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近代西方油画的审美心理特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往古典艺术中所渲染的和谐、理想、完满的审美趣味和田园风情,被近代工业化社会催生为一种个性感受,把美和艺术中的对立、无序、动荡及不和谐等元素组合为一个整体,导致了主客体之间,在主体自觉基础上的深刻对立关系,表现在油画艺术中,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派的出现。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家,来简析近代西方油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近代西方油画 审美特征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33文献标识码:A
  
  古代的艺术,是把创作观念和表现语言中的各种元素,有序、稳定、平衡地结合为一个素朴和谐的整体,从凡·爱克的写实技巧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拉斐尔的典型女性到维米尔的和谐色彩,无不在审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转换、互为因果的整体关系。古典美中的感性和理性是一种原始的完满和均衡,它取决于古代社会整体的文化性质,这是古典油画艺术创作的特点,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局限。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主体意识的觉醒,在西方油画艺术中表现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出现。浪漫主义艺术偏重于主体表现、主观理想,偏重于情感、想象和天才;现实主义艺术偏重于客观再现、客观现实,偏重于认识、思维和勤奋。但是无论是表现主观意愿、理想的浪漫主义,还是表现现实本质必然的现实主义,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取决于二者都是主体、个性历史地位日益上升、提高的结果。
  一 不再“模仿”,力求创造“个性化典型”
  近代西方油画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再遵循古典油画艺术创作中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的原则。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家眼中,“应当有的样子”出自于本身的主观思想和艺术想象,而“模仿”却是忠实于生活本来面貌,这二者是完全不能混淆的。
  由此,浪漫主义艺术家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心灵深处的情与意,并不追求主观表现的内容具有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正如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所说:“浪漫主义,确切地说既不做主体的选择,又不要求严格的真实,而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说:“浪漫主义艺术家感到万物中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到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西班牙画家哥雅的《巨人》在形象塑造上,不同于古典主义油画中英俊健壮的主人公,而相反是普通人,五短身材貌不可人,然而他们却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哥雅的不同之处是更善于把对象的虚夸和丑陋、贪婪和空虚暴露无疑。这就是浪漫主义艺术家的特点:即把个人情感与好恶通过画面直接表达出来,无视世俗的规则。
  不同于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则面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摹写生活的血与肉,因而并不要求这种客观再现的内容符合主观意识的必然性。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竭力去寻找、发现、暴露乃至批判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和罪恶。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显然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像库尔贝这样,在艺术观点和绘画风格方面,对后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他创作于1849年的《石工》,打破了大型油画一般只被用来表现宗教神话和宫廷贵族之类题材内容的惯例,用纪念碑式的大型油画构图,反映了法国平民的日常生活。没有故作姿态的人物造型,没有显示优雅的构图场面,而是直接把劳动者充满汗臭味的破衣和毫无美感的劳作形象,直接呈现在画面中。这种丑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库尔贝坚持用他直率的“丑”,抗议当时的艺术程式,决意把世界画成如自己所见的模样。
  而作为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风俗画,则以米勒的创作最为著名。他的代表作《拾穗者》的画面中,没有任何精彩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过是三个低着头劳作的妇女而已,她们不美丽更不优雅,画面中甚至也看不到她们真实的面孔,背景更没有艳丽诱人的田园风光。然而米勒就是通过她们宽厚结实的体格和简单的外形轮廓所体现出来的朴素力量,与地平线构成了一种具有纪念碑意味的力度感,为此《费加罗报》的记者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生活中的真与丑,具有高于艺术美的震撼力,在追求古典艺术类型化、设计模式化的过程中,现实主义更具创造性地从生活中挖掘出深刻内涵的真实瞬间和个性形象。
  可以说,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已经不再注意艺术形象的普遍与必然,而是转向于注重其复杂和特殊,即不是共性包容个性,而是个性凸现共性。歌德曾说:“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凸现一般,这中间有很大的不同。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个程序才特别适用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谁若是生动地把握住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意识不到或只是事后才意识到。”简而言之,依照第一种程序只能创作出类型化典型,依照后一种程序,则可以创作出充满活力的个性化典型。这种个性化典型能让作者超越意图,让欣赏者结合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产生无限的审美意蕴,这也是区别古典油画艺术和近代油画艺术的重要标志。
  二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中表现与再现的分离,即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近代西方油画艺术家创作的明显特点,是他们绝对不用理想来美化现实,也不会让理想来迁就现实。在他们看来,生活中“应当如此”和“本来如此”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如果将二者混淆,就会产生虚假的团圆模式。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把“下层生活”的主题放到其油画作品《梅杜萨之筏》中,把他们的困境提升到了生命意义的高度,赋予了英雄式的悲壮色彩。席里柯运用这一主题来抨击长期存在的封建等级制度,为社会的蒙难者和受害者惊呼和宣泄。而崇拜席里柯又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洛瓦的创作激情,宣告了艺术家对画面的绝对控制力,也宣告了浪漫主义的信念,画家是艺术和生活理想的创造者和传统模式的毁灭者。在其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中,通过把寓意和真实相结合,德拉克洛瓦获得了一种比其他表现七月革命题材的作品更理想化、更生动、更具煽动性的艺术效果。他让自由女神高举三色旗,带领巴黎街头战士冲向敌阵,这场景超越了现实的世界,却强烈抒发了现实世界中人民的理想。这就是浪漫主义油画艺术中表现与再现分离,理想与现实对立的有力典型。
  而作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却用相反的艺术创作笔调再现苦难与丑恶,批判世界,可谓与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与再现分离、理想与现实对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倡导用生活中的“真实”替代传统的“美”的库尔贝画作《库尔贝先生,您好》中,库尔贝自己背着画具徒步走过乡村,他的朋友兼顾主正在尊敬地向他打招呼,这里根本没有优美的姿态,没有流畅的线条,没有动人的颜色,构图仿佛也是没有经过设计极为寻常的景观片段。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画家把自己画成不穿外衣的流浪汉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库尔贝就是用这种真实存在的丑陋,来“惊吓有产阶级”,“打掉他们的得意感”。同样在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的画作中,11位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黄色的、高起的沙滩底座上,他们衣衫褴褛,被艰苦劳作压弯了的身体上所表现的丑,才是最具震撼力的艺术中的美。
  总之,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创作,都反对古典油画艺术中的理想与现实的素朴结合,他们视古典主义为其超越对象,正如德国近代美学家希勒所说:“诗人是把他自己附丽于现实还是附丽于理想?是把现实作为反感和嫌恶的对象来附丽,还是把理想作为向往的对象来附丽?”由此可见,“附丽于理想者”,便是浪漫主义,“附丽于现实者”便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油画艺术中的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表现与再现是分离的。
  三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的极端化发展
  理想与现实的分裂,必然导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的极端化发展。浪漫主义以情感、天才的想象为法宝,尽情讴歌主观的理想,突出浪漫主义油画家的主体个性,追求艺术家主观的感受,从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浪漫主义油画艺术摆脱了对自然写实再现的羁绊,另外一方面又不排斥形象和理性,反而把形象和理性作为自己的灵魂,以肯定主体的理性来超越现实的感性,以充满激情的形象来超越现实的局限。浪漫主义油画家德拉克洛瓦在完成其第一幅成名作《但丁之舟》后,笔法不但越来越充满活力和激情,也越来越呈现出极端化的意味,这种极端化在《萨丹纳帕路斯之死》中达到顶点,以致于连他的崇拜者也有些不能忍受他这种极端的宣泄方式。
  《萨丹纳帕路斯之死》表现的是谷底爱尼尼微王的故事,当他被敌人包围而面临失败时,他下令屠杀全部的随从和马匹,一种强烈的暴力和纵欲气氛笼罩在红色的画面上。士兵发达的肌肉,金银珠宝跳动的闪光,裸女扭曲狂乱的身体,与其说表现屠杀场面的残酷,不如说表现了一种极度的纵欲场面。这些古典油画创作中常见的艺术细节,却令人无法感觉古典艺术的和谐、高贵、单纯、静穆的艺术气息,而是古典艺术理性程序的空间,被模糊如云烟的人体动势所取代,传统的透视原则和解剖关系都被故意扭曲。《萨丹纳帕路斯之死》就是这样通过极端大胆的夸张的色彩对比,出人意料反复无常的宣告了浪漫主义艺术的信念,浪漫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已经超越古典艺术创作中的和谐典雅之美,而开始向极端化发展。
  与其相对应的现实主义艺术,则将审美感受的客观再现性居于首要地位,展现了与浪漫主义不同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形象创造,即以理智、思维、勤奋为武器,冷静地剖析客观现实,面对现实中存在的血腥和铜臭。现实主义艺术家收回想象的翅膀,正视和暴露冷酷的现实。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其弊端必然逐渐暴露出来。这就成了现实主义艺术家竭力寻找、发现、暴露的真实对象。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画家苏里柯夫,是一位历史画的巨匠。《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彼得大帝事业的开端,他用极富张力的表现手法,将近卫军及其妻子儿女拥挤在一起,嘈杂的人群与背景大教堂的宏伟建筑、彼得大帝的姿势、绞刑台和士兵队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阴森的天气和紧张的气氛,被浅色的衣服、女人的头巾、微小的烛光等小面积的点缀,衬托得肃然而令人恐惧。苏里柯夫正是通过历史题材为民主精神作了深刻诠释,表现出了现实主义追求强烈对比性和极端化的艺术发展进程。
  正是如此,西方古典艺术中的“理性秩序空间”、“类型典型形象”、“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色彩”等等创作观念和艺术思想,都被充满主观情感和个性创造的近代艺术所取代。尽管在艺术内容上难免带有艺术家主观的片面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达到古典艺术所无法超越的深刻性。这也是近代西方油画更具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应该看到无论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已经不再满足于古典艺术那种笼统刻板的社会功能和表面肤浅的形式和谐,而是要在表现与再现、理想与现实、情感和理智等诸多因素中进行选择和单项的突破,以便使矛盾的双方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必要的激化,而对于造型艺术来说,这种激化可以说是丑化的加强。正如西方近代著名的美学家鲍桑葵在其名著《美学史》中说:“没有丑这一要素,美的具体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因此在人们欣赏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的同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不和谐转化而来的,这由不和谐而渐渐达到和谐的审美体验,便是近代西方油画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
  
   注: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94057。
  
   参考文献:
   [1] F·弗兰契娜:《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 H·贡布里奇:《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
   谢笑添,男,1973—,四川南部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刘会瑜,男,1972—,河北青龙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总部经济是集群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它是指个区域利用自身特资源优势吸引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局与相关强烈关联并生外部集聚效益形成种经济形态。它是个诞生不久但又出现频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