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食堂:怀念的自始至终都不是饭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资二楼的咖啡简餐——非饭点大学”的伟大旗帜,是个典型男女N发现‘咦,忘了放妹子了’”时代的
  儿收留我的“小灶”比1的理工怪蜀黍口味院校,遇到文尾巴,从大一入学体检时就不断遭 艺妹子的概率比“同学,这块砖头遇:“同学,你们班怎么那么多妹我对大学食堂的记忆,一开始是你掉的么”的搭讪成功率还低。子?哦哦是英文系的啊,那留个
  就不是“ 5角钱鸡蛋泪流满面”的革所以有段时间,物资二层的咖联系方式?咱能联谊么?”于是,本
  一食(第一食堂的简称)、二食、三食、四食、五食、六食、七食、奥运餐厅、清真餐厅、中蓝公寓食堂,毕业四年,我借这篇稿子数着记忆中的大学食堂。那个跟你喝壹元五角一杯食堂咖啡的小伙儿,那个跟你分二角五分一两米饭的姑娘,还好么?笑着想着,深夜满眼泪花。原来,我怀念的,自始至终,都不是饭。
  命群众路线,而是非常气人的——私厨小灶。
  对私厨小灶有感情,大概因为在男生多的理工类院校,英文系姑娘普遍不差钱。别想歪了,不差钱是因为本宫学习好(哈哈,自黑脸)。七八年前的北京,一个普通学生每个月家里给的生活费也就 500元左右,而我从大二起,每月周末做几天兼职翻译就能有 2000多元(这还是被翻译公司压榨之后),另外每月给杂志写稿还有几百元稿费,还经常得奖学金,加上我没有“月度性换包、季度性换手机、年度性换男友”的不良嗜好,生活水平绝对是穷学生里的小资。
  但我绝不是什么攒钱的料,经常等我屁颠儿屁颠儿一个中午开完四个社团例会(现在想起来巨幼稚无比,捂脸)想起来要吃饭时,才发现食堂大众伙食的饭点儿早过了,唯一能收留我的就是“小灶”,物资大厅二层的咖啡简餐,就是一个。
  这里是怪蜀黍口味理工学校的一个例外,装修风格很像现在的漫咖啡——足够把人陷进去的柔软沙发、昏黄的台灯、木桌子、轻音乐、书架、 WiFi信号满格,基本上愿意在这里花30元钱要个咖啡简餐,发发呆思考一下人生的人,不是文艺妹子就是文艺男青。而当年的北工大还没高举起“建设综合性啡简餐,基本成了我孤独的小灶 自习室。如果下午或晚上没课,就顺手抱着笔记本借着 Wi-Fi,把英文作业、采访稿、社团策划案都写完了才回寝室。
  现在想起来,其实那儿的美式咖啡挺难喝的。我怀念的,自始至终,可能是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校园,有过一个人的刻苦、孤独和安静。
  天天咖啡屋——咖啡配辣条,谁没当过心机小师妹
  在第三食堂和第四食堂之间,有个红牌子的“天天咖啡屋”。咖啡1元5角一杯,零食种类不多(不排除有辣条)。环境永远闹哄哄的,高峰期间永远没座儿,暖黄的灯光,红色的金属小圆凳,白色小圆桌,不隔音,不隔风,冬天屋里绝对脱不下羽绒服。
  就这么一个又难吃又难喝的破地儿,却是当年北工大各类社团碰头会的聚点。一是地段儿好,中轴路旁边,无论从学校东南西北门过来都差不多距离;二是咖啡便宜,社长们每周例会请十来杯咖啡也不至于破产。
  最早去天天咖啡屋,是因为我在院学生会的文艺部混过一段日子。我赶上了“上帝创造北工大时,院学生会文艺部,应该是当时北工大最忙又最闲的一个文艺部。说忙,因为光是理工学院们轮番合( lian)作(yi)就足够期末交厚厚一沓“成功举办的活动”列表;说闲,是因为我就没看见过本院文艺部干啥事儿(自黑脸),至少是我当部长的那段日子。
  天天咖啡屋是我社团生涯的起点。第一次在天天咖啡屋开会好像是和电控学院合作的一次活动。电控学院的文艺部长(男生)带着几个大一的部员(都是男生),大家圆桌围坐,学姐负责跟他们交流,我负责记录。最后我的会议记录是这样的:策划案,不用管;场地,不用管;经费预算,不用管;设计海报,不用管我悄悄问学姐:“姐,那咱管什么呀?”
  学姐呷了一口1元5角一杯的咖啡,紧了一下她的毛呢外套,瞪着她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咱们管把妹子带过去啊。”
  以上是故作轻松的调侃,但对于我,天天咖啡屋承载的更多是翻过江、倒过海的青涩记忆。那时候我做过一份叫《就业资讯》的校园杂志,其中半本杂志的记忆都在天天咖啡屋。
  大一不想写稿子,大冬天的夜里,我短信当时的执行主编S(一位学土木工程的大三学长)说有心事。学长回:“天天咖啡屋等我吧!”聊什么我都忘了,基本上就是一个心机小学妹约学长聊聊天。只记得当时他讲的一个并不好笑的段子,说问老外:“Do you have a MP3?(3的读音:三)”
  我忘了还有没有 S学长的联系方式。写这篇文章时,还特意查了一下微信一千多个的好友,居然没有一个叫S的学长。一直很想跟那个大冬天的夜里陪小师妹在天天咖啡屋喝着1元5角速溶咖啡的S学长说声:“谢谢你!”
  同样是这个天天咖啡屋,在 1元 5角一杯的速溶咖啡里,再一任执行主编浩浩学长曾经感慨地跟我说,“小茶啊,朕年纪大了要退了,你们得把《就业资讯》办下去啊。 ”——那是我喝过的最贵最咸的咖啡。
  后来,我也成了别人的学姐。依然是在天天咖啡屋对学妹说:“姑娘,本宫年纪大了要退了,你得把《就业资讯》办下去啊。”
  再然后,我回过一次学校,整个中轴路像个大工地一样都在翻修。天天咖啡屋好像被拆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怀念的,自始至终,不是1元5角的速溶咖啡,而是当时和我喝咖啡的人。
  第一食堂——散伙饭,总是特别咸
  基本上工大毕业的孩子,一定得在第一食堂吃一顿散伙饭,同学们喝醉了抱头哭一次,才算是毕业了。在六七月份毕业的日子,一食的包间里经常传出一群平日里“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大男生们,借毕业酒哭得嗷嗷叫的声音。
  一食的散伙饭,印象中总是特别咸——大概是眼泪的味道。水煮鱼是眼泪的咸,宫保鸡丁是眼泪的咸,连一个甜品的粤式茄盒都是眼泪的咸。等到我也从看别人毕业,到自己毕业,那天的一食包间,整个班的妹子都是异常“开心”的表情。大家都在拼命用“开心”来掩饰伤感——来,吃了这顿饭,咱们就得各奔东西了:出国的,回老家的,去外省的,窝北京的,大家各有地方;国内外接着读研的、工作的、间隔年的,大家各有出路。
  那么拼命地“开心”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大概是我们班最后一次聚齐了。
  毕业后,我只再去过一次一食,和还没毕业的学弟吃了个便饭。学弟抢着买了单,我这个当学姐的还挺不好意思。结果学弟第一次没喊我学姐,而是认真喊了我的名字。跟我说:“你是女生嘛。我是男人。”
  我一愣,竟然红了脸。这才发现,对面这个大男孩已经悄悄长大了。
  喂,本宫虽然毕业了,你也要尊老爱幼一下好不好?叫姐!不许喊我名字!
  第四食堂——我讲个段子,你可别哭啊
  四食是大众伙食,挺难吃的 (至少七八年前是这样 )。老楼,一切旧旧的,灯泡永远不太亮,桌子椅子像是永远擦不干净,色系非常符合理工怪蜀黍院校审美——大红大绿。
  我在四食吃的第一顿饭,就接到了那个重要电话:“同学,我是校报的H,过来面试吗?”以至于四食那顿饭的味道我完全忘了——菜是学长声音的味道,饭是学长声音的味道,汤是学长声音的味道。 我就从四食屁颠儿屁颠儿去面试,H学长一开始就对我用“您”,叫得我如坐针毡。后来他说,他看简历照片误以为我是研一(本宫有那么显老吗?) 然后我就被“收买”了四年。
  我依然是脸盲症。很长一段日子,我记住了 H学长的名字和声音,但记不住他的脸。有一次,我叮当佩响地穿过四食(绕不过去的四食)去旧图书馆中间的路上,一个穿着红外套,笑得很好看的人挡在路中间。
  “小茶。”
  “哎(我脑子里顿了一下,终于记起了他脸的模样)
  这张脸不好记,于是也不好忘。你看我距离大一那个18岁走路叮当佩响如音乐般的小姑娘已经八年了,还没忘四食路口遇到H学长的那个画面。
  再后来,各自毕业,各走天涯。微信依然在,可再没怎么说过话。似乎生活已经离得太远又变得太快,再找不到太多共同交集。(微信里有多少人都变成了这样?)
  责任编辑:朴添勤
  毕业后的四年里,走过大半个中国,到一个地方吃一个地方的特色菜,习惯的,不习惯的;喜欢的,不喜欢的。可再也不是那十个食堂的味道。而我也不过是借一篇回忆大学食堂的稿子,
  数着那十个食堂的名字,数着自己在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青春里一起吃饭的人。原来我怀念的,自始至终,都不是饭。
其他文献
青年时代,穿着军装雄姿英发的姥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外包装盒  今年姥爷生日,我们回去看望他。饭后,姥爷从内屋拿出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子,赫然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无比珍惜地把盒子递到我们手上。  姥爷曾是参加过辽沈、平津、渡江、衡宝和海南岛等战役的老战士呀!  听姥爷讲,姥爷的父亲是一名抗日英雄。1941年隆冬,日军企图消灭
社会心理学中,我最关注的是去个体化,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对于去个体化扩展解释为“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并写道:高水平的社会唤醒与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使人们放弃自己的道德约束或者丧失自己的个体感。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都不难找到这样的事例。  所谓“人设”即明星在营销自己的时候所展现的形象设定,在“黑粉”的眼中,张艺兴的人设即努力谦虚和爱国(“黑粉”即不喜欢甚至讨厌某明星,并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没啥文化,却特别能教育人,给我讲道理,我内心很感激她。但好像在中国式的家庭里,似乎很少和父母道谢,我在这里谢谢我的母亲,谢谢。  母亲从小受了很多苦,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环境里长大,但是她选择了原谅。外婆去世,母亲没有哭,没有表现得特别难受和沮丧。也可能我在外地读书,实际情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平静。我寒假回家,吃完晚饭间我不经意的问了一下我妈,外婆去世你难受吗?母亲轻描淡写
只为那  走过去前面一片  三月的阳光  灿烂起村庄的色彩  敞开怀抱只把  心中的压抑  化作一缕风轻  穿梭在花草叢中  竖起耳朵倾听  麦苗的呼吸  绿油油的  如此壮观  成就了  春天最殷实的祝福  一阵惊叹  村里村外  我开始收集鸟语  并一再掂量  掂量出那么多  贵如油的雨水  铺一路花香  渴望破茧而出  只为那  信于拈来的精彩篇章
若说烟火气最重的地方,莫过于大城小镇里周末的“早市”了。  清早出门,看着街边一溜摊子摆着的瓜果蔬菜、鸡鱼肉蛋、布匹衣物、家居小件,跟熟悉的摊主聊聊家长里短,  似乎整个星期的压力与繁忙都在这一个早上消散了。  来到荷兰生活以后,第一次偶遇“早市”是在一个普通的周三早上,  那时我刚到不久,去市政厅办户口登记手续,以为当日是某类农作物展销的节庆。  后来在留学生微信群里得知,原来欧洲每周两天有“早
像绝大多数男生一样,我从小就对汽车充满好奇和热爱,上大学报志愿时车辆工程专业自然成了首选。一入校,我就加入了北林汉宇车队的后备组织——北林车协,当时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离动手造一辆汽车的梦想更近了一步。穿越时空设计彩钢棚里施工  一天,参加过两届巴哈比赛(一项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汽车及相关专业在校生组队参加的越野汽车设计、制造和检测的比赛)的张鹏学长向大家介绍了车队新赛季的情况。这次赛事仍由他担任队
一笑  一笑,本名刘徐芬,女,1985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有少量作品见于报刊。  诗人诗观  诗,是长有翅膀的语言,是通向灵魂的血液,也是灵魂独自的低语;是欲望,是厚待,是礼遇,是快乐,是希望,是心疼,是依偎,更是不曾说出的活着。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在生活的某一个时段不断地捕捉这些灵魂的“药引”,以抵达治愈的目的。  很自然的……  一根根巨大的草都矮下去  一棵棵卑微的树都高耸起来  我没有任何
在高校云集的学院路生活,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顺口溜:“北大的风景,清华的汉,北外的姑娘,北林的饭!”如果你想去北林蹭吃蹭喝,我是最不需要赘言的,因为百度一下,各种经验帖、攻略、美食宝典应有尽有,绝大多数林大学生的手机里都存着很多美食图片,用软件精心处  理一下,就能现出令人窒息的美貌。  在这里与食物约会  北林(北京林业大学)被称为“绿色学府”,校园面积虽小,但每一寸土地都合理绿化,植被遍布。北林
月球上长出了第一片绿叶!  2019年1月7日上午10点左右,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传回试验照片。  画面中,一株绿色的植物嫩芽从土里冒出了头。  这是人类在月球上种出的第一株绿叶植物,  也宣示了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获得成功。  重庆大学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是在嫦娥四号面向全国征集“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的近300份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并于2
基因片段  病毒与我们生命的生命活动、生物进化都紧密相关。科学家发现,由于复制转录过程中的偏差,病毒在感染不同生物的同时,也为它们留下了一些小礼物——基因片段。这些基因片段将会随着宿主的繁衍生息被继承下去,有时一直寂寂无名,也有的时候会让宿主更强大。全球1/4的光合作用是海洋聚球藻完成的,其捕捉光子的蛋白编码基因正是来自病毒,也就是说正是病毒赋予了海洋聚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  而談及人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