橡胶图章敲出自己的起床时间,例如“我9:39起床了”。之所以强调明信片系列中的居住地信息,是因为艺术家一直在世界各地巡游,仅仅在1973年间,他寄出的明信片就发自28个城市。明信片和电报,作为过去旅行者常用的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在河原温的艺术创作中,成为某个时间点与个体存在合而为一的表现形式。
以更为复杂的形式呈现对存在、时间的记录和思考,体现在《一百万年》系列中。这个系列也是艺术家最为知名的记录时间的作品。作品由“过去一百万年”和“未来一百万年”两部分组成,在以表演方式呈现时,将有一男一女两名演员,并排坐在玻璃房子中,一人一句将“过去”和“现在”列表上的日期朗读出来。这件作品创作于1969年,又于1993年在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的河原温个展上展出,此后还在多个大型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表演。这件作品需要观众靠想象感受时间的流转,似乎人的一生和地球的转动,都浓缩在简单的日期记录中。
一个类似隐士的人,就这样在他永恒不变的作品中,折射着宇宙和哲理的光芒。
今年7月10日,David Zwirner画廊在其网站首页上放置了一行简单的讣告:“本画廊沉痛宣告,艺术家河原温已与世长辞。”
日本观念艺术家河原温(On KAWARA),自1965年始长住纽约。赴美之前,他以素描作品闻名,随后也曾在墨西哥逗留,尝试实验艺术。受观念艺术风潮影响,定居纽约后他彻底从具象创作转向抽象,将注意力集中在“时间”、“存在”等抽象概念上,并从1966年起彻底“与世隔绝”:画册上的简历对出生年月含糊其辞,他也从不在正式场合出现,不谈论自己的作品,更不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任何信息和形象,不拍摄个人照片、不接受采访,关于他本人的一切从那时开始几乎成谜。
和日本演员喜欢着力在细微表情下功夫一样,河原温着力于作品的时间性和精致程度,追求细致入微可以说是日本的民族特性。
他从1966年1月4日开始创作“日期绘画”(即《今天》系列),存世数量已有两千余张,是一系列看似没有情绪波动的作品,只是在刷有四层单色颜料的尺寸统一的画布上,用与底色反差强烈的白色,以精准的手法涂写日期文字。最初底色还有一些明快的颜色,但到晚期,就转为了深色系。创作地点决定了日期“年、月、日”的文字和语序,如果该国的母语不使用罗马拼音,河原温则用世界语来替代。除画布上的日期之外,对应地会有一张创作当地、当日的报纸保留下来。如果河原温未能完成当日开始创作的作品,他会在那一天将之销毁。不过,有时他也会在一天内创作多件作品。他用语言、行为的方式,结合平面上的描画,将存在的静止和时间的流动合为一体。
与“日期绘画”相关联的是《百年日历》。每完成一件作品,他就将该作的颜料涂在一块小方形样品上,并把它黏贴在日历的表格中。每块颜色的下方都标注出作品在当年的创作序号,以及相关尺寸的代号。由此,这本日历记录了他的日期绘画的详尽信息,创作日期、尺寸、颜色,甚至还记录了他自出生开始已生活了多少天。按照计划,这本日历的完成日,即河原温的逝世之日。他喜欢将生活的历程量化为数字,因此在简历中,他从不写出生日期,而是告诉观众他活了多少天,比如“到1992年的5月7日为止,活了21684天”。正因如此,不熟悉河原温的人照着简历给出的线索推算他的出生年月,只能得出一个仅具可能性的答案。
存在与时间的关系,还体现在他寄给朋友的明信片和发送给不同人的电报。明信片作品包括《我去过》和《我见过》系列,河原温在纸片背面,写下自己在何时去到了哪里,又在何时、何地见到了何人。印着“我还活着”的电报,向世界传达他存在于某时的信息。在1968年至1979年间,他制作了《我起床了》系列,即在居住地的当天早晨,寄出两张带风景的明信片,上书艺术家起床的时间、日期、住所以及收件人的地址。与之相似的还有一个《我在某处起床了》明信片系列,他在该系列中用橡胶图章敲出自己的起床时间,例如“我9:39起床了”。之所以强调明信片系列中的居住地信息,是因为艺术家一直在世界各地巡游,仅仅在1973年间,他寄出的明信片就发自28个城市。明信片和电报,作为过去旅行者常用的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在河原温的艺术创作中,成为某个时间点与个体存在合而为一的表现形式。
以更为复杂的形式呈现对存在、时间的记录和思考,体现在《一百万年》系列中。这个系列也是艺术家最为知名的记录时间的作品。作品由“过去一百万年”和“未来一百万年”两部分组成,在以表演方式呈现时,将有一男一女两名演员,并排坐在玻璃房子中,一人一句将“过去”和“现在”列表上的日期朗读出来。这件作品创作于1969年,又于1993年在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的河原温个展上展出,此后还在多个大型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表演。这件作品需要观众靠想象感受时间的流转,似乎人的一生和地球的转动,都浓缩在简单的日期记录中。
一个类似隐士的人,就这样在他永恒不变的作品中,折射着宇宙和哲理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