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广厦:麻雀变凤凰的样板

来源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名称:*ST广厦
  股票代码:600052
  所属行业:房地产
  个股特色:定向增发,重组,参股金融
  
  从昔日的豪情万丈转而沦落为“ST”一族,然后又是“重整旧山河”进行股改加重组,浙江广厦即将上演一场凤凰涅槃式的惊天大逆转。
  2007年,对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广厦”,股票代码600052)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年。
  从昔日的疯狂扩张,到沦落为ST一族,如果未来不能扭亏为盈,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案,除了退市,浙江广厦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
  而股改给浙江广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扩张遭遇滑铁卢
  
  1984年,楼忠福接掌了浙江东阳城关建筑公司大印,而后更名为浙江东阳第三建筑公司。1992年6月3日,楼组建了浙江广厦建筑集团;次年6月,联合浙江省信托公司和东阳市信用联社等3家单位共同组建浙江广厦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15日,浙江广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建筑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有了资本市场的助力,楼开始上演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大戏。
  从1998年收购重庆第一建筑集团开始,经过连续4年的并购扩张,广厦集团已由上市之初的单一民营建筑企业蜕变为控股多个行业(主营建筑和房地产,其他包括投资、旅游、传媒等行业)、多种资本相互交错的庞大集团。
  但是,扩张并不像楼所期望的那样能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相反遭遇一般企业成长过程中常发生的“大企业病”。而对上市公司无节制的抽血也让浙江广厦的资金日益衰竭。浙江广厦2001年报显示,集团2001年占用浙江广厦的日平均资金为8697万元;到了2002年度,集团占用浙江广厦的日平均资金上升到1.79亿元,直接翻了一倍。
  而天都城项目的失利,更直接导致了广厦面临崩溃的边缘。
  1999年4月,广厦集团与盈华实业合资成立了浙江天都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天都城。但是,这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却让广厦遭遇滑铁卢:截至2003年12月31日,项目总投入4.5亿元,约占浙江广厦房地产所有投资的60%,不仅没有收益,而且项目净亏损2840.57万元。
  受此影响,浙江广厦2005年与2006年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最终在2007年4月24日戴上了“*ST”帽子。
  
  股改新契机
  
  上市公司的亏损很多是由于集团影响造成的。
  由于集团业务管理架构不清晰,多家公司、多层次重复经营,上市公司没有获得控股股东房地产业务和资本运作的集中,导致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预期不明。
  2005年,国家启动了股改进程,这为浙江广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对于楼忠福而言,此次股改相当于浙江广厦的第二次创业,不仅可以借力促进整个集团的整合,而且还可以强化上市公司的核心地位和发展方向。
  从目前整个广厦集团的业务构成来看,建筑和房地产是整个集团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拥有全国特级资质,房地产业务未来发展前景和盈利水平更为乐观,并且广厦拥有丰富的房地产开发资源,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整合、加快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是大势所趋。
  从浙江广厦的股改方案来看,集团是将股改和重组增发结合在一起完成,不仅理顺了集团内部关系,而且大股东取得绝对控股权,上市公司的发展将与大股东的实际利益高度一致,因此可以期望浙江广厦的经营状况会得到根本性改善。
  
  估值及投资建议
  
  中国正处资产证券化、土地资源市场化以及货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大的受益者是银行和地产公司,而ST广厦兼具地产与金融这两条主线,加上实质性的整合重组步伐,让投资者对浙江广厦的未来充满期待。
  由于2006年和2007年公司处于明显的调整期,上市公司利润出现亏损情有可原,而据已经掌握的资料来分析,ST广厦2008年初摘帽已成定局,最艰难时期已过去,浙江广厦有望成为一个“坏变好”的公司典型。
  公司未来的机会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控股股东承诺今后将集团的所有房地产业务逐步注入上市公司;其次广厦集团是建筑行业龙头,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第三,本次注入的房地产项目能及时贡献大量利润。所以,预计从2007年起上市公司的业绩将出现大幅增加。
  据已经公布的方案来看,上市公司拟通过定向增发收购通和置业100%股权及南京投资35%股权。仅通和置业2007年就可以贡献可观的盈利,非常有利于迅速扭转上市公司目前陷入的经营困境。
  而从浙江广厦目前开发的建筑面积计算,616万平米6个项目进入黄金开发期和黄金收获期。其中别墅项目东阳江南紫荆庄园和义乌生态园2772亩已升值40亿元,浙商银行、华侨饭店已隐性增值33亿元。可能参股广厦控股优质股权也为公司提供了契机。
  公司承诺本次收购及股改完成后,2007年每股收益不低于0.20元,2008年和2009年每股收益不低于0.40元。修正估算,鉴于公司大量优质地产项目已经进入收获期,持续注资将保证公司5年业绩高速增长,2007~2009年EPS将分别达到0.45元、1.44元和1.82元。中期内的合理定价21.8元/股,1年期合理定价40元/股。
其他文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碳排放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衡量一家好公司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成本、服务和质量,对碳排放的考量正成为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的价值要素之一,而精通碳管理的公司,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可。    全球贸易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六倍。相对廉价的能源助长了这一现象,而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据
期刊
麦当劳高价卖咖啡,只不过是增加一项产品,获得更高的利润举措罢了;星巴克咖啡搭汉堡,低价做促销,虽能短期迎战麦当劳,但却有可能伤及战略定位之虞。  咖啡教宗遭遇快餐王者的跨界竞争,一场顶级较量已经开擂……    7月5日,当我去意大利出差,途经米兰时,一走出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米兰中央火车站,竟然满眼都是环绕广场四周的麦当劳金色拱形标志。   这家美国快餐连锁巨头1987年进入意大利市场,20年时间里
期刊
美国西联用诡异的商业头脑和超强的网络力量让顾客觉得“我必须选择西联”,他们知道,西联送不到的地方,其他人也未必能送到。西联已经融入了有汇款需求者的血液中,汇款=西联。而宅急送现在还没给顾客一个“你必须用我”的理由。宅急送要想成功,就要做到让快递=宅急送。    两个改变世界的决策    1871年,一家美国的电报公司西联突然做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策:它决定承办汇款业务。以今天的眼光看,当初的西联已经
期刊
编者按:  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华尔街第六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本文详细描述了这家有着85年历史的金融公司覆灭的过程。第一部分:错失良机。正当贝尔斯登公司资产逐渐流失时,高管们仍在争论是该筹集资金还是要减少抵押贷款。第二部分:银行挤兑。贝尔斯登高管们认为事情将出现转机,但谣言和恐惧赶跑了客户、交易伙伴以及可以提供贷款的人。第三部分:卖,还是不卖?政府强迫贝尔斯登出售自己,但是仓促起草的
期刊
2008年,是信誉研究院(中国)针对中国地区运营企业进行信誉测评的第三年,已经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变化与发展。在全球化和奥运年的今天,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全球公认中国是最具潜力的市场,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残酷的市场。  本次信誉测评体系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了多维可度量标准,并将多维可度量标准依据其内在关联度,形成系统的数据模型,真实、客观、准确、科学的反映利益相关群体目前对于企业的
期刊
人物    宋 林  64岁的陈新华即将卸任华润集团董事长,接替该职位的是现任华润集团总经理宋林。华润集团历任董事长多为空降军,内部人士认为,此次宋林上任,是国家对他近几年来操刀主持国有资产重组工作的肯定和鼓励。45岁的宋林进入华润集团已经22年,一步步从基层做起来。    夏 草  5月3日,一篇名为《沪市2007年报涉嫌报表粉饰公司》的博客文章引发轩然大波。这篇文章的作者,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讲师
期刊
主题书评      生意人、商人、企业家,三个称谓,三种层级。  企业家是生意人、是商人,但反过来却不能成立。到了企业家这个级别,创业、商业都得或多或少让位于事业,事业既包括具有愿景、目标、战略、规划的公司行为,也包括引领变革、担当建设的社会责任。  眼前的李·艾柯卡正是这样一个人:风云传奇、家喻户晓。近年来,艾柯卡的名号一度被比作“将公司业绩扭亏为赢的企业家”。在美国这个崇尚商业财富、个人主义的
期刊
2007年2月10日,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美国惠普公司宣布,退出纳斯达克!在众多中国企业挤破脑袋争相进行IPO的同时,惠普这一全球500强中排名41位的国际巨头,竟然选择了退市。而且遍观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退市之风已经越来越盛,IPO到底是蜜糖还是毒药,中国的企业似乎应该审慎地思量一下了。    当中国企业一窝蜂去挤IPO这座“独木桥”的时候,另外一些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未上市企业不愿意
期刊
央行还没有认识到通胀的严重性   著名经济学家 茅于轼  不少朋友问我,物价增长速度为何如此之快?我的答案是,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相对于市场所需要的货币量超额太多。  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最近几年,由于持续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大幅度增加,以及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的影响,为了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加快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力度,货币供应量始终处于高位运行,货币供给的增幅大大高于
期刊
2007年,对于中国股市是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年。  一方面,经历了2006整整一年的大牛行情,市场人气十足,全民参股开户数屡创新高,银行储蓄来了个集体大搬家。  另一方面,暴富的渴望也引发了市场投机的躁动。2006年3月A股市场换手率为17.72%,2007年3月换手率已增至44.36%;并且,股指涨幅明显加速,A股指数从年初的2780点到最高4500点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而2006年一年的时间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