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我们的课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轰轰烈烈”、“时尚新潮”,一路走到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的冷静思考,我们的教学更多地回归了理性。于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实现有效的教学成了研究的话题和追寻的目标。
一、抓实过程,提高效率
1.钻研教材要“透”。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的编排体系,领会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瞻前顾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对于需要学生大量参与才能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中寻找一些素材补充到课堂。
2.了解学生要“准”。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练习,实现因材施教。
3.目标定位要“全”。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但要注重“三维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关注“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双基”已深入人心,历史贡献是巨大的。但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仅有“双基”已经不足以让我国的基础教育继续领先于世界,也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加上“两基”。
4.教学方法要“活”。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核心。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理念有机整合,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学习活动的组织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建立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有效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安排要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的,注重实效。提问要简洁明了,有思考价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
5.练习设计要“精”。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行的。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练习的题型应多样化,练习的形式要新颖,不要让学生一练就烦。在多练的同时还要强调解题的规范、速度和准确性,尽力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将知识学到手。
6.反馈评价要“细”。反馈评价是贯穿于课堂全过程的师生双向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过反馈,让学生暴露错误,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教师只有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
二、改善方式,培养习惯
1.态度决定一切。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严格而自由。课堂组织管理的好坏,不仅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就算课准备得再充分,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听或不愿意听,而你却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形成习惯后就很难改变,课堂质量就无法保障。所以,我们在上课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予以制止,而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方法决定效率。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
三、学习反思,提升素养
1.静心学习业务理论。“没有不想把课教好的老师”。但为什么还有老师课教不好呢?重要的一条,是没有重视学习。很多教师对学习培训都有抱怨,认为都是形式主义。其实反思一下,我们真的学习得不够,我们一年读过几本有价值的书?我们的知识是否早就老化过时?我们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是否掌握得足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学生?
2.合理借鉴优质资源。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新颖,设计巧妙,训练形式多样,凝结了众人的智慧,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但万万不可生搬硬套。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学校、班级、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资源、教师水平、教学条件实际进行设计的、采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深入反思教学行为。孟子曾说过:“心之良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因此,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难;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我们的教学工作肯定存在很多的问题,面对问题,心急浮躁不行,消极不作为更是错误。教学反思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以优秀教师的课或教学案例来对照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避免重犯他人的教学失误和不当,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合理、更科学、更经济有效。
总之,面对数学教学的新形势,我们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一定会稳步提升,再创辉煌。
(责编钟岚)
一、抓实过程,提高效率
1.钻研教材要“透”。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的编排体系,领会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瞻前顾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对于需要学生大量参与才能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中寻找一些素材补充到课堂。
2.了解学生要“准”。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练习,实现因材施教。
3.目标定位要“全”。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但要注重“三维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关注“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双基”已深入人心,历史贡献是巨大的。但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仅有“双基”已经不足以让我国的基础教育继续领先于世界,也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加上“两基”。
4.教学方法要“活”。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核心。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理念有机整合,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学习活动的组织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建立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有效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安排要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的,注重实效。提问要简洁明了,有思考价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
5.练习设计要“精”。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行的。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练习的题型应多样化,练习的形式要新颖,不要让学生一练就烦。在多练的同时还要强调解题的规范、速度和准确性,尽力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将知识学到手。
6.反馈评价要“细”。反馈评价是贯穿于课堂全过程的师生双向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过反馈,让学生暴露错误,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教师只有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
二、改善方式,培养习惯
1.态度决定一切。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严格而自由。课堂组织管理的好坏,不仅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就算课准备得再充分,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听或不愿意听,而你却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形成习惯后就很难改变,课堂质量就无法保障。所以,我们在上课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予以制止,而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方法决定效率。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
三、学习反思,提升素养
1.静心学习业务理论。“没有不想把课教好的老师”。但为什么还有老师课教不好呢?重要的一条,是没有重视学习。很多教师对学习培训都有抱怨,认为都是形式主义。其实反思一下,我们真的学习得不够,我们一年读过几本有价值的书?我们的知识是否早就老化过时?我们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是否掌握得足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学生?
2.合理借鉴优质资源。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新颖,设计巧妙,训练形式多样,凝结了众人的智慧,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但万万不可生搬硬套。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学校、班级、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资源、教师水平、教学条件实际进行设计的、采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深入反思教学行为。孟子曾说过:“心之良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因此,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难;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我们的教学工作肯定存在很多的问题,面对问题,心急浮躁不行,消极不作为更是错误。教学反思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以优秀教师的课或教学案例来对照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避免重犯他人的教学失误和不当,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合理、更科学、更经济有效。
总之,面对数学教学的新形势,我们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一定会稳步提升,再创辉煌。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