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舍得,开辟课堂“1+X”阅读空间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Des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统编教材總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中小学阅读教学可采取“1+X”办法,即将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1+X”办法引起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大家纷纷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实践“1+X”办法。常态阅读教学中,“1+X”阅读往往体现在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文章。一些常态阅读课堂中,教学内容贫乏,学生课后的阅读负担很大,阅读兴趣不足,阅读质量得不到保证。能不能把“X”放在课堂上来读呢?如果常态的阅读课堂也能合理开辟“1+X”阅读的空间,必将使“1+X”办法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提高阅读课的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阅读成长注入催化剂。
  小学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往往用两课时来教学。有的教师觉得把课文讲完的时间都不够,又哪来进行“1+X”阅读的时间呢?近期执教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时,笔者尝试进行了课堂“1+X”阅读,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懂得舍得,把握舍得,是能在课堂开辟“1+X”阅读空间。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舍宽泛内容,容纳“1+X”
  1.阅读教学中,对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偏差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倒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在实际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很多偏差。有的会选偏,在外围打转迂回,未能靠近核心目标;有的选太浅,在学生已知的领域反复纠缠,学习内容缺乏深度;有的选太深,学生如腾云驾雾,不知所云;有的内容过多,看似细致周到,结果量多为患;有的内容太少,学生松散懈怠,所得寥寥无几。不适宜的教学内容,使得阅读课堂效率低下,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2.准确选取教学内容,容纳“1+X”
  教学内容的准确选取,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是,一要依据体例,二要依据学情。《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童话故事,作者以动人的笔触,讲了两个小动物的友谊。看到这篇课文,教者立刻想到了另一篇童话故事《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如果能让学生进行“1+X”阅读,一定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但是这两篇童话篇幅都不短,能不能让低年级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进行“1+X”阅读呢?教者对课文和学情进行了分析:童话故事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编写,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文学形式,二年级的学生早就读过许多童话故事,有一定的童话阅读经验;而友情也是这个年龄段儿童较熟悉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难度并不大。基于对课文和学情的分析,教者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为:首先,积累运用识字方法,认读生字,掌握本课生字;其次,朗读课文,练习默读,紧扣两个小动物感情发展变化,感受它们之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谊;再次,开展“1+X”阅读,默读童话故事《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加深对友谊的感受,感受童话的美好意境。
  精当选择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先当正常的读者,依据文本体式去阅读、去做文本解读。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舍弃宽泛不适的教学内容,为容纳“1+X”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舍众多选文,确定“1+X”
  一篇课文,与之相关的“X”很多,课时有限,要想实现课堂“1+X”阅读,“X”篇幅和数量必须合理,往往只能选择一篇或数段,这就要教师在众多选文中进行取舍,择优录取。
  1.“X”与“1”要有契合性
  “X”与“1”要有契合性是指选文要与课文学习有关键的相联之处,通过“1+X”阅读,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与课文《纸船和风筝》相关的选文很多    ——童话故事,作者刘保法的其它作品,友情为主题的文章等。笔者最终选定童话故事《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就因为它与课文契合度非常高。首先,它出自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与《纸船和风筝》体裁相同,紧扣了单元的阅读主题——童话;其次,主题相同,它也讲了两个小动物小鼹鼠和小田鼠吵架并和好的故事,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友情,理解友情;再次,它的生字数量、难易适中,开展课堂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猜读、默读的能力。
  2.“X”要有可读性
  一篇选文只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度还不够,还要有最大的可读性。《纸船和风筝》语言富有散文味,有浓浓的抒情色彩;而《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幽默谐趣。把它作为X,在课堂上让学生共读,充分感受童话语言的不同风格,丰富的阅读体验。
  “1+X”的阅读研究与实践推动着教师阅读习惯的转变,教师要练就选文的“火眼金睛”。
  三、舍固化结构,保障“1+X”
  课堂开展“1+X”阅读使学生课堂阅读容量等方面与常态课有所不同,决定了常态的教学流程结构要随之改变。
  1.合理安排课时内容
  明确了《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教学内容后,便要对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时,教者决定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安排建议,在原本只初读课文,进行识字、写字的第一课时中,加入1~6自然段建立友谊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将第二课时腾出时间,容纳“1+X”阅读。
  2.舍去固化环节
  在我们的日常阅读课堂中,有些教学环节似乎已经固定不变。如第二课时开头必然要复习生字新词或温习已讲内容;课堂讲到尾声必然有总结……有时这些环节甚至给人一种摆设之感。要想在课堂上促成“1+X”阅读的参与,就要果断地舍弃这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纸船和风筝》第二课时教学伊始,教者开门见山,简洁的语言配以简笔画勾勒出大山、小溪,营造童话故事的情境,朗读重温纸船和风筝给松鼠和小熊带来的快乐。直接抓住感情线进行预热,简化了复习回顾环节,不再进行千篇一律的字词复习和提问回顾。这样,既为下面的精读感悟打下基础,又为“1+X”阅读提供了保障。
  四、舍低效活动方式,推进“1+X”
  王荣生教授在指出: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常常混淆不清。常态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抒情往往是重头戏。学生只是偶尔地“冒个泡”,浅浅地思考一下,发个言,进行一次象征意义的小组讨论。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和提高。只有舍弃低效的教学活动方式,才能推进“1+X”方法,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效深入地进行。
  在《纸船和风筝》的阅读教学中,教者确立课堂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在感悟交流中,注重以学定教,学生体会到了,教师不讲。结构相似的段落,注重学法迁移,舍去重复的指导讲解。
  在阅读“X”的环节中,放手让学生专心投入到对“X”的阅读中,不提出过多的要求,也不作过多的讲解和提问,把时间真正交给学生们,让他们“摸爬滚打”地阅读,在阅读实践中体会“X”与“1”不同读法,学习精读,略读等不同的读书方法。把握舍得,开辟课堂“1+x”阅读空间,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有品位的阅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225600)
其他文献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学生爱读、乐读的一种文学样式。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专设了小说单元,主要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其中“关注”是路径,“感受”是目的,通过关注情节和环境,更好地去关注人物的品行,关注人物形象背后
期刊
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校里“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语言为中心,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调动多向交往,培养倾听品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一、回归教学本质,避免形式主义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学习共同体为语文教学服务,而非反之,学习共同体应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改
期刊
“有目的地阅读”是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本次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学习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那么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使用“有目的地阅读”这种阅读策略进行教学呢?《宇宙生命之谜》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文言文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课本都编入了一两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下面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为例,具体谈谈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反复朗读,读好课文  朗读是读懂文言文的最好办法,教师要甘于
期刊
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与难度系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紧迫。如果没有富有实效的课前预习,那么统编版课文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高品质思维能力也难以提升。  一、预习式微课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速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已经在全国铺开。见“微”知著,微课就是5-8分钟的短小视频。教师既可以采用录屏的方式制作,也可以自己出镜讲解问题,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期刊
曾几的《三衢道中》以简练朴实的语言、清晰优美的画面描写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游览的见闻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以及和谐山水的无限热爱。虽然整首诗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其中丰富的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教学中,教师要以“三衢寻美”为思维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走进诗歌语言的内在世界,深切感受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和意蕴,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助力。  一、整体把握,借助丰富文化初识美景  1.延续悠久古
期刊
《项链》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奇妙的散文诗。课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十分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以及小朋友们面对大海时的愉快心情。文本语言清新活泼,洋溢着浓浓的童心、童真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言语智慧,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  《项链》与同组的《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共同体现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即“项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
期刊
《四季之美》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春日黎明、夏天傍晚、秋之黄昏、冬季早晨的美丽景色,给读者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那么,对于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来说,怎样才能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借助关键词想画面,感受景物的动态之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语文要素是“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阅读与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支柱。统编版教材对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是语文教材编著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借助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主题的彼此融通,突出习作关键能力的训练。笔者以为打通精读文本、习作例文与习作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是高效推进习作单元的基本策略。现以统编版教材三上习作单元“学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需要紧扣教材中一篇篇融合了语言之美、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课文,引领学生体悟情感、升华人格,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六下《匆匆》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性而读,探寻文本之美  1.理读全文,探寻精巧的结构之美  《匆匆》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非常鲜明,作者依照贯穿全文的“2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