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伦理是关于道德的探究,道德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伦理精神源远流长,这离不开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人们通过学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智慧,并不断的创造出新的伦理智慧,这种智慧在伦理中创造伦理,推动伦理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伦理;伦理智慧;道德;创造智慧
中图分类号:D90-0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61-01
一、伦理智慧与创造智慧
从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伦”本义是辈、类的意思,引申为人际关系。“理”本义是“治玉”,整治和物的纹理的意思,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所谓伦理,就其在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是指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伦理是关于道德的探究,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身和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人和人之间逐渐形成的习俗、规范的基础上,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关系的思考,从而形成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们对道德的思考源远流长。“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道”是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而“德”则是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道德”一词的涵义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
二、中国伦理中的创造智慧
那么,中国伦理中的创造智慧又是什么呢?简单的说,中国伦理中的创造智慧就是伦理智慧本身,并在中国伦理中创造伦理,推动伦理智慧的发展。
中国伦理智慧体现之三纲与五常: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仁、义、忠、信等。董仲舒在这种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王道之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说到“仁”,就不得不提孔子的“仁”学思想。一方面孔子强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公认他做到了仁。一个“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悔辱(恭则不悔);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宽则得众);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信则人任焉);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敏则有功);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惠则足以使人)。即恭、宽、信、敏、惠,可见,“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即合宜的、正直的举动,为公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举动。孟子尤其重视“义”,强调君子贤人要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这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正义勇敢精神。
“礼”,其有两层涵义,一层是孔子主张的周礼、仪礼,也就是《周礼》、《仪礼》中所提到的礼仪、名分等级制度。另一层更深的意义是指孔子所讲的“礼让”,“礼让”的核心是恭敬,“恭敬之心,礼之端也。”这也是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待人处事要由衷以敬,只有內心敬,外在的表现才能恭,才能合乎礼,做到真正的“礼让”。
“智”,即智慧,包含玄理、觉悟、贯通、体道等内容。伦理是为了让人们获得幸福,人们要获得幸福就需要智慧来指明方向。伦理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其赖以达到至高善的选择和判断,更离不开智慧的指导。如果没有了“智”,中国伦理将是一个空架子,更不会流传千古。
“信”,信,诚也。诚实不欺为信。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说,我们说话要讲信誉,不能说话不算数。做事情一定要果断,有始有终。一旦许下了承诺,就要千方百计的去兑现自己的承诺,无论遇到何种艰辛困难都要去克服。现在我们不仅要求个体要讲信用,而且在各行各业也都提倡诚实守信。
三、中国伦理中的创造智慧的现实意义
其一,对个体道德修养的规范。中国伦理中创造智慧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社会中个体道德修养的规范,我们儒家强调,只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身修养离不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困厄时也不能丧失礼义道德;得意时也绝对不能背理正道;始终强调自我修养,完善自我。
其二,对人际关系的规范。中国伦理中创造智慧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人际交往关系的指导和规范,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也就是说人与人相处要温和、善良、谦恭、俭朴、礼让,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帮助。二是“爱人”。“爱人”就是要重视人,要重视人的力量。把“爱人”放在“爱物”之前,这是历史的进步,更是中国伦理智慧不断创新的体现,伦理智慧的不断创新又促进了伦理智慧本身的发展。
其三,强调个体对社会、对国家都应尽一定的义务。中国伦理中创造智慧的现实意义强调个体对社会、国家尽其一份力量和义务。中国伦理道德注重培养每个人的积极报国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论语·泰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一个人终生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刚毅的品格,大任是行仁德于天下,使天下国家普受其惠。修养个人道德的最终目的是报效国家。现在是和平时代,没有战争,不需要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与义务。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弗兰克.梯利.何意译.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金马.生存智慧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伦理;伦理智慧;道德;创造智慧
中图分类号:D90-0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61-01
一、伦理智慧与创造智慧
从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伦”本义是辈、类的意思,引申为人际关系。“理”本义是“治玉”,整治和物的纹理的意思,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所谓伦理,就其在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是指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伦理是关于道德的探究,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身和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人和人之间逐渐形成的习俗、规范的基础上,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关系的思考,从而形成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们对道德的思考源远流长。“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道”是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而“德”则是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道德”一词的涵义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
二、中国伦理中的创造智慧
那么,中国伦理中的创造智慧又是什么呢?简单的说,中国伦理中的创造智慧就是伦理智慧本身,并在中国伦理中创造伦理,推动伦理智慧的发展。
中国伦理智慧体现之三纲与五常: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仁、义、忠、信等。董仲舒在这种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王道之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说到“仁”,就不得不提孔子的“仁”学思想。一方面孔子强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公认他做到了仁。一个“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悔辱(恭则不悔);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宽则得众);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信则人任焉);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敏则有功);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惠则足以使人)。即恭、宽、信、敏、惠,可见,“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即合宜的、正直的举动,为公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举动。孟子尤其重视“义”,强调君子贤人要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这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正义勇敢精神。
“礼”,其有两层涵义,一层是孔子主张的周礼、仪礼,也就是《周礼》、《仪礼》中所提到的礼仪、名分等级制度。另一层更深的意义是指孔子所讲的“礼让”,“礼让”的核心是恭敬,“恭敬之心,礼之端也。”这也是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待人处事要由衷以敬,只有內心敬,外在的表现才能恭,才能合乎礼,做到真正的“礼让”。
“智”,即智慧,包含玄理、觉悟、贯通、体道等内容。伦理是为了让人们获得幸福,人们要获得幸福就需要智慧来指明方向。伦理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其赖以达到至高善的选择和判断,更离不开智慧的指导。如果没有了“智”,中国伦理将是一个空架子,更不会流传千古。
“信”,信,诚也。诚实不欺为信。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说,我们说话要讲信誉,不能说话不算数。做事情一定要果断,有始有终。一旦许下了承诺,就要千方百计的去兑现自己的承诺,无论遇到何种艰辛困难都要去克服。现在我们不仅要求个体要讲信用,而且在各行各业也都提倡诚实守信。
三、中国伦理中的创造智慧的现实意义
其一,对个体道德修养的规范。中国伦理中创造智慧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社会中个体道德修养的规范,我们儒家强调,只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身修养离不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困厄时也不能丧失礼义道德;得意时也绝对不能背理正道;始终强调自我修养,完善自我。
其二,对人际关系的规范。中国伦理中创造智慧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人际交往关系的指导和规范,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也就是说人与人相处要温和、善良、谦恭、俭朴、礼让,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帮助。二是“爱人”。“爱人”就是要重视人,要重视人的力量。把“爱人”放在“爱物”之前,这是历史的进步,更是中国伦理智慧不断创新的体现,伦理智慧的不断创新又促进了伦理智慧本身的发展。
其三,强调个体对社会、对国家都应尽一定的义务。中国伦理中创造智慧的现实意义强调个体对社会、国家尽其一份力量和义务。中国伦理道德注重培养每个人的积极报国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论语·泰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一个人终生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刚毅的品格,大任是行仁德于天下,使天下国家普受其惠。修养个人道德的最终目的是报效国家。现在是和平时代,没有战争,不需要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与义务。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弗兰克.梯利.何意译.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金马.生存智慧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