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人的能动性决定的生产,而忽略了人的受动性决定的被生产。人的生产既是一种人指向对象的生产,也是一种对象指向人的被生产,是一种双向性的、人与对象互相设定的创造性活动。人的对象生产是根源性的,对象的人生产是衍生性的。与生产的双向性相应的是生产力的双向性。
关键词:生产;双向性;人;对象;生产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中国的语境中运用着马克思的生产的概念,生产的含义被认为只是一种“物质生产”,在以前那段群众性的、运动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队”曾经是一个最基层的组织。随着“生产”范畴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生产的多种含义才开始呈现, 有学者称之为“广义的生产”或者“全面的生产”等等。“马克思所说的‘全面的’生产不光包括前面的论述中提到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但是笔者注意到,所有著作对“生产”的解读都停留在“人的生产”的一极,笔者姑且把这种由人指向对象的创造活动称为 “单向性生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与对象是互相设定的,而且,在人类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在生产着对象,对象也在“生产”着人。如果把人与对象看成生产的两极的话, 马克思视野中的生产是“双向的”,笔者把这种本真的生产称为“双向性生产”或者“生产的双向性”。
一、人对对象的生产
人类与动物一样, 最直接的前提是“生存”。人类在特定时期的力量决定着的特定的生产决定着特定的社会。在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才能正常地生产自身与他人(并非生理意义上的分娩)。人在被扬弃的前提下,通过人的外化,人的本质力量创造的人的对象中蕴涵的人的主体性才是真正的人的人性与人的个性。从广义上讲,人在生产对象的同时,经过自身的扬弃,生产出合格人的、现实的、人与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 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既生产了人本身,也生产了社会本身,社会是由人创造(生产)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 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
二、对象对人的生产
由于人是一种对象性的、自然的、现实的存在物,因此人身上有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生产出对象,对象作为人外化的结果,会站在人的“对面”强有力地“生产”出人。人的劳动不仅生产商品, 而且生产劳动自身和工人与资本家。在人类的历史上,不管是发明、发现、财富、还是理性源源不断地进入人类的视野和人类的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讲,人的能动性书写着人类辉煌的历史。但是,人类的任何对象并没有天然地存在于人的躯体内,它们站在人的对面生产出不同的人,书写着人的不同身份:野蛮人、残暴人、奴隶、农奴、工人等等。
三、“双向性生产”与“双向性生产力”
在漫长的人的历史长河中,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通过双向性的生产,人生产出人的对象,对象生产出对象的人。在这种双向性的生产中,人生产对象是根源性的,对象生产人是衍生性的。多数的哲学正统派的解读者们,却把“生产力狭义化”, 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捆在一起来僵化研究。或者把生产力与交往方式放在同一个高度的平台来对比研究,这种倾向连哈贝马斯也不能避免,“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与否来评价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取决于技术上可以运用知识的使用一个社会的基本设施和制度,体现了道德的、实践的知识”。事实上,马克思关注的是生产力中的一种——物质生产力的基础性作用, 并没有用物质生产力等同与生产力。马克思在这里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过程, 人的关系在人的历史中的生成过程,以及人生存的现实空间——社会的生成过程, 人类在历史中前进的物质动因等等。更有甚者,长期以来, 我们竟然敢把人看成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把人本身与人的本质力量混为一谈。历史上,真实的人类的生产力不是人单向作用的结果,它是由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共同决定的双向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迸发。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他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参考文献:
[1]俞吾金. 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陈兰(1987.1-),女,在读研究生,山西吉县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部,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大学生素质培养。)
关键词:生产;双向性;人;对象;生产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中国的语境中运用着马克思的生产的概念,生产的含义被认为只是一种“物质生产”,在以前那段群众性的、运动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队”曾经是一个最基层的组织。随着“生产”范畴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生产的多种含义才开始呈现, 有学者称之为“广义的生产”或者“全面的生产”等等。“马克思所说的‘全面的’生产不光包括前面的论述中提到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但是笔者注意到,所有著作对“生产”的解读都停留在“人的生产”的一极,笔者姑且把这种由人指向对象的创造活动称为 “单向性生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与对象是互相设定的,而且,在人类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在生产着对象,对象也在“生产”着人。如果把人与对象看成生产的两极的话, 马克思视野中的生产是“双向的”,笔者把这种本真的生产称为“双向性生产”或者“生产的双向性”。
一、人对对象的生产
人类与动物一样, 最直接的前提是“生存”。人类在特定时期的力量决定着的特定的生产决定着特定的社会。在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才能正常地生产自身与他人(并非生理意义上的分娩)。人在被扬弃的前提下,通过人的外化,人的本质力量创造的人的对象中蕴涵的人的主体性才是真正的人的人性与人的个性。从广义上讲,人在生产对象的同时,经过自身的扬弃,生产出合格人的、现实的、人与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 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既生产了人本身,也生产了社会本身,社会是由人创造(生产)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 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
二、对象对人的生产
由于人是一种对象性的、自然的、现实的存在物,因此人身上有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生产出对象,对象作为人外化的结果,会站在人的“对面”强有力地“生产”出人。人的劳动不仅生产商品, 而且生产劳动自身和工人与资本家。在人类的历史上,不管是发明、发现、财富、还是理性源源不断地进入人类的视野和人类的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讲,人的能动性书写着人类辉煌的历史。但是,人类的任何对象并没有天然地存在于人的躯体内,它们站在人的对面生产出不同的人,书写着人的不同身份:野蛮人、残暴人、奴隶、农奴、工人等等。
三、“双向性生产”与“双向性生产力”
在漫长的人的历史长河中,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通过双向性的生产,人生产出人的对象,对象生产出对象的人。在这种双向性的生产中,人生产对象是根源性的,对象生产人是衍生性的。多数的哲学正统派的解读者们,却把“生产力狭义化”, 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捆在一起来僵化研究。或者把生产力与交往方式放在同一个高度的平台来对比研究,这种倾向连哈贝马斯也不能避免,“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与否来评价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取决于技术上可以运用知识的使用一个社会的基本设施和制度,体现了道德的、实践的知识”。事实上,马克思关注的是生产力中的一种——物质生产力的基础性作用, 并没有用物质生产力等同与生产力。马克思在这里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过程, 人的关系在人的历史中的生成过程,以及人生存的现实空间——社会的生成过程, 人类在历史中前进的物质动因等等。更有甚者,长期以来, 我们竟然敢把人看成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把人本身与人的本质力量混为一谈。历史上,真实的人类的生产力不是人单向作用的结果,它是由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共同决定的双向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迸发。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他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参考文献:
[1]俞吾金. 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陈兰(1987.1-),女,在读研究生,山西吉县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部,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大学生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