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出版行业改制的进程中,众多高校出版社从实际出发,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高校出版社,探索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形成集团化发展;另外一些高校出版社,虽然规模较小,但它们立足于特定的学科和专业,在“专、精、特、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后改制时期;高校出版社;机遇;挑战
[作者简介]王军,北京大学出版社。
截至2010年,全国高校出版社发展到104家,占全国581家出版社的18%。高校出版社“十一五”末比“十五”末出版图书品种增长57.47%,生产码洋增长45.73%,销售收入增长39.09%[1]。大学出版社已成为与中央部委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并驾齐驱的三大重要出版力量之一。高校出版社的突出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出版行业改制的进程中,高校出版社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历时三年,分三个阶段,2007年4月开始的首批共19家,2008年11月开始的第二批共61家,2009年8月剩余的第三批高校出版社开始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出版社也从初期的躁动不安、懵懵懂懂,过渡到充分利用改制的规则和发展的政策进行出版社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众多高校出版社从实际出发,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高校出版社,探索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形成集团化发展;另外一些高校出版社,虽然规模较小,但它们立足于特定的学科和专业,在“专、精、特、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属于高校出版社的“后转制时期”,如何认清当前的宏观环境形势,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是高校出版社当前亟须考虑的问题。
一、高校出版社面临的机遇
1. 国家政策对高校出版社改革和发展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和新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整个文化行业的推动力,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教育部、原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发布,无疑极大地促进高校出版社改制的进行,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近几年,国家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出版产业面临着大发展大繁荣的巨大机遇。
2. 出版产业内涵外延扩大,整体继续向前发展
“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9.2%,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行业总产出2.94万亿元,实现增加值8440亿元[2]。同时,基于内容的产业价值链延伸模式“全媒体出版”使传统大众出版的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是以内容为核心的跨媒体经营,二是以品牌为核心的跨产业经营,均使出版的市场外延扩大,市场容量更加可观。
3. 高素质阅读人群基数继续稳步增长
近年来高校扩招有所减缓,但高等教育招生的绝对人数还在继续增加。据教育部网站,2011 年全国各大专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总计6815009人(2010年6617551人),研究生(含博士、硕士)招生人数总计560168人(2010年538177人),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总计2185141人(2010年2084259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392676人(2010年1343127人)。对于以高校学生和教师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各高校出版社来说,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3]。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口不断增加,为高校出版社后续多样化培训图书产品的开发、终身学习系列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一系列教育措施的直接影响就是国民普遍文化阅读接受层次提高,高素质阅读人群基数增大。
4. 新技术和新理念与出版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很多新的出版技术、新的出版理念也涌现出来,技术改变了出版产业存在的基本形式,市场扩展了出版盈利的多种可能。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湿营销、立体出版、全产业链、按需生产……新技术提供了内容产业更为多样的传播载体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新理念让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特性以及特有资源进行深入营销。
5. 知识更新的加速和海量信息的加工提供了编辑出版信息的机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论是: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对于以出版学术、教育图书为主要业务的各高校出版社来说,这是一次千年难逢的机遇。同时现在也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各种海量信息充斥,如何搜寻、辨识、组织加工信息,成为给读者提供知识出版服务的关键。
6. 读者群体的优势
高校出版社的读者群体以学生和教师,特别是高校学生为主,这是个有一定素养的阅读人群。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就业的压力,这一读者群体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有着近乎狂热的需求,同时,由于年龄的缘故,这一群体也更能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以及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提倡个性化、差异化的年代。这一代的读者会更有自我的主见,很少人云亦云,对自我有更高的要求。这些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就是各高校出版社的商机。而从消费者行为层面而言,这类读者通常又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和稳定的消费需求,是高校出版社最稳固的读者市场。 7. 高校教材的先发优势
大多数高校出版社由于初始建立时,学校给予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同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学校保护主义”,因此出版高校教材基本满足了其生存条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各家高校出版社初步拥有了在若干领域领先的教材品种和优秀的作者队伍,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其他社会商业出版社一时还难以撼动。
二、高校出版社面临的挑战
根据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研究高校出版社面临的竞争态势: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表现为新形势下地方出版社以及高校出版业内部出版集团的崛起;新进入者的威胁——表现为民营出版机构借助宏观政策的“红利”借势而上;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表现为图书销售渠道的分化;替代品的威胁——表现为信息时代下图书产品载体形式的变化;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表现为新的阅读模式下消费者阅读行为和购买行为的改变。这些都对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1. 地方出版社和出版集团的壮大
目前地方出版社已经完成了体制改革,基本采取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相比之下,各高校出版社由于改革的层级较多,很多名义上已完成改制,实际上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发展的速度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地方出版界内的兼并重组之风愈演愈烈,已经出现了很多航空母舰型的大型出版集团甚至上市公司。2011年全国出版、报刊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7.5%,拥有资产总额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资产总额的73.4%,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利润总额的43.2%【4】。类似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资产和销售额双超“百亿”的地方出版集团规模庞大、区域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分布广泛,拥有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拥有大量优势品牌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形成了极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而且,一些地方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兼并重组后,更是互相借力,在区域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垄断地位,比如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相比之下,各自为政的高校出版社就显得势单力薄、相形见绌了。
2. 部分教材性集团成长迅速
近年来,部分以教材为核心业务的高校出版社异军突起,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见下表)。由于部分高校出版社拥有丰厚的资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参与教材建设和投标,获得了相关图书出版的“高端门槛”,大大提高了利润空间),再加上在体制改革方面也走在了前头,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先发优势。对于出版范围相似、受众人群一致的高校出版社来说,这种先发优势所带来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2010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单位组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更成为高等教育出版领域的“巨无霸”,加强了在这一出版领域的垄断地位。
高校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2011年排名 出版社 2010年排名 排名变化
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0
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3 清华大学出版社 3 0
4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0
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0
6 北京大学出版社 6 0
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 1
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7 -1
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 0
10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0
资料来源:《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3. 民营出版公司的蓬勃发展
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2010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让民营资本同国有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从幕后走到台前。2011年在全国15.3万家新闻出版企业法人单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81.2%,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62.9%,增加值占67.6%,利润总额占68.7%【5】。而新经典、磨铁文化、博集天卷、凤凰联动等民营出版公司已成为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超级畅销书的重要缔造者,在网络销售中更是独占鳌头。
4. 发行渠道的强化和网络渠道的强硬
如果说以往出版行业是内容为王,那么现在提“渠道为王”一点也不过分。上游出版企业在与下游销售渠道经销商的博弈过程中,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书店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少,图书品种积累越来越多,有限的销售空间需要更高的图书周转率,争夺上架成为上游出版企业第一需要面对的难题。而在此过程中,发行渠道握有更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不再像以往那样让上游出版企业随意“主发”图书,相反,强调更严格地选择图书品种和数量。与此同时,网络渠道的市场越发扩大和地位越发强势,在与网商的谈判中,出版社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对折扣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图书利润进一步减少。特别对于高校出版社而言,教材是利润生命线,而网络渠道“折扣战”对教材的波及更打击了与出版社长期合作维护推广教材的民营经销商的积极性,无形中增加了出版社的教材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了教材的获利空间。
5. 高校教材出版政策的冲击
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中宣部、教育部正在有计划地组织编写150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供相关专业统一使用。这些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基本覆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因此,将不再组织遴选这些重点教材涉及课程的‘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而文件所涉及的课程专业中不少是很多高校出版社的重点教材品种甚至是优势教材品种,由于采取使用统一版本教学,肯定会对大多数其他高校出版社涉及此专业教材产品的营销推广带来巨大的冲击。 6. 电子出版物的大发展
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二十年不变,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下同)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而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无疑将使纸质图书的消费更趋减缓。同时,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还没有落到实处,网上存在很多的非授权电子出版物,免费电子书资源比比皆是,导致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尤其是高校出版社的主要读者群体——青年学生——恰恰是借助互联网消费的主要人群之一,这更加大了各高校出版社图书发行销售的压力。
7. 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和获取的个性化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图书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以往的大众化需求有逐步小众化的趋势。这种个性化趋势一方面使得部分图书的出版数量减少,尤其是高校出版社的重头——学术出版一块,从而带来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也对出版社图书发行渠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为以前那种通过主渠道进行大宗发行的方法很可能因此就行不通了,需要强调适应渠道的个性化配送。同时,面向学校的终端读者,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依赖于学校的统一购买,网购甚至大量使用二手教材、复印教材等现象愈发普遍,并有发展扩大的趋势,这将导致高校出版社的核心市场——大中专教材市场的进一步萎缩。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5-2010[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1104/715451.html,2011-04-20/2012-07-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index.html,2013-03-20.
[4][5]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367/201107/72
0556.html,2012-07-10/2013-04-24.
[关键词]后改制时期;高校出版社;机遇;挑战
[作者简介]王军,北京大学出版社。
截至2010年,全国高校出版社发展到104家,占全国581家出版社的18%。高校出版社“十一五”末比“十五”末出版图书品种增长57.47%,生产码洋增长45.73%,销售收入增长39.09%[1]。大学出版社已成为与中央部委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并驾齐驱的三大重要出版力量之一。高校出版社的突出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出版行业改制的进程中,高校出版社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历时三年,分三个阶段,2007年4月开始的首批共19家,2008年11月开始的第二批共61家,2009年8月剩余的第三批高校出版社开始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出版社也从初期的躁动不安、懵懵懂懂,过渡到充分利用改制的规则和发展的政策进行出版社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众多高校出版社从实际出发,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高校出版社,探索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形成集团化发展;另外一些高校出版社,虽然规模较小,但它们立足于特定的学科和专业,在“专、精、特、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属于高校出版社的“后转制时期”,如何认清当前的宏观环境形势,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是高校出版社当前亟须考虑的问题。
一、高校出版社面临的机遇
1. 国家政策对高校出版社改革和发展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和新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整个文化行业的推动力,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教育部、原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发布,无疑极大地促进高校出版社改制的进行,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近几年,国家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出版产业面临着大发展大繁荣的巨大机遇。
2. 出版产业内涵外延扩大,整体继续向前发展
“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9.2%,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行业总产出2.94万亿元,实现增加值8440亿元[2]。同时,基于内容的产业价值链延伸模式“全媒体出版”使传统大众出版的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是以内容为核心的跨媒体经营,二是以品牌为核心的跨产业经营,均使出版的市场外延扩大,市场容量更加可观。
3. 高素质阅读人群基数继续稳步增长
近年来高校扩招有所减缓,但高等教育招生的绝对人数还在继续增加。据教育部网站,2011 年全国各大专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总计6815009人(2010年6617551人),研究生(含博士、硕士)招生人数总计560168人(2010年538177人),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总计2185141人(2010年2084259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392676人(2010年1343127人)。对于以高校学生和教师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各高校出版社来说,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3]。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口不断增加,为高校出版社后续多样化培训图书产品的开发、终身学习系列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一系列教育措施的直接影响就是国民普遍文化阅读接受层次提高,高素质阅读人群基数增大。
4. 新技术和新理念与出版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很多新的出版技术、新的出版理念也涌现出来,技术改变了出版产业存在的基本形式,市场扩展了出版盈利的多种可能。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湿营销、立体出版、全产业链、按需生产……新技术提供了内容产业更为多样的传播载体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新理念让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特性以及特有资源进行深入营销。
5. 知识更新的加速和海量信息的加工提供了编辑出版信息的机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论是: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对于以出版学术、教育图书为主要业务的各高校出版社来说,这是一次千年难逢的机遇。同时现在也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各种海量信息充斥,如何搜寻、辨识、组织加工信息,成为给读者提供知识出版服务的关键。
6. 读者群体的优势
高校出版社的读者群体以学生和教师,特别是高校学生为主,这是个有一定素养的阅读人群。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就业的压力,这一读者群体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有着近乎狂热的需求,同时,由于年龄的缘故,这一群体也更能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以及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提倡个性化、差异化的年代。这一代的读者会更有自我的主见,很少人云亦云,对自我有更高的要求。这些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就是各高校出版社的商机。而从消费者行为层面而言,这类读者通常又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和稳定的消费需求,是高校出版社最稳固的读者市场。 7. 高校教材的先发优势
大多数高校出版社由于初始建立时,学校给予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同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学校保护主义”,因此出版高校教材基本满足了其生存条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各家高校出版社初步拥有了在若干领域领先的教材品种和优秀的作者队伍,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其他社会商业出版社一时还难以撼动。
二、高校出版社面临的挑战
根据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研究高校出版社面临的竞争态势: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表现为新形势下地方出版社以及高校出版业内部出版集团的崛起;新进入者的威胁——表现为民营出版机构借助宏观政策的“红利”借势而上;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表现为图书销售渠道的分化;替代品的威胁——表现为信息时代下图书产品载体形式的变化;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表现为新的阅读模式下消费者阅读行为和购买行为的改变。这些都对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1. 地方出版社和出版集团的壮大
目前地方出版社已经完成了体制改革,基本采取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相比之下,各高校出版社由于改革的层级较多,很多名义上已完成改制,实际上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发展的速度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地方出版界内的兼并重组之风愈演愈烈,已经出现了很多航空母舰型的大型出版集团甚至上市公司。2011年全国出版、报刊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7.5%,拥有资产总额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资产总额的73.4%,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利润总额的43.2%【4】。类似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资产和销售额双超“百亿”的地方出版集团规模庞大、区域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分布广泛,拥有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拥有大量优势品牌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形成了极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而且,一些地方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兼并重组后,更是互相借力,在区域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垄断地位,比如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相比之下,各自为政的高校出版社就显得势单力薄、相形见绌了。
2. 部分教材性集团成长迅速
近年来,部分以教材为核心业务的高校出版社异军突起,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见下表)。由于部分高校出版社拥有丰厚的资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参与教材建设和投标,获得了相关图书出版的“高端门槛”,大大提高了利润空间),再加上在体制改革方面也走在了前头,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先发优势。对于出版范围相似、受众人群一致的高校出版社来说,这种先发优势所带来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2010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单位组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更成为高等教育出版领域的“巨无霸”,加强了在这一出版领域的垄断地位。
高校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2011年排名 出版社 2010年排名 排名变化
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0
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3 清华大学出版社 3 0
4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0
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0
6 北京大学出版社 6 0
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 1
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7 -1
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 0
10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0
资料来源:《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3. 民营出版公司的蓬勃发展
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2010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让民营资本同国有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从幕后走到台前。2011年在全国15.3万家新闻出版企业法人单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81.2%,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62.9%,增加值占67.6%,利润总额占68.7%【5】。而新经典、磨铁文化、博集天卷、凤凰联动等民营出版公司已成为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超级畅销书的重要缔造者,在网络销售中更是独占鳌头。
4. 发行渠道的强化和网络渠道的强硬
如果说以往出版行业是内容为王,那么现在提“渠道为王”一点也不过分。上游出版企业在与下游销售渠道经销商的博弈过程中,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书店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少,图书品种积累越来越多,有限的销售空间需要更高的图书周转率,争夺上架成为上游出版企业第一需要面对的难题。而在此过程中,发行渠道握有更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不再像以往那样让上游出版企业随意“主发”图书,相反,强调更严格地选择图书品种和数量。与此同时,网络渠道的市场越发扩大和地位越发强势,在与网商的谈判中,出版社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对折扣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图书利润进一步减少。特别对于高校出版社而言,教材是利润生命线,而网络渠道“折扣战”对教材的波及更打击了与出版社长期合作维护推广教材的民营经销商的积极性,无形中增加了出版社的教材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了教材的获利空间。
5. 高校教材出版政策的冲击
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中宣部、教育部正在有计划地组织编写150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供相关专业统一使用。这些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基本覆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因此,将不再组织遴选这些重点教材涉及课程的‘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而文件所涉及的课程专业中不少是很多高校出版社的重点教材品种甚至是优势教材品种,由于采取使用统一版本教学,肯定会对大多数其他高校出版社涉及此专业教材产品的营销推广带来巨大的冲击。 6. 电子出版物的大发展
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二十年不变,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下同)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而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无疑将使纸质图书的消费更趋减缓。同时,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还没有落到实处,网上存在很多的非授权电子出版物,免费电子书资源比比皆是,导致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尤其是高校出版社的主要读者群体——青年学生——恰恰是借助互联网消费的主要人群之一,这更加大了各高校出版社图书发行销售的压力。
7. 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和获取的个性化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图书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以往的大众化需求有逐步小众化的趋势。这种个性化趋势一方面使得部分图书的出版数量减少,尤其是高校出版社的重头——学术出版一块,从而带来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也对出版社图书发行渠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为以前那种通过主渠道进行大宗发行的方法很可能因此就行不通了,需要强调适应渠道的个性化配送。同时,面向学校的终端读者,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依赖于学校的统一购买,网购甚至大量使用二手教材、复印教材等现象愈发普遍,并有发展扩大的趋势,这将导致高校出版社的核心市场——大中专教材市场的进一步萎缩。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5-2010[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1104/715451.html,2011-04-20/2012-07-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index.html,2013-03-20.
[4][5]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367/201107/72
0556.html,2012-07-10/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