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高校自身学科实力过硬,但是因为校名比较另类,困扰了不少考生,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吐槽”。河海大学就是其中一所因校名而“躺枪”的高校,曾被网友戏称为“民办211”。事实上,河海大学在水利行业中算是屈指一数的大腕高校,近期,它的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是双双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头 衔: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原“211”
所属地区:南京
“双一流”建设学科: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河润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而不语。在南京,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缘水而生、因水而为、顺水而长,自成立以来,迭经变更,发展至今,秉上善若水之意,引华夏水利之先,御洪流浩劫之害,为中国水利的发展和世界水利科技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就是河海大学。
水之源:责任,使命,百年不变
100年前,中国水患肆虐,民生凋敝,社会各界治水救民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水利技术的落后和人才的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治水需求,建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人才迫在眉睫。1915年,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在南京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开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积极适应治水需求中培育出汪胡桢、须恺、许心武等水利专家和教育家。学校师生以“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责任与担当,在1917年海河流域大水,1928—1930年陕西连年大旱,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等特大灾害中,主持建设了一批水利工程,治理水旱灾害。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沈百先曾回忆:“水利之有正式专门学校教育,始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欧美教育及工程专家来校参观,惊为世界仅有之水工大学,以水国著名之荷兰,且派员观摩,计划仿办……”
新中国成立之初,清凉山麓聚土成山,水利教育八纮同轨,百川汇海九校归一,“老河海”新生在新中国。钱正英、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黄文熙等名师荟萃。在这里,走出了中国水利界璀璨的群星:汪闻韶院士、钱宁院士、文伏波院士、陆佑楣院士、吴中如院士等;亦走出了戎马将军:朱熹能少将、李京武少将、梅锦煜少将、张世英少将、张春发少将等;更是走出了张基尧等无数奋战在中国水利水电水运事业一线的设计施工管理英才。
水之韵:柔软,灵动,无限生机
水是刚强的,亦是柔软的,更是变通的、灵动的。坐落在清凉山麓的河海大学,不只有悠久的历史,严谨的学风,百年的水利坚守,深沉的梧桐大道,百家争鸣的百团大战,还有《致青春》中唯美的旋转楼梯。河海大学的校园充满了朝气,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正能量。水利馆前,东湖边上,师泽亭里,学子们共晚霞,同朝阳,琅琅书声,翩翩丽影,全面发展,青春绽放。
河海大学拥有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拥有机器人足球队的世界冠军,还拥有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红点设计概念奖获得者宋迪颖以及专利发明“狂人”朱元涛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水之魂:自由,发展,卓尔不群
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的河海大学,肩负着治水救国的使命担当,开启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顺应国家治水的新要求,踏上了兴水强国的新征程。河海大学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治水患、兴水利,造福国家和民族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培养了20万名校友,产出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100年来,河海大学始终以治水报国为己任,走出一条独具水利特色的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内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水利高等学府。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水利工程学科蝉聯全国第一,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在一个世纪的历史洪流中,河海大学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好地融入“上善若水,笃学敦行”这8个字中。当前,水利行业正在加速改革进程,河海大学正抓住机会,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除继续做强水利学科,在传统的水利学科方向上保持和巩固已有的优势,努力创造形成新的优势外,更积极探索由水利向水的拓展,尽快在水管理、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方向。
头 衔: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原“211”
所属地区:南京
“双一流”建设学科: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河润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而不语。在南京,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缘水而生、因水而为、顺水而长,自成立以来,迭经变更,发展至今,秉上善若水之意,引华夏水利之先,御洪流浩劫之害,为中国水利的发展和世界水利科技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就是河海大学。
水之源:责任,使命,百年不变
100年前,中国水患肆虐,民生凋敝,社会各界治水救民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水利技术的落后和人才的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治水需求,建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人才迫在眉睫。1915年,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在南京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开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积极适应治水需求中培育出汪胡桢、须恺、许心武等水利专家和教育家。学校师生以“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责任与担当,在1917年海河流域大水,1928—1930年陕西连年大旱,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等特大灾害中,主持建设了一批水利工程,治理水旱灾害。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沈百先曾回忆:“水利之有正式专门学校教育,始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欧美教育及工程专家来校参观,惊为世界仅有之水工大学,以水国著名之荷兰,且派员观摩,计划仿办……”
新中国成立之初,清凉山麓聚土成山,水利教育八纮同轨,百川汇海九校归一,“老河海”新生在新中国。钱正英、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黄文熙等名师荟萃。在这里,走出了中国水利界璀璨的群星:汪闻韶院士、钱宁院士、文伏波院士、陆佑楣院士、吴中如院士等;亦走出了戎马将军:朱熹能少将、李京武少将、梅锦煜少将、张世英少将、张春发少将等;更是走出了张基尧等无数奋战在中国水利水电水运事业一线的设计施工管理英才。
水之韵:柔软,灵动,无限生机
水是刚强的,亦是柔软的,更是变通的、灵动的。坐落在清凉山麓的河海大学,不只有悠久的历史,严谨的学风,百年的水利坚守,深沉的梧桐大道,百家争鸣的百团大战,还有《致青春》中唯美的旋转楼梯。河海大学的校园充满了朝气,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正能量。水利馆前,东湖边上,师泽亭里,学子们共晚霞,同朝阳,琅琅书声,翩翩丽影,全面发展,青春绽放。
河海大学拥有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拥有机器人足球队的世界冠军,还拥有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红点设计概念奖获得者宋迪颖以及专利发明“狂人”朱元涛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水之魂:自由,发展,卓尔不群
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的河海大学,肩负着治水救国的使命担当,开启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顺应国家治水的新要求,踏上了兴水强国的新征程。河海大学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治水患、兴水利,造福国家和民族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培养了20万名校友,产出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100年来,河海大学始终以治水报国为己任,走出一条独具水利特色的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内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水利高等学府。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水利工程学科蝉聯全国第一,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在一个世纪的历史洪流中,河海大学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好地融入“上善若水,笃学敦行”这8个字中。当前,水利行业正在加速改革进程,河海大学正抓住机会,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除继续做强水利学科,在传统的水利学科方向上保持和巩固已有的优势,努力创造形成新的优势外,更积极探索由水利向水的拓展,尽快在水管理、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