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学生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际上是谈积累与作文的关系。《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字组织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强化了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积累。
1.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所以,笔者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同时筛选文中的精美词语、成语、熟语等进行串词成段写作,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
3.剪报
剪报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素材的方式,它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又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同时还能丰富课余生活。在剪报时,每个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剪报本,收集剪下的内容,并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句子,或者在疑难处、精妙处做上批注。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达到“薄发”的程度。
二、加强仿写训练
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虽然淡化了文体和写作方法的系统教学,然而教科书所选编的课文大致上还是以叙事性记叙文、写景记叙文、写人记叙文或者叙事性散文、写景散文和写人散文为主。部分经典课文蕴含着许多写作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进行,教完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仿写作文训练。
例如,《春》这篇课文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精妙绝伦的。教完这篇课文之后,笔者先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然后要求学生仿照其写法写一篇题为《秋》的文章。很多同学轻而易舉地仿照《春》的写作方法,按盼秋图、绘秋图包括秋草图、秋果图、秋风图、秋雨图、迎秋图的写作思路写作,而且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习作。
三、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激发写作热情
读一篇美文,欣赏一首诗歌,文中那感人的细节,诗中那拨动心灵的意韵,都会引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和幻想,进而想用笔去提炼自己的生活,去抒写心中的感受。初中语文课文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真性情的文章。如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自己童年生活两段经历——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作对比;而《社戏》更是直逼学生的生活现实,那些钓虾、放牛、偷豆等生活细节,简直就是农村学生自己生活的翻版。分析到这里,学生的创作冲动便油然而生。
五、培养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习惯,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和联想力
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使人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由街灯联想到明星,进而想到天上的街市。正是由于诗人有丰富的想像力,才能写出构思巧妙的文章来。学了这篇课文后,笔者针对学生的想像力和联想力进行训练。例如,让学生由“儿童、天空、风筝”这三个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并写一段话。有的学生写到儿童时代就像美丽的风筝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样充满想像力的文章就产生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名人的文章,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借鉴文章中的各种表达形式,学会多角度构思,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际上是谈积累与作文的关系。《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字组织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强化了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积累。
1.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所以,笔者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同时筛选文中的精美词语、成语、熟语等进行串词成段写作,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
3.剪报
剪报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素材的方式,它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又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同时还能丰富课余生活。在剪报时,每个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剪报本,收集剪下的内容,并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句子,或者在疑难处、精妙处做上批注。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达到“薄发”的程度。
二、加强仿写训练
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虽然淡化了文体和写作方法的系统教学,然而教科书所选编的课文大致上还是以叙事性记叙文、写景记叙文、写人记叙文或者叙事性散文、写景散文和写人散文为主。部分经典课文蕴含着许多写作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进行,教完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仿写作文训练。
例如,《春》这篇课文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精妙绝伦的。教完这篇课文之后,笔者先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然后要求学生仿照其写法写一篇题为《秋》的文章。很多同学轻而易舉地仿照《春》的写作方法,按盼秋图、绘秋图包括秋草图、秋果图、秋风图、秋雨图、迎秋图的写作思路写作,而且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习作。
三、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激发写作热情
读一篇美文,欣赏一首诗歌,文中那感人的细节,诗中那拨动心灵的意韵,都会引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和幻想,进而想用笔去提炼自己的生活,去抒写心中的感受。初中语文课文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真性情的文章。如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自己童年生活两段经历——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作对比;而《社戏》更是直逼学生的生活现实,那些钓虾、放牛、偷豆等生活细节,简直就是农村学生自己生活的翻版。分析到这里,学生的创作冲动便油然而生。
五、培养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习惯,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和联想力
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使人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由街灯联想到明星,进而想到天上的街市。正是由于诗人有丰富的想像力,才能写出构思巧妙的文章来。学了这篇课文后,笔者针对学生的想像力和联想力进行训练。例如,让学生由“儿童、天空、风筝”这三个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并写一段话。有的学生写到儿童时代就像美丽的风筝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样充满想像力的文章就产生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名人的文章,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借鉴文章中的各种表达形式,学会多角度构思,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