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生活化导向,是教学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是以学生为本的真实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对生活化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说简单化的倾向,为此笔者试从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价值导向、实践原则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政治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展开和新课程的逐步实施,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强调教学的生活化。但是为什么要实行生活化,怎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活化,则需要一线教师能够全面、深刻的理解,否则很难达到改革的目的,甚至误导学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价值导向和实践原则做一些研讨,以期生活化教学的真正实现。
1 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其实,强调生活化教育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或外国都有这样的理念。如我国古代的“知行合一”就包含有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思想,而正式提出该理论的则是近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大教育家杜威先生。他在自然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并且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杜威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胡适和张伯苓等都是杜威的学生,特别是我们熟知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在《教育大辞书》一书中,陶行知先生这样写道:“未来之学校,未来教科书,未来之教育,必须建立在生活之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他主张用生活进行教育,强调“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于是,生活教育就成为我国现代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强调“人”,强调人真实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对该理论的实践,改变原来那种让学生束缚于课本之中,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的教育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形成的。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利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获取新的知识的一种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书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改变课程内容的过偏、过难和过旧的现状,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精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思想政治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在于回归教育主体自己本来的面目,即一种以人自身为对象的实践性活动。所以说,思想政治教学只有实现生活化,才能真正回归教育的本根。
2 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导向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实现则是这种属性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终身追求就是始终围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而展开的,而实现这一价值的立足点则是关注“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然后逐步实现最终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对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等需要并尽可能的加以满足。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既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这一价值实现过程的载体。而要想实现这一价值,则要求客体(教师)引导主体(学生)先从对知识的认知转化为认同,进而从认同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思维方法,最终外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由于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出现忽略学生主体性现象,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局面。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进而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身边的思想政治,使其逐渐逐渐形成用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3 生活化教学需要坚持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也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执政理念,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情感和价值需求。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就不可能设置出真正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协作的师生关系,进而形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要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重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们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使他们能够在世界的视野中观照自己,理解生活。比如在《经济生活》中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应该结合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各国的影响,特别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身边人的消费观来理解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同时要重视对媒体中典型案例的分析,如可以让他们谈谈对当前热播的电视剧《蜗居》的体会,也可以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调查,然后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等等。我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能真正的融入生活,理解生活。第三,要围绕实践原则,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中,就是強调学生在理解教材、接受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进而体现“生活及教育”和“在做中学”等理念。因为,学生最后总要走出校门,独立生活的。所以,我们对学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的生活、健康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去参与实践、体会实践,比如布置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让他们去完成;再如学习《经济生活》中关于“理财”的内容时,让学生通过管理自己的生活费去实践、去感受、去理解,进而达到指导自己生活的目的。简言之,生活是本大教材,教师要善于利用,善于组织,善于指导,从而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总之,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价值导向和实践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有理解其理论根据、坚持其价值导向、落实其实践原则,我们才能理解新课程标准,才能逐步实现生活化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生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陶行知全集(第5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政治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展开和新课程的逐步实施,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强调教学的生活化。但是为什么要实行生活化,怎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活化,则需要一线教师能够全面、深刻的理解,否则很难达到改革的目的,甚至误导学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价值导向和实践原则做一些研讨,以期生活化教学的真正实现。
1 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其实,强调生活化教育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或外国都有这样的理念。如我国古代的“知行合一”就包含有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思想,而正式提出该理论的则是近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大教育家杜威先生。他在自然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并且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杜威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胡适和张伯苓等都是杜威的学生,特别是我们熟知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在《教育大辞书》一书中,陶行知先生这样写道:“未来之学校,未来教科书,未来之教育,必须建立在生活之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他主张用生活进行教育,强调“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于是,生活教育就成为我国现代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强调“人”,强调人真实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对该理论的实践,改变原来那种让学生束缚于课本之中,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的教育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形成的。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利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获取新的知识的一种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书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改变课程内容的过偏、过难和过旧的现状,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精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思想政治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在于回归教育主体自己本来的面目,即一种以人自身为对象的实践性活动。所以说,思想政治教学只有实现生活化,才能真正回归教育的本根。
2 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导向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实现则是这种属性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终身追求就是始终围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而展开的,而实现这一价值的立足点则是关注“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然后逐步实现最终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对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等需要并尽可能的加以满足。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既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这一价值实现过程的载体。而要想实现这一价值,则要求客体(教师)引导主体(学生)先从对知识的认知转化为认同,进而从认同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思维方法,最终外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由于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出现忽略学生主体性现象,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局面。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进而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身边的思想政治,使其逐渐逐渐形成用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3 生活化教学需要坚持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也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执政理念,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情感和价值需求。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就不可能设置出真正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协作的师生关系,进而形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要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重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们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使他们能够在世界的视野中观照自己,理解生活。比如在《经济生活》中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应该结合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各国的影响,特别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身边人的消费观来理解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同时要重视对媒体中典型案例的分析,如可以让他们谈谈对当前热播的电视剧《蜗居》的体会,也可以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调查,然后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等等。我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能真正的融入生活,理解生活。第三,要围绕实践原则,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中,就是強调学生在理解教材、接受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进而体现“生活及教育”和“在做中学”等理念。因为,学生最后总要走出校门,独立生活的。所以,我们对学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的生活、健康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去参与实践、体会实践,比如布置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让他们去完成;再如学习《经济生活》中关于“理财”的内容时,让学生通过管理自己的生活费去实践、去感受、去理解,进而达到指导自己生活的目的。简言之,生活是本大教材,教师要善于利用,善于组织,善于指导,从而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总之,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价值导向和实践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有理解其理论根据、坚持其价值导向、落实其实践原则,我们才能理解新课程标准,才能逐步实现生活化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生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陶行知全集(第5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