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破解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结构失衡而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经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并通过市场的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资本效益最大化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二要加强流通,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三要加强服务,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环境。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 流通 服务
如何破解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结构失衡而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经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并通过市场的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资本效益最大化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1.加强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经费。当前,在财政难以统筹的情况下,必须广开渠道,实行投资的多元化。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并以立法形式确保各财政的投入比例,按时拨付,专款专用。要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机制和农村教育国债发行机制,全面拓宽民间资本的进入渠道,切实增强农民对子女及其自身的投入力。要放开人力资源开发市场,吸引资金。要在鼓励城市支持农村、东部支持西部这一方针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产业化,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引导、鼓励企业加快投资步伐,还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无偿援助、捐赠、低息贷款等形式,不断积累人力资源开发资本。
要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就是要以资本投入为基础,完善教育调节机制,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全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强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前应按照农村发展的实际,逐步调整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加强职业技术师资力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课程,把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心逐步调整到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来。要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及各类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为平台,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与劳动就业、劳动力价格相衔接,逐步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考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素,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学校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农村培养一批能够闯荡市场的专业技术人才。政府要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并充分利用节假日或农闲时间,按区域、分批次地将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专业知识或“绿色证书”培训。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根据农民的需要,制定培训日或培训周制度,定期邀请大专院校的专业教授或“乡土能人”,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示范指导,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学技术水平。
要加强农村人口综合调控。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大对外出务工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降低生育率,改善人口的年龄结构,延缓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加强生育跟踪服务,抓好优生优育,降低缺陷生育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优化出生性别构成。
2.加强流通,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针对农村人力资源无场无市的现状和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在取消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拆除对劳动力就业采取“壁垒”保护的基础上,将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政策范畴,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实行劳动力凭学历、凭技能竞争就业,使农村人力资源在市场准入、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享受公平的就业待遇。同时,市场要开设专门窗口,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办理求职登记、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培训申请、职业技能鉴定、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社会保险手续等“一站式”服务,并实行“首问责任制”,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创建“绿色通道”。
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转移中介组织体系。中介组织建设要以市、县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为主线,以市、县具有一定安置实力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为重点,在乡镇成立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保障站,村级选配劳务联络员,从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上确保“四到位”,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运作规范、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公共就业组织体系。要大力发展各类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和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人协会,为农村人力资源就业提供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信息、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转移。
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要以市、县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为平台,逐步与乡、村劳动保障服务站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互联网站,并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网络连接,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为确保劳动力资源状况清楚、全面,每个乡、村劳动保障服务站要派专人对辖区内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新生劳动力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排查和收集,并将他们的健康状况、专业特长、联系方式等资料输入网络,进行统一、动态管理。要以各类劳务输出中介组织为基础,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劳务输出协作关系,将收集到的用工信息及时反馈给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发布系统,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职业技术状况报告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并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3.加强服务,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环境。要加快制度创新。在户籍管理制度上,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模式,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结构壁垒,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放闸”。
要加强劳动人事法制建设。要以宪法为依据,逐步建立起以劳动法为母法,包括劳动力流动、劳动关系、劳动保护以及劳动争议仲裁处理等内容的法律体系,形成适用于所有经济部门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本配置的社会化的统一、公开、公正的法制规范系统。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 流通 服务
如何破解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结构失衡而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经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并通过市场的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资本效益最大化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1.加强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经费。当前,在财政难以统筹的情况下,必须广开渠道,实行投资的多元化。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并以立法形式确保各财政的投入比例,按时拨付,专款专用。要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机制和农村教育国债发行机制,全面拓宽民间资本的进入渠道,切实增强农民对子女及其自身的投入力。要放开人力资源开发市场,吸引资金。要在鼓励城市支持农村、东部支持西部这一方针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产业化,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引导、鼓励企业加快投资步伐,还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无偿援助、捐赠、低息贷款等形式,不断积累人力资源开发资本。
要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就是要以资本投入为基础,完善教育调节机制,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全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强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前应按照农村发展的实际,逐步调整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加强职业技术师资力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课程,把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心逐步调整到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来。要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及各类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为平台,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与劳动就业、劳动力价格相衔接,逐步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考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素,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学校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农村培养一批能够闯荡市场的专业技术人才。政府要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并充分利用节假日或农闲时间,按区域、分批次地将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专业知识或“绿色证书”培训。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根据农民的需要,制定培训日或培训周制度,定期邀请大专院校的专业教授或“乡土能人”,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示范指导,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学技术水平。
要加强农村人口综合调控。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大对外出务工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降低生育率,改善人口的年龄结构,延缓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加强生育跟踪服务,抓好优生优育,降低缺陷生育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优化出生性别构成。
2.加强流通,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针对农村人力资源无场无市的现状和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在取消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拆除对劳动力就业采取“壁垒”保护的基础上,将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政策范畴,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实行劳动力凭学历、凭技能竞争就业,使农村人力资源在市场准入、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享受公平的就业待遇。同时,市场要开设专门窗口,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办理求职登记、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培训申请、职业技能鉴定、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社会保险手续等“一站式”服务,并实行“首问责任制”,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创建“绿色通道”。
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转移中介组织体系。中介组织建设要以市、县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为主线,以市、县具有一定安置实力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为重点,在乡镇成立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保障站,村级选配劳务联络员,从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上确保“四到位”,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运作规范、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公共就业组织体系。要大力发展各类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和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人协会,为农村人力资源就业提供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信息、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转移。
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要以市、县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为平台,逐步与乡、村劳动保障服务站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互联网站,并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网络连接,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为确保劳动力资源状况清楚、全面,每个乡、村劳动保障服务站要派专人对辖区内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新生劳动力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排查和收集,并将他们的健康状况、专业特长、联系方式等资料输入网络,进行统一、动态管理。要以各类劳务输出中介组织为基础,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劳务输出协作关系,将收集到的用工信息及时反馈给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发布系统,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职业技术状况报告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并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3.加强服务,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环境。要加快制度创新。在户籍管理制度上,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模式,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结构壁垒,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放闸”。
要加强劳动人事法制建设。要以宪法为依据,逐步建立起以劳动法为母法,包括劳动力流动、劳动关系、劳动保护以及劳动争议仲裁处理等内容的法律体系,形成适用于所有经济部门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本配置的社会化的统一、公开、公正的法制规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