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音乐袋”有效使用的探索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s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袋”是师生双方共同探索新知,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过程,随着活动的展开,会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在利用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在深入接触音乐的同时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表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生成更多的无形资源。笔者拟就“小学生音乐袋”使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体验
  体验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听、唱、动、编、写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中,发展表现、鉴赏等能力,对音乐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音乐与生活”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①引导学生拍摄本校学生周一参加升旗仪式的全程录像。②交流课上观看并回忆在这个活动中音乐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由此引起学生对生活中音乐的关注,从情绪上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收集音乐资源、利用资源的热情。
  又如在交流课上笔者还组织学生欣赏并介绍自己喜欢的中外名曲,如《高山流水》《空山鸟语》,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的钢琴曲,学生在日记、周记中纷纷谈了自己欣赏的感受。
  张路遥同学写道:我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是一般的欣赏,而是用心去聆听。乐曲开始时的几个急促的音符,紧紧揪住了我的心,带给我莫名的恐惧,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凝固了。突然曲调急速上升,那声音如排山倒海,我似乎听出了贝多芬心底喷发出一股势不可挡的火焰在熊熊燃烧……每当听到这里,我也会产生莫大的动力,所有困难都变得那么渺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洪新同学写道:《高山流水》的曲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清脆,时而雄浑……一个个音符似乎变成轻纱般飘动的云朵,又似乎是艳丽夺目的彩带,我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洗礼。
  二、探究
  探究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崭新学习方式。所谓探究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况下,进行的“反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如收集资料、实验研究、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
  这种活动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源加以归类,组合成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在听、唱、看、演、说、练等活动中发现、提出音乐问题,并在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中分析,探讨自己所发现、所学习的音乐内容。
  如,在教学《渴望春天》时,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演唱版本的《渴望春天》,并结合其它学科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储备知识。在欣赏时,首先让学生聆听音乐,问:通过聆听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在学生对歌曲有了感性的体会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大胆提出问题,如作品的词曲作者是谁?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紫罗兰?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为什么要写这首歌?……面对学生的疑问,师生共同归纳哪些问题可以当场解决,哪些问题得利用课外资源进行研究,解决。而后,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对歌曲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创作等深层次的探究。
  三、创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过程和手段。新课标中提出的“探索方向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就是一系列创造实践活动。
  自编儿歌并运用在各种游戏中,成了学生最乐意参与的事。笔者一般从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模仿编儿歌:如,“你拍一,我拍一,一休哥……”学生改为你拍一,我拍一,一马当先……
  2.将古诗进行节奏朗诵,引入游戏。如,在跳绳时学生一边跳一边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接龙,即给学生一个韵或首句,让学生接着编。
  4.歌谣翻新。让学生到爷爷、奶奶处收集老歌谣并进行翻新,让歌谣具有时代气息。
  不管是收集资源充实“音乐袋”,还是利用“音乐袋”进行音乐探究实践,教师应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在利用“音乐袋”引领学生探究音乐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生真实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龙湾区外国语小学)
其他文献
通过对JWF1275型精梳机分离结合机构、锡林梳理机构、钳扳机构以及牵伸机构优化设计及工艺技术的改进,结构合理,精梳条质量指标稳定,效率高,可实现优质高产要求。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的引路人,而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立足之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把"以德修身,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一、应充分认识"以德修身,立德树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