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象:不少人“被保险”
乱象一:去银行存钱,却“存”成保险。
张女士半年前去一家银行存款时,一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一款新的“理财产品”,称该产品收益高、风险低,比存钱划算。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张女士花15万元买下了该“理财产品”。
最近,张女士急需一笔钱,想起花15万元买的“理财产品”,于是到银行想把钱退出来。可一查询,才知道自己当初买的竟是保险产品,如果现在退保,需支付一大笔退保费。
“当时向我推荐这个产品的人,和银行工作人员穿一模一样的衣服,也没有告知我这是保险产品,要是说清楚,我才不会花那么多钱去买呢。”张女士如是说。
乱象二:理财产品遭遇“狸猫换太子”。
肖女士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好一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挺高,可等她去银行购买时,工作人员告诉她,那款产品已经卖完,不过现在还有另一款“理财产品”也不错,保证收益,同时还有保障功能。肖女士一听感觉还不错,自己的钱目前也不着急用,也没有仔细询问,便购买了这款产品。
回到家,肖女士才仔细看了合同书,发现上面盖着某保险公司的章,仔细看了一下合同细则,发现这明明就是一份保险。肖女士有些纳闷,明明是“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产品,怎么成了保险了呢?
乱象三:存钱“赠”保险。
据李先生回忆,去年11月他去银行存钱,一位工作人员对他说,由于你存款金额已达到“受赠”条件,只要签个字,就会被赠予一份保险。李先生想,反正是免费赠送,不用花钱。于是,他未细看工作人员提供的文件,就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今年6月,李先生急需用钱,到该行取款,却被告知,他并未在银行存款,而是用10万元“买”了份保险,如果要提前退保的话,只能拿到9.1万元。
李先生非常愤慨,当时,他要办的是存款业务,工作人员也声称是“免费”赠送保险,为什么免费赠送竟让他付出这么高的成本?
拨开乱象“迷雾”
保险公司在银行销售保险,本是正规渠道,但是一些保险销售员在卖保险的过程中,误导消费者,致使现象产生。
近期,记者专门去北京的银行网点进行“实地感受”。在很多银行,存钱或买理财产品时被忽悠成买保险的现象虽不普遍,但仍有少数银行存在此类现象。据悉,在一些二三线城市里,这种现象多于一线城市,当地媒体对于此类投诉的报道也较多。
这些现象中,都有一些共同点,可以给我们以警示。为贴近投资者的接受度,在一些销售人员的口中,往往将“保险产品”替换成“理财产品”;把“交保费”解释为“储蓄”;把“买”保险说成“存”钱;把产品本身就有的“保障功能”说成“白送”等等。
事实上,各地保监会曾出台文件规范银保销售渠道,比如,代理保险销售的人员不能将保险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存款、基金等产品混同推介,不得套用“本金”、“存入”、“利息”这样的概念,不得片面地将保险产品的收益和银行存款利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或基金的收益进行比较,等等。
出台规范措施后,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收敛,却未杜绝。另外,银行也不会主动取消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因为银行作为中介代理机构,可获取手续费和代理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费率一般在3%左右,但保险公司会在私下通过各种奖励、广告费用,以隐蔽方式支出手续费,使总体手续费比例实际上达到5%至6%。
那么,一旦不小心将保险产品当作理财产品买了,应该怎么办呢?你有两次机会可以利用。
第一次机会,是10天的“犹豫期”,即保险合同签订10日内,被保险人如果后悔,或对产品不满意,可以要求退保,本金可以取回。
第二次机会,是客服人员的回访。一般,在购买保险10天后,客服人员会询问你对购买过程、保险条款是否有疑问,是否反悔,如果无意见,就视同默认。购买者此时如果察觉自己所买产品是保险,可以退出不要。
巧识理财产品与银保产品
但是,一旦错过以上两次机会,想要退保就难了。
一般,提前退保是按合同载明的现金价值计算钱款的。在保险合同的前几页有关于现金价值的相关记载。第N年对应的金额,就是退保人可以领取的数目。另外,提前退保,以前所交保费肯定是拿不回的。投保第一年就退保,损失更大,因为摊在这一年的管理费用等最多,不仅拿不到收益,本金也会损失。
所以,在银行遇到如此推销员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首先,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记住理财产品无保障功能,保险产品则有保障功能。
其次,询问产品期限。理财产品的期限一般不如保险产品期限长。保险产品的期限,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而理财产品少则几天,多则一两年,只有少数产品能达到5年。
再次,询问缴费期限。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一次交清,而保险产品有的需要一次性交清,有的则需分期缴费。
最后,追问计息方式。理财产品采取的主要是单利,即一定期限、一定数额的存款,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收益空间,不论收益固定还是浮动。保险产品则大部分采取复利计算,即在保险期内,投资账户中的现金价值以年为单位,进行利滚利。
“急需用钱的话可以取吗?”您还可以这样追问。理财产品提前赎回和保险提前退保,付出成本均很大。但是这样的问题,可以提醒您一旦“出手”,“反悔”的代价很大,也有助于您现场决定。
另外,比较直观的区分方法是看销售人员。一般,银行的理财经理佩戴有理财上岗证或工作牌。
乱象一:去银行存钱,却“存”成保险。
张女士半年前去一家银行存款时,一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一款新的“理财产品”,称该产品收益高、风险低,比存钱划算。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张女士花15万元买下了该“理财产品”。
最近,张女士急需一笔钱,想起花15万元买的“理财产品”,于是到银行想把钱退出来。可一查询,才知道自己当初买的竟是保险产品,如果现在退保,需支付一大笔退保费。
“当时向我推荐这个产品的人,和银行工作人员穿一模一样的衣服,也没有告知我这是保险产品,要是说清楚,我才不会花那么多钱去买呢。”张女士如是说。
乱象二:理财产品遭遇“狸猫换太子”。
肖女士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好一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挺高,可等她去银行购买时,工作人员告诉她,那款产品已经卖完,不过现在还有另一款“理财产品”也不错,保证收益,同时还有保障功能。肖女士一听感觉还不错,自己的钱目前也不着急用,也没有仔细询问,便购买了这款产品。
回到家,肖女士才仔细看了合同书,发现上面盖着某保险公司的章,仔细看了一下合同细则,发现这明明就是一份保险。肖女士有些纳闷,明明是“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产品,怎么成了保险了呢?
乱象三:存钱“赠”保险。
据李先生回忆,去年11月他去银行存钱,一位工作人员对他说,由于你存款金额已达到“受赠”条件,只要签个字,就会被赠予一份保险。李先生想,反正是免费赠送,不用花钱。于是,他未细看工作人员提供的文件,就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今年6月,李先生急需用钱,到该行取款,却被告知,他并未在银行存款,而是用10万元“买”了份保险,如果要提前退保的话,只能拿到9.1万元。
李先生非常愤慨,当时,他要办的是存款业务,工作人员也声称是“免费”赠送保险,为什么免费赠送竟让他付出这么高的成本?
拨开乱象“迷雾”
保险公司在银行销售保险,本是正规渠道,但是一些保险销售员在卖保险的过程中,误导消费者,致使现象产生。
近期,记者专门去北京的银行网点进行“实地感受”。在很多银行,存钱或买理财产品时被忽悠成买保险的现象虽不普遍,但仍有少数银行存在此类现象。据悉,在一些二三线城市里,这种现象多于一线城市,当地媒体对于此类投诉的报道也较多。
这些现象中,都有一些共同点,可以给我们以警示。为贴近投资者的接受度,在一些销售人员的口中,往往将“保险产品”替换成“理财产品”;把“交保费”解释为“储蓄”;把“买”保险说成“存”钱;把产品本身就有的“保障功能”说成“白送”等等。
事实上,各地保监会曾出台文件规范银保销售渠道,比如,代理保险销售的人员不能将保险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存款、基金等产品混同推介,不得套用“本金”、“存入”、“利息”这样的概念,不得片面地将保险产品的收益和银行存款利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或基金的收益进行比较,等等。
出台规范措施后,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收敛,却未杜绝。另外,银行也不会主动取消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因为银行作为中介代理机构,可获取手续费和代理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费率一般在3%左右,但保险公司会在私下通过各种奖励、广告费用,以隐蔽方式支出手续费,使总体手续费比例实际上达到5%至6%。
那么,一旦不小心将保险产品当作理财产品买了,应该怎么办呢?你有两次机会可以利用。
第一次机会,是10天的“犹豫期”,即保险合同签订10日内,被保险人如果后悔,或对产品不满意,可以要求退保,本金可以取回。
第二次机会,是客服人员的回访。一般,在购买保险10天后,客服人员会询问你对购买过程、保险条款是否有疑问,是否反悔,如果无意见,就视同默认。购买者此时如果察觉自己所买产品是保险,可以退出不要。
巧识理财产品与银保产品
但是,一旦错过以上两次机会,想要退保就难了。
一般,提前退保是按合同载明的现金价值计算钱款的。在保险合同的前几页有关于现金价值的相关记载。第N年对应的金额,就是退保人可以领取的数目。另外,提前退保,以前所交保费肯定是拿不回的。投保第一年就退保,损失更大,因为摊在这一年的管理费用等最多,不仅拿不到收益,本金也会损失。
所以,在银行遇到如此推销员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首先,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记住理财产品无保障功能,保险产品则有保障功能。
其次,询问产品期限。理财产品的期限一般不如保险产品期限长。保险产品的期限,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而理财产品少则几天,多则一两年,只有少数产品能达到5年。
再次,询问缴费期限。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一次交清,而保险产品有的需要一次性交清,有的则需分期缴费。
最后,追问计息方式。理财产品采取的主要是单利,即一定期限、一定数额的存款,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收益空间,不论收益固定还是浮动。保险产品则大部分采取复利计算,即在保险期内,投资账户中的现金价值以年为单位,进行利滚利。
“急需用钱的话可以取吗?”您还可以这样追问。理财产品提前赎回和保险提前退保,付出成本均很大。但是这样的问题,可以提醒您一旦“出手”,“反悔”的代价很大,也有助于您现场决定。
另外,比较直观的区分方法是看销售人员。一般,银行的理财经理佩戴有理财上岗证或工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