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理解政治、理解生活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选择知识、探索的能力。笔者就自身的实践做了一点反思,偶得一些体会。
一、讨论内容的确立
(一)原则要求
1.体现新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所谓“实践性”,即是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的强的实践活动,通过“用”促学,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在讨论中熏陶思想情感、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提高政治觉悟;所谓“开放性”,就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2.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讨论内容的确立必须充分而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心理等各种状况,教师需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考虑学生对讨论内容的接受程度。
3.符合实用性原则。这是新课程要求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要设计出符合学生不同要求的、符合不同学生层次的、丰富多样的内容,能够引导其积极参与,共同探究,既实现知识的掌握,有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内容组织
1.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的越需要学生去理解,会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如:教学《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我设计了以下的自学讨论提纲:(1)如今我市哪些商品价格在不断变化?(2)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3)这些变化有哪些?然后学生开始活动,结果学生对住房价格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展开的讨论最为激烈。我在巡回时加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也从中理会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并有效结合了书本知识点。这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只有充裕的时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抓住要领,才能从容去组织语言,去选择表达方式。因此,即使是讨论也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时空,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才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真正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课堂讨论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2.精心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
讨论题的设计从以下各方面去展开:(1)从学生认知情感方面展开。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然而学生的认知过程还伴有情感因素,只有以情感为动力,以认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才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巧设的问题也能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课堂讨论能在充满情趣而且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如:学习《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时,我适时抛出论题:美国政府是否也具备我国政府一样的职能?大家展开辩论,同学们兴趣高涨、各抒几见。有的脱口说:“美国经济高度发达,没有一个高度高效的政府是办不到的。”有的争辩说:“美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问题上采取为民举措远不如我们中国政府。”也有的抢着说:“这跟政府的性质有关。”课堂气氛趋向高潮,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辩论,大家对结论更加清晰了,我适时提醒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政府)职能,但是同时任何政府都有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而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讨论中。(2)从议题的难易度方面展开。把握好议题的难易度应从学生知识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因为太高和太低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兴味索然或对答如流,无法做深层次的展开而进行讨论,就不能达到教师的与定目标,不同的难易度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二、几个讨论教学的注意点
1.恰当的把握时间。一般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去占用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同时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3.课前准备要充分。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思想上、资料上、知识上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讨论的话题要科学、合理、贴近生活,充分考虑班级所有学生。
5.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要积极贯彻“激励、点拨、引导”的六字方针,使讨论能围绕主题达到预期目的。
有效的课堂讨论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不仅仅适应新课改要求,还符合小组合作探究精髓,充分展示学生主体地位。
一、讨论内容的确立
(一)原则要求
1.体现新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所谓“实践性”,即是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的强的实践活动,通过“用”促学,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在讨论中熏陶思想情感、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提高政治觉悟;所谓“开放性”,就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2.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讨论内容的确立必须充分而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心理等各种状况,教师需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考虑学生对讨论内容的接受程度。
3.符合实用性原则。这是新课程要求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要设计出符合学生不同要求的、符合不同学生层次的、丰富多样的内容,能够引导其积极参与,共同探究,既实现知识的掌握,有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内容组织
1.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的越需要学生去理解,会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如:教学《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我设计了以下的自学讨论提纲:(1)如今我市哪些商品价格在不断变化?(2)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3)这些变化有哪些?然后学生开始活动,结果学生对住房价格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展开的讨论最为激烈。我在巡回时加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也从中理会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并有效结合了书本知识点。这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只有充裕的时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抓住要领,才能从容去组织语言,去选择表达方式。因此,即使是讨论也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时空,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才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真正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课堂讨论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2.精心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
讨论题的设计从以下各方面去展开:(1)从学生认知情感方面展开。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然而学生的认知过程还伴有情感因素,只有以情感为动力,以认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才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巧设的问题也能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课堂讨论能在充满情趣而且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如:学习《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时,我适时抛出论题:美国政府是否也具备我国政府一样的职能?大家展开辩论,同学们兴趣高涨、各抒几见。有的脱口说:“美国经济高度发达,没有一个高度高效的政府是办不到的。”有的争辩说:“美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问题上采取为民举措远不如我们中国政府。”也有的抢着说:“这跟政府的性质有关。”课堂气氛趋向高潮,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辩论,大家对结论更加清晰了,我适时提醒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政府)职能,但是同时任何政府都有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而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讨论中。(2)从议题的难易度方面展开。把握好议题的难易度应从学生知识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因为太高和太低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兴味索然或对答如流,无法做深层次的展开而进行讨论,就不能达到教师的与定目标,不同的难易度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二、几个讨论教学的注意点
1.恰当的把握时间。一般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去占用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同时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3.课前准备要充分。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思想上、资料上、知识上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讨论的话题要科学、合理、贴近生活,充分考虑班级所有学生。
5.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要积极贯彻“激励、点拨、引导”的六字方针,使讨论能围绕主题达到预期目的。
有效的课堂讨论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不仅仅适应新课改要求,还符合小组合作探究精髓,充分展示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