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播源是无症状感染者及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主要的传染方式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本文对比SARS病毒,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传播源、传播途径进行概述。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138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020年3月11日,联合国系统内卫生问题指导和协调机构总干事Tedros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已构成全球大流行。
2.研究发现
借助生物信息学等手段,中国科学家推测出了2019-nCoV的病毒结构和其病原学特点,为COVID-19的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1.病毒宿主
根据GenBank数据库于2020年1月10日公布的2019-nCoV全部基因组序列数据,对比引起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可知2019-nCoV基因特征与它们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在同源性方面:和SARS的序列同源性接近75%,与MERS的接近40%。在新冠疫情早期,从5位患者体内,Zhou等[2]多名科学家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研究得知:2019-nCoV在基因组序列上与云南菊头蝠上得到的病毒株RaTG13极度类似,可以推断:蝙蝠是2019-nCoV的自然宿主之一。
借助脊椎动物一般的病毒传染模式,猜测2019-nCoV的中间宿主可能是美洲水鼬。因为从病毒的传染模式来看,美洲水鼬携带的病毒更贴近2019-nCoV[6]。蛇也是2019-nCoV最有可能的野生宿主,证据表明,病毒棘突糖蛋白内的同源重组可能有助于蛇类向人类的跨物种传播[7]。
最新研究显示,2019-nCoV的潜在中间宿主很可能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中华穿山甲。中间宿主是否还有其他动物还再继续研究中。
2.传播源
第5版COVID-19诊断指南指出,患者为COVID-19的主要传播源,无症状感染者是潜在的传播源,但是在传染能力方面,患者比无症状感染者更具传染性。数据显示[8],在1099例COVID-19患者中,湖北省武汉市的居民占43.95%。其中,71.80%的患者曾在武汉短暂停留或直接、间接接触过来自武汉的人员。
3.传播途径
第5版COVID-19诊断指南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2019-nCoV的首要传播途徑。
(1)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的一种形式是借助飞沫传播。口腔分泌物和飞沫在谈话、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会被传播至受害者,致使其感染。
飞沫传播有两种方式。直接接触传播是指被感染者直接吸入病原体致体内,病原体接触易感者的鼻黏膜、口腔导致易感者患病。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患者的飞沫落在某些物体的表面,经过某些途径二次传染易感者。
科学上对气溶胶的解释为:悬浮在气体中所有种类的直径在(0.001-100μm)的颗粒。气溶胶传播是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粒子混在气溶胶体系中,通过这种形式,病原体被易感者吸入体内最后被感染。
气溶胶传播的距离可远大于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时,病原体可随着气相体系远距离传播;而飞沫传播的距离较近。当今,WHO对气溶胶和飞沫做出了明显的区别。规定: 5μm作为界值测量颗粒的直径,飞沫是大于5 μm的颗粒,气溶胶小于5 μm的颗粒。但是,实际上,飞沫传播可转化为气溶胶传播,不必太过纠结于到底是何种方式传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若长期在封闭的空间内,短距离的飞沫传播可转化为气溶胶传播在整个封闭空间内传播。
(2)其他可能传播途径
有学者报道[9],COVID-19患者的飞沫可能经暴露的眼睛感染人,推测,这可能是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污染裸露黏膜的结果。对比SARS,病毒通过间接接触的方式结合到眼睛、嘴或鼻子的黏膜上,未经过保护的黏膜会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研究表明:呼吸道引起的飞沫传播并不是2019-nCoV仅有的传播途径。
2020年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在美国第一例COVID-19患者的粪便里检出了2019-nCoV的核酸[10]。2月9日,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组在《medRxiv》发表文章也指出,在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了2019-nCoV核酸分子。提示飞沫传播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方式,提出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
对比SARS-CoV,2019-nCoV和SARS-CoV都是用细胞表面的同一受体ACE2结合细胞进而感染细胞,这意味着这两种病毒对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细胞嗜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有40%的SARS患者会呈现腹泻的症状,在这些病人的粪便里也检测出了SARS-CoV的核酸。进一步检测表明,出现腹泻的患者肠道细胞中存在着SARS-CoV核酸复制,提示粪便中的病毒可能来源于肠道。
SARS近40%的患者都会出现腹泻症状,而COVID-19肺炎患者只有不到4%有腹泻发生。取SARS患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并检验,发现在肠道、肾脏等器官中都可以检测到病毒。值得关注的是,被检测到的细胞及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里也发现了病毒。由于COVID-19患者粪便检测出病毒的病例过少,且大多数患者都未出现腹泻等肠道症状,所以消化道传播的意义有限。
截至3月10日,中国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受2019-nCoV影响的国际社会依然十分动荡。目前正处于初春,早晚温差较大,从公共卫生预防角度,仍要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健康。截至今日,中国已研发出重组疫苗并进行全国接种阶段。中国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为阻断病毒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相信COVID-19疫情会得到控制,2019-nCoV终将被消灭。
参考文献:
[1]. Su S, Wong G, Shi W, et al. Epidemiology, Genetic Recombin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viruses[J]. Trends Microbiol,2016,24(6):490-520.
[2]. ZHOU P,YANG XL,WANG XG, et al. 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J].bioRxiv,doi:2020.01.22.914952.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138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020年3月11日,联合国系统内卫生问题指导和协调机构总干事Tedros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已构成全球大流行。
2.研究发现
借助生物信息学等手段,中国科学家推测出了2019-nCoV的病毒结构和其病原学特点,为COVID-19的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1.病毒宿主
根据GenBank数据库于2020年1月10日公布的2019-nCoV全部基因组序列数据,对比引起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可知2019-nCoV基因特征与它们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在同源性方面:和SARS的序列同源性接近75%,与MERS的接近40%。在新冠疫情早期,从5位患者体内,Zhou等[2]多名科学家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研究得知:2019-nCoV在基因组序列上与云南菊头蝠上得到的病毒株RaTG13极度类似,可以推断:蝙蝠是2019-nCoV的自然宿主之一。
借助脊椎动物一般的病毒传染模式,猜测2019-nCoV的中间宿主可能是美洲水鼬。因为从病毒的传染模式来看,美洲水鼬携带的病毒更贴近2019-nCoV[6]。蛇也是2019-nCoV最有可能的野生宿主,证据表明,病毒棘突糖蛋白内的同源重组可能有助于蛇类向人类的跨物种传播[7]。
最新研究显示,2019-nCoV的潜在中间宿主很可能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中华穿山甲。中间宿主是否还有其他动物还再继续研究中。
2.传播源
第5版COVID-19诊断指南指出,患者为COVID-19的主要传播源,无症状感染者是潜在的传播源,但是在传染能力方面,患者比无症状感染者更具传染性。数据显示[8],在1099例COVID-19患者中,湖北省武汉市的居民占43.95%。其中,71.80%的患者曾在武汉短暂停留或直接、间接接触过来自武汉的人员。
3.传播途径
第5版COVID-19诊断指南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2019-nCoV的首要传播途徑。
(1)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的一种形式是借助飞沫传播。口腔分泌物和飞沫在谈话、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会被传播至受害者,致使其感染。
飞沫传播有两种方式。直接接触传播是指被感染者直接吸入病原体致体内,病原体接触易感者的鼻黏膜、口腔导致易感者患病。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患者的飞沫落在某些物体的表面,经过某些途径二次传染易感者。
科学上对气溶胶的解释为:悬浮在气体中所有种类的直径在(0.001-100μm)的颗粒。气溶胶传播是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粒子混在气溶胶体系中,通过这种形式,病原体被易感者吸入体内最后被感染。
气溶胶传播的距离可远大于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时,病原体可随着气相体系远距离传播;而飞沫传播的距离较近。当今,WHO对气溶胶和飞沫做出了明显的区别。规定: 5μm作为界值测量颗粒的直径,飞沫是大于5 μm的颗粒,气溶胶小于5 μm的颗粒。但是,实际上,飞沫传播可转化为气溶胶传播,不必太过纠结于到底是何种方式传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若长期在封闭的空间内,短距离的飞沫传播可转化为气溶胶传播在整个封闭空间内传播。
(2)其他可能传播途径
有学者报道[9],COVID-19患者的飞沫可能经暴露的眼睛感染人,推测,这可能是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污染裸露黏膜的结果。对比SARS,病毒通过间接接触的方式结合到眼睛、嘴或鼻子的黏膜上,未经过保护的黏膜会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研究表明:呼吸道引起的飞沫传播并不是2019-nCoV仅有的传播途径。
2020年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在美国第一例COVID-19患者的粪便里检出了2019-nCoV的核酸[10]。2月9日,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组在《medRxiv》发表文章也指出,在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了2019-nCoV核酸分子。提示飞沫传播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方式,提出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
对比SARS-CoV,2019-nCoV和SARS-CoV都是用细胞表面的同一受体ACE2结合细胞进而感染细胞,这意味着这两种病毒对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细胞嗜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有40%的SARS患者会呈现腹泻的症状,在这些病人的粪便里也检测出了SARS-CoV的核酸。进一步检测表明,出现腹泻的患者肠道细胞中存在着SARS-CoV核酸复制,提示粪便中的病毒可能来源于肠道。
SARS近40%的患者都会出现腹泻症状,而COVID-19肺炎患者只有不到4%有腹泻发生。取SARS患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并检验,发现在肠道、肾脏等器官中都可以检测到病毒。值得关注的是,被检测到的细胞及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里也发现了病毒。由于COVID-19患者粪便检测出病毒的病例过少,且大多数患者都未出现腹泻等肠道症状,所以消化道传播的意义有限。
截至3月10日,中国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受2019-nCoV影响的国际社会依然十分动荡。目前正处于初春,早晚温差较大,从公共卫生预防角度,仍要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健康。截至今日,中国已研发出重组疫苗并进行全国接种阶段。中国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为阻断病毒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相信COVID-19疫情会得到控制,2019-nCoV终将被消灭。
参考文献:
[1]. Su S, Wong G, Shi W, et al. Epidemiology, Genetic Recombina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viruses[J]. Trends Microbiol,2016,24(6):490-520.
[2]. ZHOU P,YANG XL,WANG XG, et al. 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J].bioRxiv,doi:2020.01.22.914952.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