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落实“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分析和研究大湾区地方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地方红色文化等资源,及其文化创意现状、及在文化产业发展表现,从文化创意传播途径、文创范式推广、文创产业优化、文创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实践模式。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述
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地理、文化渊源、人文精神、风俗习惯上同气连枝,有着深刻的人文价值链,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大湾区有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多元并包客家文化和巧工多彩的潮汕文化,还有在中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舶来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但其内里的岭南文化却是同根同源,红色革命文化也是大湾区文化中的浓重一笔,这些构建了“人文湾区”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文化根源血脉。
1.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体现为地方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文学艺术、节日庆典、宗教信仰、民俗风俗、民间工艺等,以广府文化为主的大湾区文化在珠三角各地市广州、佛山、中山、东莞、江门,包括港澳在内都体现为粤语体系、广府菜系、粤剧粤曲、醒狮武术、蚝壳墙、镬耳屋、广绣、广彩、广雕、凉茶、迎春花市等。但因早期城市的人口流动与大迁徙,位于粤北、粤东北的客家文化与粤东的潮汕文化也在诸多城市中有所体现,如广州从化三村,东莞樟木头观仓古村、塘厦龙背岭围、凤岗黄洞洪屋围,深圳的茂盛世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等保持客家典型文化风格,围龙建筑、客家话、蓝衫凉帽、山歌、麒麟舞、客家手扎、客家菜系等;潮汕文化跟随潮人渗透在大湾区的各大城市,潮汕话是最熟悉的乡音,潮汕功夫茶走入千家万户、潮州菜馆林立街头,一些潮汕民俗也在潮人聚居地体现,如深圳福田新村、香港的潮人盂兰胜会。此外,港澳地区的妈祖信俗、哪吒信俗、神像雕刻、凉茶、南音说唱、道教科音乐、鱼行醉龙等。
2.舶来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祖国的南大门,是舶来文化的重要体现地。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教会教堂、好莱坞影视、流行音乐、迪士尼动漫、红酒洋酒、西餐等广被接受;高尔夫、网球、马球、足球、赛马、赛车等体育文化也走进人们的城市生活,还有港澳地区的圣母巡游、拉丁大巡游、港式茶餐厅、奶茶、葡挞、武侠小说、叮当车、酒吧等中西融合文化。
3.红色革命文化
大湾区十一个地市,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遗产。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三大会址、毛泽东广州农讲所旧址,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等见证了新中国改革发展。此外,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虎门炮台、万山海战遗址、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成为大湾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多元一体化的存在深刻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兼收并蓄的体系特征。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发展的现状
1.本土文化创意趋同
粤港澳大湾区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岭南文化为主,并与舶来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兼收并蓄,各地文化特色较为鲜明,但各地的创意文化输出却趋同,尤其是许多文化遗址景点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缺乏新意。如广州的番禺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佛山杏坛的冯简水乡、顺德清晖园,都是以岭南文化、传统建筑、傍水村落为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品牌,但文创产品如旅游纪念品及手信却是大同小异,甚至出自同一家,未能深挖文化特色与文化符号,在表现形式上以传统样式为主,相对单调,缺乏设计创意,且未有品牌文化“再设计”的赋能。
2. 文化创新驱动乏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诸多非遗文化和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中,创新内生动力不够,集群效应不足,产业联动相对滞后。如佛山从2000年起开发石湾陶瓷文化与南风古灶文化旅游,向市民游客全面展示石湾陶艺产品及生产过程。受传统技艺、产业定位、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品的绝大部分的陶瓷产品仍处于中低端,文化产品仍处于传统产品形式,缺乏创意设计驱动,未能迎合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创新性意识,鲜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未能发挥品牌效应吸引市场消费,最终导致非遗文化传承陷入经济窘境。
三、大湾区文化创意发展的创新方法
1.完善文化创意机制
通过制度创新,破除粤港澳三地文化整合障碍,倡议政府和发展改革部门搭建大湾区文化创意合作平台与创新机制。一是在文化交流和学术科研等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上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来推进粤港澳三地的“共同价值”建设,推进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合作交流的和频率,最终实现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的共享。二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文化创意服务和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意产业的长效稳定发展。
2.提升文化创意技术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信息科技港口的优势,利用信息科技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文化创意的品质,创新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共情功能,优化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制作、销售流程,调整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一是通过创新技术完善产品的功能与质量,如运用人工智能、IOT(物联网)芯片置入文化創意产品,让文化创意产品功能更贴近生活需求;二是通过新技术助力生产和物流,智慧社区、5G技术等融入生产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高质、更高效地生产,更好地为文化传承服务;三是创新技术赋能营销,依托“互联网+”、新营销、电商VR虚拟体验等全新的技术手段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四是通过新技术提升文化创意的服务,如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服务大湾区文化体验经济。
3.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粤港澳三地联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机制,吸引、集聚文化高端人才。一是深化校企在文旅人才培养的协同共建。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合作成立实践基地。二是做好文化创意从业人员的能力培养,加强岗位技术培训,能灵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三是构建设文化创意智库,组建高端智囊队伍,带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同时,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化人才的合作沟通,为高端文化人才提供更多的交流与进修机会,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N] 人民日报 2020-10-14(1)
[2]张硕辅 广州: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担当发挥核心引擎作用[N] 新华社2019-04-14(1)
[3]陈珏思 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42(24):7-8
[4]何鸣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价值研究[J] 客家文博 2021,{4}(02):37-41
[5]车孟杰、何丽明 共建人文湾区视角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实践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佛山为例[J] 文化学刊 2021,{4}(03):10-13
[6]郭竞之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创产品创新方法探索——以江永女书为例[J] 湖南包装 2020,35(05):50-53
[7] 方海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城市观察》 2019年第2期
[8] 张涨 《以岭南文化构建人文湾区》 广州日报 2018-09-04
[9]司雨、王娟 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以石湾陶瓷产业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0):1.
[10]车孟杰.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区域文化融合发展探究——以佛山市为例[J] 大众文艺 2020,{4}(09):272
作者简介:余江希(1982.0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任科员,研究方向:教育学、国际关系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科技厅计划项目“海外名师”项目(编号:2020A1414010303)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述
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地理、文化渊源、人文精神、风俗习惯上同气连枝,有着深刻的人文价值链,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大湾区有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多元并包客家文化和巧工多彩的潮汕文化,还有在中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舶来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但其内里的岭南文化却是同根同源,红色革命文化也是大湾区文化中的浓重一笔,这些构建了“人文湾区”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文化根源血脉。
1.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体现为地方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文学艺术、节日庆典、宗教信仰、民俗风俗、民间工艺等,以广府文化为主的大湾区文化在珠三角各地市广州、佛山、中山、东莞、江门,包括港澳在内都体现为粤语体系、广府菜系、粤剧粤曲、醒狮武术、蚝壳墙、镬耳屋、广绣、广彩、广雕、凉茶、迎春花市等。但因早期城市的人口流动与大迁徙,位于粤北、粤东北的客家文化与粤东的潮汕文化也在诸多城市中有所体现,如广州从化三村,东莞樟木头观仓古村、塘厦龙背岭围、凤岗黄洞洪屋围,深圳的茂盛世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等保持客家典型文化风格,围龙建筑、客家话、蓝衫凉帽、山歌、麒麟舞、客家手扎、客家菜系等;潮汕文化跟随潮人渗透在大湾区的各大城市,潮汕话是最熟悉的乡音,潮汕功夫茶走入千家万户、潮州菜馆林立街头,一些潮汕民俗也在潮人聚居地体现,如深圳福田新村、香港的潮人盂兰胜会。此外,港澳地区的妈祖信俗、哪吒信俗、神像雕刻、凉茶、南音说唱、道教科音乐、鱼行醉龙等。
2.舶来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祖国的南大门,是舶来文化的重要体现地。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教会教堂、好莱坞影视、流行音乐、迪士尼动漫、红酒洋酒、西餐等广被接受;高尔夫、网球、马球、足球、赛马、赛车等体育文化也走进人们的城市生活,还有港澳地区的圣母巡游、拉丁大巡游、港式茶餐厅、奶茶、葡挞、武侠小说、叮当车、酒吧等中西融合文化。
3.红色革命文化
大湾区十一个地市,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遗产。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三大会址、毛泽东广州农讲所旧址,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等见证了新中国改革发展。此外,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虎门炮台、万山海战遗址、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成为大湾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多元一体化的存在深刻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兼收并蓄的体系特征。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发展的现状
1.本土文化创意趋同
粤港澳大湾区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岭南文化为主,并与舶来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兼收并蓄,各地文化特色较为鲜明,但各地的创意文化输出却趋同,尤其是许多文化遗址景点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缺乏新意。如广州的番禺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佛山杏坛的冯简水乡、顺德清晖园,都是以岭南文化、传统建筑、傍水村落为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品牌,但文创产品如旅游纪念品及手信却是大同小异,甚至出自同一家,未能深挖文化特色与文化符号,在表现形式上以传统样式为主,相对单调,缺乏设计创意,且未有品牌文化“再设计”的赋能。
2. 文化创新驱动乏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诸多非遗文化和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中,创新内生动力不够,集群效应不足,产业联动相对滞后。如佛山从2000年起开发石湾陶瓷文化与南风古灶文化旅游,向市民游客全面展示石湾陶艺产品及生产过程。受传统技艺、产业定位、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品的绝大部分的陶瓷产品仍处于中低端,文化产品仍处于传统产品形式,缺乏创意设计驱动,未能迎合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创新性意识,鲜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未能发挥品牌效应吸引市场消费,最终导致非遗文化传承陷入经济窘境。
三、大湾区文化创意发展的创新方法
1.完善文化创意机制
通过制度创新,破除粤港澳三地文化整合障碍,倡议政府和发展改革部门搭建大湾区文化创意合作平台与创新机制。一是在文化交流和学术科研等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上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来推进粤港澳三地的“共同价值”建设,推进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合作交流的和频率,最终实现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的共享。二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文化创意服务和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意产业的长效稳定发展。
2.提升文化创意技术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信息科技港口的优势,利用信息科技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文化创意的品质,创新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共情功能,优化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制作、销售流程,调整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一是通过创新技术完善产品的功能与质量,如运用人工智能、IOT(物联网)芯片置入文化創意产品,让文化创意产品功能更贴近生活需求;二是通过新技术助力生产和物流,智慧社区、5G技术等融入生产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高质、更高效地生产,更好地为文化传承服务;三是创新技术赋能营销,依托“互联网+”、新营销、电商VR虚拟体验等全新的技术手段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四是通过新技术提升文化创意的服务,如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服务大湾区文化体验经济。
3.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粤港澳三地联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机制,吸引、集聚文化高端人才。一是深化校企在文旅人才培养的协同共建。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合作成立实践基地。二是做好文化创意从业人员的能力培养,加强岗位技术培训,能灵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三是构建设文化创意智库,组建高端智囊队伍,带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同时,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化人才的合作沟通,为高端文化人才提供更多的交流与进修机会,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N] 人民日报 2020-10-14(1)
[2]张硕辅 广州: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担当发挥核心引擎作用[N] 新华社2019-04-14(1)
[3]陈珏思 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42(24):7-8
[4]何鸣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价值研究[J] 客家文博 2021,{4}(02):37-41
[5]车孟杰、何丽明 共建人文湾区视角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实践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佛山为例[J] 文化学刊 2021,{4}(03):10-13
[6]郭竞之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创产品创新方法探索——以江永女书为例[J] 湖南包装 2020,35(05):50-53
[7] 方海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城市观察》 2019年第2期
[8] 张涨 《以岭南文化构建人文湾区》 广州日报 2018-09-04
[9]司雨、王娟 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以石湾陶瓷产业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0):1.
[10]车孟杰.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区域文化融合发展探究——以佛山市为例[J] 大众文艺 2020,{4}(09):272
作者简介:余江希(1982.0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任科员,研究方向:教育学、国际关系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科技厅计划项目“海外名师”项目(编号:2020A1414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