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以儿子作为叙述者,因为叙述色彩迥异,可以以造新屋台阶时的放鞭炮为标志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父亲生命的诗意尽其所能的渲染,后半部分对沉重生活的涂抹。阅读时不可不注意到这两部分因叙述色彩迥异而造成巨大的落差,这种巨大的落差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极大的震撼。
一、生命的诗意
传奇是生命的诗意阐释。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就是父亲的一段传奇,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的青石板,为了一个玩笑似的打赌,父亲把它们从山上背回家,而且一下子背了三趟。这样的父亲是儿子的骄傲,在儿子的眼里青石板的台阶是富有诗意的:“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儿子在青石板的台阶上玩得很开心,在台阶坐、趴、抓、啃、笑;蹦上蹦下,孩子蹦跳的声音也给整个家带来诗意的享受。
个子高的父亲爱坐在台阶上,这种坐姿于他自己是舒服的,于儿子看来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儿子在这时可以看到父亲的脚是多么奇特: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连他的洗脚方法都与众不同,“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到了过年在家里洗,这成了家里的一件盛事,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洗完后儿子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确实很奇特,这对幼小的儿子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是这双奇特的脚让父亲把三块青石板运回的家,而且父亲洗完脚后的表现多少也给一家人带来不少快乐的材料,生命充满诗意。
父亲要造新屋说干就干,父亲漫长的劳作却带着无尽的诗意。他一片瓦、一张角票地认真积攒。即使是在休息的时候,“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父亲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声音充满着坚定。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这又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奇迹。这种诗意延伸到造新台阶那天早上父亲踏黄泥的细节,那也是小说中最富有诗意的一处描写。
二、生活的沉重
造台阶的仪式上,“鞭炮的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父亲偏偏老了。这次放鞭炮实际上成了儿子的成年仪式。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在拆除旧台阶的时候,父亲把腰闪了一下,父亲真的老了。儿子眼里父亲生命的诗意退去,随之而来的是儿子对生活的沉重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承担。
儿子可以理解生活的沉重带给父亲的一切改变:父亲对水新台阶爱惜不已,每天在上面浇水,用手去按,用细木棍去敲,大脚板在每个部位踩,还唠叨个不停;搬进新屋的那天叮嘱儿子小心些才是,而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磕烟灰的时候感觉手有些不对劲,忽然醒悟,就憋住了不磕;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父亲连招呼都打错了,为此他甚至找不到自己在新台阶上的位置;有一天,父亲挑水又把腰闪了,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从此儿子自觉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以前父亲可以凭借一身力气让儿子看到生命的诗意。现在同样是一身力气的儿子虽然没有办法为父亲扛住生活的沉重,却能够陪着父亲坐坐。“这人怎么了?”对于父亲的问,儿子可以平静地说: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让我们看到作为父亲留给儿子的不仅是一处高台阶的新屋,更重要的是那种生命的诗意延续。
小说前后两部分不同的叙述色彩,暗示了儿童和成年两种不同的视角转换,而这种转换能够更好地表现父亲的日渐衰老与叙述者本身的成长。这篇小说不能简单地用悲剧来定义,它让读者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的一代代的传承与延续是如此的沉重而又富有诗意。■
一、生命的诗意
传奇是生命的诗意阐释。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就是父亲的一段传奇,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的青石板,为了一个玩笑似的打赌,父亲把它们从山上背回家,而且一下子背了三趟。这样的父亲是儿子的骄傲,在儿子的眼里青石板的台阶是富有诗意的:“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儿子在青石板的台阶上玩得很开心,在台阶坐、趴、抓、啃、笑;蹦上蹦下,孩子蹦跳的声音也给整个家带来诗意的享受。
个子高的父亲爱坐在台阶上,这种坐姿于他自己是舒服的,于儿子看来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儿子在这时可以看到父亲的脚是多么奇特: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连他的洗脚方法都与众不同,“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到了过年在家里洗,这成了家里的一件盛事,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洗完后儿子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确实很奇特,这对幼小的儿子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是这双奇特的脚让父亲把三块青石板运回的家,而且父亲洗完脚后的表现多少也给一家人带来不少快乐的材料,生命充满诗意。
父亲要造新屋说干就干,父亲漫长的劳作却带着无尽的诗意。他一片瓦、一张角票地认真积攒。即使是在休息的时候,“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父亲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声音充满着坚定。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这又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奇迹。这种诗意延伸到造新台阶那天早上父亲踏黄泥的细节,那也是小说中最富有诗意的一处描写。
二、生活的沉重
造台阶的仪式上,“鞭炮的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父亲偏偏老了。这次放鞭炮实际上成了儿子的成年仪式。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在拆除旧台阶的时候,父亲把腰闪了一下,父亲真的老了。儿子眼里父亲生命的诗意退去,随之而来的是儿子对生活的沉重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承担。
儿子可以理解生活的沉重带给父亲的一切改变:父亲对水新台阶爱惜不已,每天在上面浇水,用手去按,用细木棍去敲,大脚板在每个部位踩,还唠叨个不停;搬进新屋的那天叮嘱儿子小心些才是,而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磕烟灰的时候感觉手有些不对劲,忽然醒悟,就憋住了不磕;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父亲连招呼都打错了,为此他甚至找不到自己在新台阶上的位置;有一天,父亲挑水又把腰闪了,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从此儿子自觉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以前父亲可以凭借一身力气让儿子看到生命的诗意。现在同样是一身力气的儿子虽然没有办法为父亲扛住生活的沉重,却能够陪着父亲坐坐。“这人怎么了?”对于父亲的问,儿子可以平静地说: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让我们看到作为父亲留给儿子的不仅是一处高台阶的新屋,更重要的是那种生命的诗意延续。
小说前后两部分不同的叙述色彩,暗示了儿童和成年两种不同的视角转换,而这种转换能够更好地表现父亲的日渐衰老与叙述者本身的成长。这篇小说不能简单地用悲剧来定义,它让读者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的一代代的传承与延续是如此的沉重而又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