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彦芸(1973-),女,安徽宣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摘要:本文立论的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本文正以此为理论前提,在客观地对王熙凤形象接受史料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阐释脂批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接受倾向。
关键词:接受美学;王熙凤形象;接受倾向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70 of 60 early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o accept the rise of aesthetic theory.This is the premise of this as a theory,in an objective image of Wang Xifeng accept the historical system of order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se of modern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Dream of those characters on the acceptance of Wang Xifeng this tendency.
Key words:accepted aesthetic theory;the image of Wang xifeng;tendency to accept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接受美学理论在联邦德国兴起。它以“历史的与现实中的读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本文的接受历史和读者对本文的审美反应规律”。[1] 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美学理论传入中国并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对古代作家经典作品的接受史研究不仅开辟了东西方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成为接受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前提,在客观地对王熙凤形象接受史料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阐释脂批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接受倾向。
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2]如果说,在每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之链上,作品本身只是供不同时期的不同读者演奏的管弦乐谱,那么脂评便是弹响《红楼梦》这部宏伟乐章的第一位音乐大师。早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以脂砚斋、畸笏叟为代表的脂评作者们就已经参与了该书的抄写、评点甚至修改,因此脂评无疑成为了《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的源头,而凤姐形象的接受史研究也应当从脂评这里拉开序幕。
脂评是一个泛称,它包括以脂砚斋、畸笏叟为代表的一些人的批语,其中以脂砚斋的最多也最有价值,因此统称为“脂评”。脂评的泛称性质使得我们在探讨它的接受观念时增加了困难,但畸笏叟和其他诸人的批语基本未涉及到关于凤姐形象的评价,因此在阐释时主要提及脂砚斋。
一
脂砚斋对凤姐形象的接受首先是对该人物塑造的美学意义上的观照。由于曹雪芹所写的许多人、事是作者和批者都亲身经历过的,曾经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以脂砚斋在评点书中的人物时,就会处处将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加以对照,两者的吻合程度构成了脂砚斋审美评判的基调。凤姐就是一位脂砚斋认为有着生活原型的艺术典型,批语中就有实证,如庚辰本第22回有眉批云:“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廖廖)矣,不怨夫!”[3]第15回凤姐说:“我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庚辰侧批:“批书人深知卿有是心,叹叹!”[3]以上两则批语告诉我们凤姐不仅实有其人,并且脂砚斋对她很熟悉,很了解她的为人,因此脂砚斋对凤姐生活原型的感性印象成了他衡量作者塑造该人物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如第3回关于凤姐出场的外貌刻画:“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旁甲戌本有侧批云:“为阿凤写照。”[3]第16回,凤姐说:“我的东西还没处搁呢。”庚辰本夹批:“像极,的是阿凤。”[3]这些批语中对凤姐的审美评价显然都是以作者摹写的艺术形象是否吻合生活原型为标准的。总之,对生活原型的还原成了其审美评价的基调,这种基调和他的审美观念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脂批者所特有的一种美学评价。
正因为凤姐有着真实的生活原型,并且作者和批者对她都很熟悉,所以脂批者除了对凤姐外形、言谈等外在的东西作一些“像极”“的是”的评价之外,对凤姐性格的丰富内涵也认识得比较深刻,而不是急于给凤姐作是是非非的道德评判。批者首先极力肯定了凤姐的才干,这样的批语占关于凤姐批语总数的一半之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赞美凤姐的口才。在第3回黛玉初见凤姐时,凤姐说了一番话旁甲戌侧批云:“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蒙府本批云:“以‘真有’‘(怨)不得’五字写凤姐之口头,真是机巧异常。”[3]第二、赞美凤姐善于纳才、用才。如第55回己卯夹批云:“阿凤有才处全在择人,收纳羽翼,并非一味倚才自恃者可知。这方是大才。”[3]第三、欣赏她的威势与心机。如第3回蒙府本批云:“熙凤后到,为有事,写其势能;先为筹画,写其机巧。摇前映后之笔[3]。”第四、大力推崇凤姐的治家之才。第13、14两回,作者写凤姐协理宁国府是对凤姐治家才能最高的赞美。脂砚斋对此深有同感,他的批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第14回末庚辰本总批云:“写秦死之盛,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3]。”第14回甲戌本回前批云:“写凤姐之珍贵,写凤姐之英气,写凤姐之声势,写凤姐之心机,写凤姐之骄大。”[3]总之,在脂砚斋的心中,凤姐可以称得上是 “人豪”“英豪”“脂粉英雄”。如,在凤姐第一次出场的描写旁,甲戌本有眉批云:“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第13回在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凤姐的话“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后,庚辰本有侧批云:“称得起。”[3]通过以上批语可以看出脂批者对凤姐其人由衷的赞赏和喜爱。
面对凤姐其他负面的性格内涵时,脂批者则避重就轻,表示出了相当的理解与宽容。如第7回关于凤姐夫妇白昼宣淫的情节的描写,甲戌本批道:妙文奇想,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声价,亦且无妙文可赏。若不写之,又万万不可。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略一皴染,不独文字有隐微,亦且不至污渎阿凤之英风俊骨。”[3]此则批语告诉我们凤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着意于风月之情的女子,作者如果不写她的风月之事,与事实不符,若明以写之,又亵渎了她的尊贵风采。因此批者很认同作者用曲笔的方式把她的这一面揭示了出来。
另外,书中表现凤姐心狠手辣的主要有三件事: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害死尤二姐。对于这三件事的评价,批者出于对凤姐其人的喜爱,在谴责的同时仍然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宽容与理解。如第11回蒙府本有批云:“别者必将遇贾瑞的(事)声张一番,以表清节。此文偏若无事,一则可以见熙凤非凡,一则可以见 熙凤包含广大。”[3]批者似乎在通过此事肯定凤姐的才干与气魄。第12回戚序本批云:“然便有二两独参汤,贾瑞固亦不好,但凤姐之毒何如是耶?终是瑞之自失。”[3]脂批者最终将事件的责任归咎于贾瑞的自作自受,从而为凤姐开脱了罪责。在弄权铁槛寺事件中,第16回脂批者作了如下批语,甲戌回前批云:“幼儿小女之死,得情之正气,又为痴贪辈一针。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受赃婚以致人命。……”甲戌夹批云:“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对乱世之奸雄。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使天下痴心人同来一警,或可期共入于恬然自得之乡矣。”[3]在这里脂批者出对凤姐的所做所为作出了谴责,但谴责的同时仍流露出惋惜之情。
在害死尤二姐的事件中,脂批者的批语如下,第65回戚序回前批云:“笔笔叙二姐温柔和顺,高凤姐十倍,言语行事,胜凤姐五分,堪为贾琏二房,所以深著凤姐不念宗祀血食,为贾宅第一罪人。”戚序回后批云:“凤姐初念在张华领出二姐,转念又恐仍为外宅,转念即欲杀张华为斩草除根计,一时写来,觉满腔都是荆棘,浑身都是爪牙,安得借鸳鸯剑,手刃其首,以寒千古奸妇之胆。”[3]可见,只有在关于尤二姐事件的批语中,脂批者才作出了如此义正辞严的声讨,似乎与批者对凤姐一贯宽容态度的不吻合。另外,脂砚斋对凤姐的“悍”、“妒”等有悖于封建妇德的方面颇有微词。如第16回庚辰侧批云:“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怕可畏!若生于小户,落在贫家,琏兄死矣!”[3]第21回庚辰夹批云:“凤姐醋妒,于平儿前犹如是,况他人乎?余(谓)凤姐必是甚于诸人,观者不信,今平儿说出,然乎否乎?”[3]这些对凤姐的批判则明显带有浓厚的封建夫权色彩,
二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接受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所谓的期待视野指的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在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这说明任何读者在阅读作品前,都有其特定的期待视野,而这恰恰决定了他对作品的接受态度和审美评价。因此脂批者对凤姐形象的接受倾向也正取决于他们本人特有的期待视野。
首先就批者个人的生活经验而言,批者与作者同出于世家大族,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关系密切,因此批者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了解。批者极力肯定凤姐的才干,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关系。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第1回的批语就有所揭示。在癞头和尚说英莲为“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时,甲戌眉批云:“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3]”第1回的其他几条批语同样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在石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旁甲戌侧批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在“无才可去补苍天”句旁甲戌侧批云:“书之本旨。”[3]这些批语告诉我们《红楼梦》并不是一部仅仅歌颂爱情的小说,更是描写了一个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故事,并且作者本人对这个大家族的衰败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与惋惜。作者对家族的眷恋与惋惜之情使得他塑造了一批为挽救家族的衰败而作出努力的人物,如:秦可卿、贾元春、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等,王熙凤正是其中的一位。脂砚斋与作者有着相同的家族由盛而衰的经历,同样希望能有人来拯救整个家族的命运。因此面对凤姐这样一个有治家之才的当家人,从家族同情的立场出发,脂砚斋对她的才干作了极力的肯定。
其次,《红楼梦》是部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人和事都有着真实的生活原型,是作者和批者共同经历过的。凤姐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和批者对她都很熟悉,大概关系还较亲近。于是批者对凤姐的接受便有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先在的期待视野,即以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的吻合程度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之一,并且批者与生活原型的情感联系也相应地影响着批者的审美判断。由于凤姐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因此脂批者在作出审美判断时便消融了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而对往事的追忆,对往日脂批者亲人的留恋构成了批者的审美基调,使得整个审美过程都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惋惜与留恋的情感色彩。因此对凤姐,批者非常欣赏她的心机、威势、才干,对其贪婪、淫荡等负面性格内涵则作了一定程度的宽容与遮饰。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脂批者尽管出于家族同情心理,对凤姐的整个接受态度是欣赏、是包容,但在其害死尤二姐事件的评价中,却一改以往欣赏、宽容的笔调,严加谴责与声讨,对凤姐的悍妒也颇有微词。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脂批者同曹雪芹一样,都是身处封建社会末世的传统文人,头脑中浸霪的仍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世界观、道德观,这是他整个期待视野的基石。因此他评价人和事首先是站在封建道德的藩篱内,用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去考评人物。虽然凤姐曾经是批者很亲近的一个熟人,也曾是作者和批者“补天”期望的寄托者,但在害死尤二姐事件中,批者认为她不但借剑杀人,阴险可怕,更重要的是凤姐的这种做法断了家族的子嗣血脉。在封建社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种传统观念的指导下,批者终于对凤姐作出了严厉的谴责。同样是从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出发,批者在对凤姐做出一些不顺从丈夫、悍妒等不守封建妇道的行为时,也放弃了欣赏、喜爱的姿态,而露出了带些理学色彩的面孔。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2] (德)H·R·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摘要:本文立论的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本文正以此为理论前提,在客观地对王熙凤形象接受史料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阐释脂批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接受倾向。
关键词:接受美学;王熙凤形象;接受倾向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70 of 60 early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o accept the rise of aesthetic theory.This is the premise of this as a theory,in an objective image of Wang Xifeng accept the historical system of order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se of modern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Dream of those characters on the acceptance of Wang Xifeng this tendency.
Key words:accepted aesthetic theory;the image of Wang xifeng;tendency to accept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接受美学理论在联邦德国兴起。它以“历史的与现实中的读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本文的接受历史和读者对本文的审美反应规律”。[1] 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美学理论传入中国并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对古代作家经典作品的接受史研究不仅开辟了东西方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成为接受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前提,在客观地对王熙凤形象接受史料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阐释脂批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接受倾向。
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2]如果说,在每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之链上,作品本身只是供不同时期的不同读者演奏的管弦乐谱,那么脂评便是弹响《红楼梦》这部宏伟乐章的第一位音乐大师。早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以脂砚斋、畸笏叟为代表的脂评作者们就已经参与了该书的抄写、评点甚至修改,因此脂评无疑成为了《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的源头,而凤姐形象的接受史研究也应当从脂评这里拉开序幕。
脂评是一个泛称,它包括以脂砚斋、畸笏叟为代表的一些人的批语,其中以脂砚斋的最多也最有价值,因此统称为“脂评”。脂评的泛称性质使得我们在探讨它的接受观念时增加了困难,但畸笏叟和其他诸人的批语基本未涉及到关于凤姐形象的评价,因此在阐释时主要提及脂砚斋。
一
脂砚斋对凤姐形象的接受首先是对该人物塑造的美学意义上的观照。由于曹雪芹所写的许多人、事是作者和批者都亲身经历过的,曾经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以脂砚斋在评点书中的人物时,就会处处将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加以对照,两者的吻合程度构成了脂砚斋审美评判的基调。凤姐就是一位脂砚斋认为有着生活原型的艺术典型,批语中就有实证,如庚辰本第22回有眉批云:“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廖廖)矣,不怨夫!”[3]第15回凤姐说:“我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庚辰侧批:“批书人深知卿有是心,叹叹!”[3]以上两则批语告诉我们凤姐不仅实有其人,并且脂砚斋对她很熟悉,很了解她的为人,因此脂砚斋对凤姐生活原型的感性印象成了他衡量作者塑造该人物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如第3回关于凤姐出场的外貌刻画:“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旁甲戌本有侧批云:“为阿凤写照。”[3]第16回,凤姐说:“我的东西还没处搁呢。”庚辰本夹批:“像极,的是阿凤。”[3]这些批语中对凤姐的审美评价显然都是以作者摹写的艺术形象是否吻合生活原型为标准的。总之,对生活原型的还原成了其审美评价的基调,这种基调和他的审美观念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脂批者所特有的一种美学评价。
正因为凤姐有着真实的生活原型,并且作者和批者对她都很熟悉,所以脂批者除了对凤姐外形、言谈等外在的东西作一些“像极”“的是”的评价之外,对凤姐性格的丰富内涵也认识得比较深刻,而不是急于给凤姐作是是非非的道德评判。批者首先极力肯定了凤姐的才干,这样的批语占关于凤姐批语总数的一半之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赞美凤姐的口才。在第3回黛玉初见凤姐时,凤姐说了一番话旁甲戌侧批云:“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蒙府本批云:“以‘真有’‘(怨)不得’五字写凤姐之口头,真是机巧异常。”[3]第二、赞美凤姐善于纳才、用才。如第55回己卯夹批云:“阿凤有才处全在择人,收纳羽翼,并非一味倚才自恃者可知。这方是大才。”[3]第三、欣赏她的威势与心机。如第3回蒙府本批云:“熙凤后到,为有事,写其势能;先为筹画,写其机巧。摇前映后之笔[3]。”第四、大力推崇凤姐的治家之才。第13、14两回,作者写凤姐协理宁国府是对凤姐治家才能最高的赞美。脂砚斋对此深有同感,他的批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第14回末庚辰本总批云:“写秦死之盛,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3]。”第14回甲戌本回前批云:“写凤姐之珍贵,写凤姐之英气,写凤姐之声势,写凤姐之心机,写凤姐之骄大。”[3]总之,在脂砚斋的心中,凤姐可以称得上是 “人豪”“英豪”“脂粉英雄”。如,在凤姐第一次出场的描写旁,甲戌本有眉批云:“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第13回在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凤姐的话“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后,庚辰本有侧批云:“称得起。”[3]通过以上批语可以看出脂批者对凤姐其人由衷的赞赏和喜爱。
面对凤姐其他负面的性格内涵时,脂批者则避重就轻,表示出了相当的理解与宽容。如第7回关于凤姐夫妇白昼宣淫的情节的描写,甲戌本批道:妙文奇想,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声价,亦且无妙文可赏。若不写之,又万万不可。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略一皴染,不独文字有隐微,亦且不至污渎阿凤之英风俊骨。”[3]此则批语告诉我们凤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着意于风月之情的女子,作者如果不写她的风月之事,与事实不符,若明以写之,又亵渎了她的尊贵风采。因此批者很认同作者用曲笔的方式把她的这一面揭示了出来。
另外,书中表现凤姐心狠手辣的主要有三件事: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害死尤二姐。对于这三件事的评价,批者出于对凤姐其人的喜爱,在谴责的同时仍然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宽容与理解。如第11回蒙府本有批云:“别者必将遇贾瑞的(事)声张一番,以表清节。此文偏若无事,一则可以见熙凤非凡,一则可以见 熙凤包含广大。”[3]批者似乎在通过此事肯定凤姐的才干与气魄。第12回戚序本批云:“然便有二两独参汤,贾瑞固亦不好,但凤姐之毒何如是耶?终是瑞之自失。”[3]脂批者最终将事件的责任归咎于贾瑞的自作自受,从而为凤姐开脱了罪责。在弄权铁槛寺事件中,第16回脂批者作了如下批语,甲戌回前批云:“幼儿小女之死,得情之正气,又为痴贪辈一针。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受赃婚以致人命。……”甲戌夹批云:“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对乱世之奸雄。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使天下痴心人同来一警,或可期共入于恬然自得之乡矣。”[3]在这里脂批者出对凤姐的所做所为作出了谴责,但谴责的同时仍流露出惋惜之情。
在害死尤二姐的事件中,脂批者的批语如下,第65回戚序回前批云:“笔笔叙二姐温柔和顺,高凤姐十倍,言语行事,胜凤姐五分,堪为贾琏二房,所以深著凤姐不念宗祀血食,为贾宅第一罪人。”戚序回后批云:“凤姐初念在张华领出二姐,转念又恐仍为外宅,转念即欲杀张华为斩草除根计,一时写来,觉满腔都是荆棘,浑身都是爪牙,安得借鸳鸯剑,手刃其首,以寒千古奸妇之胆。”[3]可见,只有在关于尤二姐事件的批语中,脂批者才作出了如此义正辞严的声讨,似乎与批者对凤姐一贯宽容态度的不吻合。另外,脂砚斋对凤姐的“悍”、“妒”等有悖于封建妇德的方面颇有微词。如第16回庚辰侧批云:“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怕可畏!若生于小户,落在贫家,琏兄死矣!”[3]第21回庚辰夹批云:“凤姐醋妒,于平儿前犹如是,况他人乎?余(谓)凤姐必是甚于诸人,观者不信,今平儿说出,然乎否乎?”[3]这些对凤姐的批判则明显带有浓厚的封建夫权色彩,
二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接受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所谓的期待视野指的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在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这说明任何读者在阅读作品前,都有其特定的期待视野,而这恰恰决定了他对作品的接受态度和审美评价。因此脂批者对凤姐形象的接受倾向也正取决于他们本人特有的期待视野。
首先就批者个人的生活经验而言,批者与作者同出于世家大族,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关系密切,因此批者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了解。批者极力肯定凤姐的才干,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关系。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第1回的批语就有所揭示。在癞头和尚说英莲为“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时,甲戌眉批云:“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3]”第1回的其他几条批语同样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在石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旁甲戌侧批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在“无才可去补苍天”句旁甲戌侧批云:“书之本旨。”[3]这些批语告诉我们《红楼梦》并不是一部仅仅歌颂爱情的小说,更是描写了一个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故事,并且作者本人对这个大家族的衰败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与惋惜。作者对家族的眷恋与惋惜之情使得他塑造了一批为挽救家族的衰败而作出努力的人物,如:秦可卿、贾元春、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等,王熙凤正是其中的一位。脂砚斋与作者有着相同的家族由盛而衰的经历,同样希望能有人来拯救整个家族的命运。因此面对凤姐这样一个有治家之才的当家人,从家族同情的立场出发,脂砚斋对她的才干作了极力的肯定。
其次,《红楼梦》是部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人和事都有着真实的生活原型,是作者和批者共同经历过的。凤姐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和批者对她都很熟悉,大概关系还较亲近。于是批者对凤姐的接受便有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先在的期待视野,即以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的吻合程度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之一,并且批者与生活原型的情感联系也相应地影响着批者的审美判断。由于凤姐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因此脂批者在作出审美判断时便消融了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而对往事的追忆,对往日脂批者亲人的留恋构成了批者的审美基调,使得整个审美过程都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惋惜与留恋的情感色彩。因此对凤姐,批者非常欣赏她的心机、威势、才干,对其贪婪、淫荡等负面性格内涵则作了一定程度的宽容与遮饰。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脂批者尽管出于家族同情心理,对凤姐的整个接受态度是欣赏、是包容,但在其害死尤二姐事件的评价中,却一改以往欣赏、宽容的笔调,严加谴责与声讨,对凤姐的悍妒也颇有微词。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脂批者同曹雪芹一样,都是身处封建社会末世的传统文人,头脑中浸霪的仍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世界观、道德观,这是他整个期待视野的基石。因此他评价人和事首先是站在封建道德的藩篱内,用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去考评人物。虽然凤姐曾经是批者很亲近的一个熟人,也曾是作者和批者“补天”期望的寄托者,但在害死尤二姐事件中,批者认为她不但借剑杀人,阴险可怕,更重要的是凤姐的这种做法断了家族的子嗣血脉。在封建社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种传统观念的指导下,批者终于对凤姐作出了严厉的谴责。同样是从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出发,批者在对凤姐做出一些不顺从丈夫、悍妒等不守封建妇道的行为时,也放弃了欣赏、喜爱的姿态,而露出了带些理学色彩的面孔。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2] (德)H·R·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