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病害是武汉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笔者于2012年对武汉葡萄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葡萄主要病害种类有5种,分别为黑痘病、霜霉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并摸清了病害的危害程度及发病规律。
关键词:武汉地区;葡萄;病害;监测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葡萄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果树之一,随着农产品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农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葡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葡萄产业已在果树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由于效益突出,近年来,武汉地区葡萄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势头强劲。
湖北武汉地区位于E113°41′~115°05′,N29°58′~ 31°22′。年平均气温16.2~16.7℃,年平均日照时数1976h左右,全年无霜期237~271d,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1140~1265mm,其中6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19%左右,属于典型的雨热同季气候。自然条件下,葡萄生长病害严重,成为本地区葡萄产业增产增效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变化,极端天气增多,葡萄病害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危害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做好病害测报及防控对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种植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笔者在武汉地区葡萄主栽区东西湖开展主栽品种“夏黑”葡萄重大病害的监测工作,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武汉地区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于2012年在武汉地区葡萄主栽区东西湖开展主栽品种“夏黑”葡萄主要病害的监测工作。树体为5a生扦插苗。株行距为1.0m×2.5m,棚架扇形整枝。
1.2 方法
随机选3点,每点取样2株,调查露天栽培和避雨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条件下,葡萄生产周期内,监测“夏黑”葡萄新梢、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发病情况,每周调查1次,直至查见发病中心植株。按树体上中下3个部位随机抽10个花序(果穗)和叶片调查发病级别。
发病级数分为0~4级共5级,具体如下:
0级:叶片无病斑(果穗上无病粒);
1级:病斑面积所占比例<25%(病果粒所占比例<25%);
2级:病斑所占比例为25%~50%(病果粒所占比例25%~50%);
3级:病斑所占比例为50%~75%(病果粒所占比例为50%~75%);
4级:病斑所占比例>75%(病果粒所占比例>75%)。
病情指数=∑[病级叶(穗)数×病级数] /(调查总数×最高指数)[1]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发病病症初步判断武汉地区露天栽培条件下,葡萄主要病害种类为黑痘病、霜霉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其中黑痘病、炭疽病对葡萄生产尚无明显影响;霜霉病、灰霉病和白腐病普遍发生,危害较为严重;2012年首次发现溃疡病,局部发病,危害性大。
2.1.1 黑痘病
2.1.1.1 病症
主要危害幼叶,病叶发病初期,叶部出现针眼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出现淡黄色的晕圈,随后逐渐蔓延扩大,叶脉受害而停止生长,使叶片皱缩畸形,直至叶片形成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病斑,最后导致干燥破裂穿孔,中间呈星芒状破裂。
2.1.1.2 发生情况
武汉地区葡萄黑痘病发病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4月20日黑痘病发病指数为1.7,4月27日达到17.5。此时一般结合广谱性抗菌药剂防治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的效果,对葡萄生产尚无明显影响。推测是因为武汉地区目前以藤稔、“夏黑”等欧美种葡萄为主,这些品种的抗黑痘病能力显著高于欧亚种。有研究表明,欧美种对黑痘病的平均感病指数为7.92,而欧亚种为25.9[2]。
2.1.2 霜霉病
2.1.2.1 病症
主要危害叶片,病叶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淡黄色小斑,随后渐变淡绿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块,之后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黄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后病斑干枯呈褐色,病叶易提早脱落。
2.1.2.2 发生情况
武汉地区霜霉病发生有两个时期,一次是5月中旬到6月中旬,5月10日始发期发病指数为4.17,5月17日上升到13.33,5月24日达到15.83,6月4日为35.8。此时,霜霉病易导致叶片黄化,甚至早期落叶,失去光合功效,从而阻止果粒糖分的积累,使果粒失去经济价值;另一次是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8月14日发现露天栽培有轻微霜霉病发生,发病指数4.17,8月22发生范围明显扩大,达到14.17,9月4日调查发病指数显著上升到34.17。此时武汉地区气温有所降低,湿度较大,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蔓延。这个时期,得病严重的植株,容易早期落叶,营养积累不足,从而影响花芽分化,降低来年的果实品质和产量。
2.1.3 灰霉病
2.1.3.1 病症
主要危害花序、果梗和近成熟果粒,少量危害叶片,在田间通常造成落花落果和果实腐烂。花序发病后软腐并萎蔫,甚至整个花序坏死。果梗感病后呈黑褐色,有时病斑上产生黑色块状的菌核;果实在近成熟期感病,先产生淡褐色凹陷病斑,很快蔓延至全果,使果实腐烂,有时果面产生黑色菌核。
2.1.3.2 发生情况
调查显示,葡萄灰霉病是目前影响武汉地区葡萄品质和产量的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武汉地区葡萄灰霉病发病有3个时期。一次是5月份正值葡萄花序分离到开花坐果期,5月10日调查露天栽培条件的发病指数为5.83,5月17日为17.5。此时,灰霉病导致葡萄落花落果严重,直接影响葡萄生产效益。另一次是7月上旬至采收期,7月3日调查露天栽培发病指数为12.5,7月10日为19.17。此时,往往由于果实套袋前的防控处理不到位,或套袋技术不规范,或果袋不达标,或是在果实成熟期肥水管理不当引起裂果等原因导致灰霉病侵染,造成果实腐烂,失去经济价值。因此,套袋前处理及果实成熟期管理是防治此时灰霉病发生的关键。应在套袋前每7~10d使用防治灰霉病的药剂2~3次,最大限度地保证果实不带病菌、害虫后套袋。套袋后,每15d左右使用铜制剂保护叶片和枝蔓。在果实成熟期,应适当保持土壤水分稳定状态,注意及时排水,排灌通畅,通过土壤深翻、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果皮韧性,从而减少裂果发生;第3次是在果实采收后,9月份左右,由于枝蔓荫蔽、湿度大等原因,叶片也会感染灰霉病,从而影响叶片光合功效,进而导致花芽分化不良。 2.1.4 白腐病
2.1.4.1 病症
主要危害果粒和穗轴,也危害叶片。一般是果梗先受害,然后蔓延至果粒。果粒病斑初呈浅灰褐色,后全果变软、变色,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果粒后期逐渐干缩,最后呈深褐色浆果,病果粒多数不落挂在蔓上。枝蔓感病时,大多发生在受损伤处。初发病时,病斑呈淡黄色、水渍状,手触时有粘滑感,随后表皮变褐、纵裂、韧皮部与木质部分离,呈乱麻状。无论病果、病蔓都有一种特殊的霉烂味,这是该病最大的特点之一。叶片受害,多在叶缘或破损部位发生,病斑初呈水浸状、浅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并形成深浅不同的轮纹,病组织枯死后易破裂。
2.1.4.2 发生情况
武汉地区白腐病发病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值果实成熟期。7月6日调查到果实上有轻微白腐病发生,发病指数为2.5,7月13日上升到8.33,继续蔓延。8月3日,叶片的病情指数达到25。避雨栽培条件下,未发现白腐病发生。该病直接引起果粒僵化失去经济价值,引起叶片枯萎黄化失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从而影响来年果实品质和产量。该病蔓延迅速,对葡萄生产效益影响较为严重。据果农统计,该病引起果实20%左右的减产。由于此时正值武汉降雨量最大时期,如果夏季修剪不及时、排水不良,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和加重。因此,加强果实近成熟期的田间管理是防控该病的关键。另外,由于白腐病主要从伤口开始初侵染[3][4],因此,应避免夏剪、采收等人工操作时给植株带来的机械创伤。
2.1.5 炭疽病
2.1.5.1 病症
主要危害果粒,初受害果粒表面产生水渍状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逐渐扩大,有的扩大到一半大小时,病部稍凹陷,并在其表面生出一层黑色小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
2.1.5.2 发生情况
武汉地区炭疽病发病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正值转色至成熟期,引起果粒干缩或果实腐烂,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的降低。6月20日调查露天栽培非套袋果穗病情指数为11.7,套袋果穗病情指数3.33,之后病情无明显加重;避雨栽培条件下“夏黑”品种未发现感病迹象,“藤稔”品种在7月13日调查有轻微发病,发病指数为3.3,7月21日调查发病指数上升到8.33。由于武汉地区基本采用果实套袋栽培模式,并结合霜霉病、白腐病的防控,葡萄炭疽病基本能够得到有效防控,该病对本地区的葡萄生产无明显影响。
2.1.6 溃疡病
2.1.6.1 病症
武汉地区主要危害穗轴和果实。表现为穗轴变褐、枯萎,果实皱缩变软,后期整串葡萄轻轻一抖,枯萎小穗轴上发软的葡萄颗粒都会掉落。
2.1.6.2 发生情况
葡萄溃疡病是近两年葡萄上新出现的病害,2012年首次在武汉地区的“夏黑”品种上发现,造成发病园区减产30%左右。该病与白腐病发生同时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上旬正值果实成熟期发病,7月6日调查该病发病指数为15.83,7月13日调查为20,8月2日再次调查发病指数为28.33。由于该病症与白腐病有相似之处,都引起果实干缩变软,两者容易混淆。因葡萄溃疡病也叫葡萄枝干溃疡病[5],可见它的典型症状是引起枝干溃疡。但武汉地区的葡萄溃疡病尚未发现明显的枝干溃疡症状,突出表现在果穗上。该病的危害性较大,应加强监控与预防,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 结语
通过此次较为系统的调查,监测到武汉地区葡萄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灰霉病、白腐病。这三种病发病率高、蔓延迅速,是影响本地区葡萄生产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黑痘病、炭疽病有发生,但发病情况较轻,无明显影响。首次发现溃疡病,尽管发生面积不大,但蔓延迅速,危害严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海兰,陈清西,王玉玲.葡萄抗病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43-48.
[2] 杨华,周步海,邓晔,等.葡萄黑痘病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61-63.
[3] 陈彦,刘长远,赵奎华,等.葡萄白腐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40-844.
[4] 王峰.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2007(2):23-27.
[5] 姚晟伟.中国葡萄主栽品种抗葡萄溃疡病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金莉(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葡萄栽培研究。
关键词:武汉地区;葡萄;病害;监测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葡萄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果树之一,随着农产品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农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葡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葡萄产业已在果树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由于效益突出,近年来,武汉地区葡萄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势头强劲。
湖北武汉地区位于E113°41′~115°05′,N29°58′~ 31°22′。年平均气温16.2~16.7℃,年平均日照时数1976h左右,全年无霜期237~271d,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1140~1265mm,其中6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19%左右,属于典型的雨热同季气候。自然条件下,葡萄生长病害严重,成为本地区葡萄产业增产增效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变化,极端天气增多,葡萄病害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危害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做好病害测报及防控对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种植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笔者在武汉地区葡萄主栽区东西湖开展主栽品种“夏黑”葡萄重大病害的监测工作,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武汉地区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于2012年在武汉地区葡萄主栽区东西湖开展主栽品种“夏黑”葡萄主要病害的监测工作。树体为5a生扦插苗。株行距为1.0m×2.5m,棚架扇形整枝。
1.2 方法
随机选3点,每点取样2株,调查露天栽培和避雨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条件下,葡萄生产周期内,监测“夏黑”葡萄新梢、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发病情况,每周调查1次,直至查见发病中心植株。按树体上中下3个部位随机抽10个花序(果穗)和叶片调查发病级别。
发病级数分为0~4级共5级,具体如下:
0级:叶片无病斑(果穗上无病粒);
1级:病斑面积所占比例<25%(病果粒所占比例<25%);
2级:病斑所占比例为25%~50%(病果粒所占比例25%~50%);
3级:病斑所占比例为50%~75%(病果粒所占比例为50%~75%);
4级:病斑所占比例>75%(病果粒所占比例>75%)。
病情指数=∑[病级叶(穗)数×病级数] /(调查总数×最高指数)[1]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发病病症初步判断武汉地区露天栽培条件下,葡萄主要病害种类为黑痘病、霜霉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其中黑痘病、炭疽病对葡萄生产尚无明显影响;霜霉病、灰霉病和白腐病普遍发生,危害较为严重;2012年首次发现溃疡病,局部发病,危害性大。
2.1.1 黑痘病
2.1.1.1 病症
主要危害幼叶,病叶发病初期,叶部出现针眼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出现淡黄色的晕圈,随后逐渐蔓延扩大,叶脉受害而停止生长,使叶片皱缩畸形,直至叶片形成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病斑,最后导致干燥破裂穿孔,中间呈星芒状破裂。
2.1.1.2 发生情况
武汉地区葡萄黑痘病发病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4月20日黑痘病发病指数为1.7,4月27日达到17.5。此时一般结合广谱性抗菌药剂防治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的效果,对葡萄生产尚无明显影响。推测是因为武汉地区目前以藤稔、“夏黑”等欧美种葡萄为主,这些品种的抗黑痘病能力显著高于欧亚种。有研究表明,欧美种对黑痘病的平均感病指数为7.92,而欧亚种为25.9[2]。
2.1.2 霜霉病
2.1.2.1 病症
主要危害叶片,病叶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淡黄色小斑,随后渐变淡绿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块,之后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黄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后病斑干枯呈褐色,病叶易提早脱落。
2.1.2.2 发生情况
武汉地区霜霉病发生有两个时期,一次是5月中旬到6月中旬,5月10日始发期发病指数为4.17,5月17日上升到13.33,5月24日达到15.83,6月4日为35.8。此时,霜霉病易导致叶片黄化,甚至早期落叶,失去光合功效,从而阻止果粒糖分的积累,使果粒失去经济价值;另一次是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8月14日发现露天栽培有轻微霜霉病发生,发病指数4.17,8月22发生范围明显扩大,达到14.17,9月4日调查发病指数显著上升到34.17。此时武汉地区气温有所降低,湿度较大,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蔓延。这个时期,得病严重的植株,容易早期落叶,营养积累不足,从而影响花芽分化,降低来年的果实品质和产量。
2.1.3 灰霉病
2.1.3.1 病症
主要危害花序、果梗和近成熟果粒,少量危害叶片,在田间通常造成落花落果和果实腐烂。花序发病后软腐并萎蔫,甚至整个花序坏死。果梗感病后呈黑褐色,有时病斑上产生黑色块状的菌核;果实在近成熟期感病,先产生淡褐色凹陷病斑,很快蔓延至全果,使果实腐烂,有时果面产生黑色菌核。
2.1.3.2 发生情况
调查显示,葡萄灰霉病是目前影响武汉地区葡萄品质和产量的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武汉地区葡萄灰霉病发病有3个时期。一次是5月份正值葡萄花序分离到开花坐果期,5月10日调查露天栽培条件的发病指数为5.83,5月17日为17.5。此时,灰霉病导致葡萄落花落果严重,直接影响葡萄生产效益。另一次是7月上旬至采收期,7月3日调查露天栽培发病指数为12.5,7月10日为19.17。此时,往往由于果实套袋前的防控处理不到位,或套袋技术不规范,或果袋不达标,或是在果实成熟期肥水管理不当引起裂果等原因导致灰霉病侵染,造成果实腐烂,失去经济价值。因此,套袋前处理及果实成熟期管理是防治此时灰霉病发生的关键。应在套袋前每7~10d使用防治灰霉病的药剂2~3次,最大限度地保证果实不带病菌、害虫后套袋。套袋后,每15d左右使用铜制剂保护叶片和枝蔓。在果实成熟期,应适当保持土壤水分稳定状态,注意及时排水,排灌通畅,通过土壤深翻、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果皮韧性,从而减少裂果发生;第3次是在果实采收后,9月份左右,由于枝蔓荫蔽、湿度大等原因,叶片也会感染灰霉病,从而影响叶片光合功效,进而导致花芽分化不良。 2.1.4 白腐病
2.1.4.1 病症
主要危害果粒和穗轴,也危害叶片。一般是果梗先受害,然后蔓延至果粒。果粒病斑初呈浅灰褐色,后全果变软、变色,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果粒后期逐渐干缩,最后呈深褐色浆果,病果粒多数不落挂在蔓上。枝蔓感病时,大多发生在受损伤处。初发病时,病斑呈淡黄色、水渍状,手触时有粘滑感,随后表皮变褐、纵裂、韧皮部与木质部分离,呈乱麻状。无论病果、病蔓都有一种特殊的霉烂味,这是该病最大的特点之一。叶片受害,多在叶缘或破损部位发生,病斑初呈水浸状、浅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并形成深浅不同的轮纹,病组织枯死后易破裂。
2.1.4.2 发生情况
武汉地区白腐病发病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值果实成熟期。7月6日调查到果实上有轻微白腐病发生,发病指数为2.5,7月13日上升到8.33,继续蔓延。8月3日,叶片的病情指数达到25。避雨栽培条件下,未发现白腐病发生。该病直接引起果粒僵化失去经济价值,引起叶片枯萎黄化失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从而影响来年果实品质和产量。该病蔓延迅速,对葡萄生产效益影响较为严重。据果农统计,该病引起果实20%左右的减产。由于此时正值武汉降雨量最大时期,如果夏季修剪不及时、排水不良,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和加重。因此,加强果实近成熟期的田间管理是防控该病的关键。另外,由于白腐病主要从伤口开始初侵染[3][4],因此,应避免夏剪、采收等人工操作时给植株带来的机械创伤。
2.1.5 炭疽病
2.1.5.1 病症
主要危害果粒,初受害果粒表面产生水渍状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逐渐扩大,有的扩大到一半大小时,病部稍凹陷,并在其表面生出一层黑色小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
2.1.5.2 发生情况
武汉地区炭疽病发病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正值转色至成熟期,引起果粒干缩或果实腐烂,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的降低。6月20日调查露天栽培非套袋果穗病情指数为11.7,套袋果穗病情指数3.33,之后病情无明显加重;避雨栽培条件下“夏黑”品种未发现感病迹象,“藤稔”品种在7月13日调查有轻微发病,发病指数为3.3,7月21日调查发病指数上升到8.33。由于武汉地区基本采用果实套袋栽培模式,并结合霜霉病、白腐病的防控,葡萄炭疽病基本能够得到有效防控,该病对本地区的葡萄生产无明显影响。
2.1.6 溃疡病
2.1.6.1 病症
武汉地区主要危害穗轴和果实。表现为穗轴变褐、枯萎,果实皱缩变软,后期整串葡萄轻轻一抖,枯萎小穗轴上发软的葡萄颗粒都会掉落。
2.1.6.2 发生情况
葡萄溃疡病是近两年葡萄上新出现的病害,2012年首次在武汉地区的“夏黑”品种上发现,造成发病园区减产30%左右。该病与白腐病发生同时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上旬正值果实成熟期发病,7月6日调查该病发病指数为15.83,7月13日调查为20,8月2日再次调查发病指数为28.33。由于该病症与白腐病有相似之处,都引起果实干缩变软,两者容易混淆。因葡萄溃疡病也叫葡萄枝干溃疡病[5],可见它的典型症状是引起枝干溃疡。但武汉地区的葡萄溃疡病尚未发现明显的枝干溃疡症状,突出表现在果穗上。该病的危害性较大,应加强监控与预防,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 结语
通过此次较为系统的调查,监测到武汉地区葡萄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灰霉病、白腐病。这三种病发病率高、蔓延迅速,是影响本地区葡萄生产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黑痘病、炭疽病有发生,但发病情况较轻,无明显影响。首次发现溃疡病,尽管发生面积不大,但蔓延迅速,危害严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海兰,陈清西,王玉玲.葡萄抗病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43-48.
[2] 杨华,周步海,邓晔,等.葡萄黑痘病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61-63.
[3] 陈彦,刘长远,赵奎华,等.葡萄白腐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40-844.
[4] 王峰.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2007(2):23-27.
[5] 姚晟伟.中国葡萄主栽品种抗葡萄溃疡病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金莉(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葡萄栽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