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看来,2015年甚至未来几年比较确定的因素是人民币国际化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当然也包括中国的银行业。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银行的发展机遇不仅仅与国内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全球经济、产业政策的红利高度相关。随着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全球资源的再平衡,这将导致产能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GDP总量已经接近美国,依靠出口贸易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并且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在这种情形下,全球货币格局正在酝酿深刻的变革。
虽然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份额在过去10年间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其他货币的份额由2000年的2%提升至目前的7%。但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作为一个生产大国,人民币并未获得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大国地位。近几年,中国正从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和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等几个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扩大、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提速和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人民币现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六大交易货币。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三大机遇:首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或将于2015年内推出;其次,IMF将于2015年11月对特别提款权(SDR)的权重和币种时隔5年之后进行调整,人民币有望被纳入SDR中;第三,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将逐步放开。总之,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将实质性加快推进。
过去,人民币国际化实施了多年,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总体感觉力量略显单薄。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合纵连横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在帮助大量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落在了实处。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要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的人口总量占60%。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即通过产能输出以提升区域影响力。国内很多行业受制于产能过剩,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而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空间巨大,中国可以通过将过剩产能输出的形式实现国内经济去产能和产业升级,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以提升中国在周边国家的区域影响力。
“一带一路”会带来区域的贸易流通和人民币的货币流通,从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14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这是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营运资金。与此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正着手成立,中国将是主要股东,亚投行有望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来源,意向创始成员国包括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57个国家。亚洲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成立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消化目前较高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若人民币能成为贷款和投资的主要币种之一,将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在相应国家的进一步国际化。
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中国的资本、产品、技术、服务和人员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国际化经营,在进出口贸易、境外投融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境外资产托管等方面有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以有效规避政治风险、信用风险及汇率风险。这些金融服务需求将给银行带来产品、客户、渠道及收入四个方面的机遇。
中行海外先发优势
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必然导致全球资源的再平衡,中国的资本、产品、技术、服务和人员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国际化经营,也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带来极大的历史机遇。面对这一巨大的机遇,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积累的先发优势、渠道优势、产品优势将明显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依托强大的海外业务优势,中行将成为全球资源再平衡的最大受益者。
中行的先发优势表现在多年耕耘海外业务,形成同业内较大的领先优势。
中行自成立初期就行使国际汇兑银行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职能,1929年即在伦敦设立中国金融业首家海外分行。在1949年以后长期作为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结算、非贸易外汇业务,在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均是作为首批试点或者独家试点银行。1988年,中行叙做了国内第一笔出口买方信贷;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中,中银香港、中银澳门分别作为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独家人民币清算行,完成多个国家的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2014年以来,中行完成银行间市场首笔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首笔交易,获得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资格。
中行的渠道优势则体现在覆盖广泛的全球清算网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覆盖广泛的物理渠道优势:中行目前已拥有超过11000家国内分支机构以及遍布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海外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境外资产占比高达30%,远高于其他大行。
第二,建立起了全球清算网络。包括中国香港和澳门独享清算行资格在内,中行共计在7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指定人民币清算行,在央行指定的14家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中席位过半,全球人民币清算网络不断完善。
第三,与全球各交易所开展广泛合作。中行深耕交易所合作蓝海,成为新加坡交易所结算银行和首家人民币期货合约做市商;推动与伦敦清算所、德意志交易所的系统对接;获得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和港股通结算银行资格。通过与这些交易所的合作,提供交易资金、风控资金、红利、股息等跨境清算服务。 此外,中行依靠海外业务的先发优势和广泛的渠道优势,实现了涵盖结算、清算、信贷、资金、债券、理财、投资等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全产品线,具备完善的产品体系。
在贸易金融方面,中行拥有一整套产品来满足企业在进出口结算业务、进出口融资业务的需求;在债券发行方面,中行包揽了迄今所有发达国家政府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主承销商资格;在离岸市场成功首发“大洋债”、“申根债”和“凯旋债”,并相继为英国政府、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法国社会保障基金发行离岸主权级人民币债券。在跨境业务方面,中行有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集中收付等跨境现金管理产品,能有效满足跨国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
中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也走在了大行的前面,业务布局在大行中最为完备。截至目前,中行控股8家非商业银行子公司,在区域分布上,境内3家,香港4家,新加坡1家,涉及主要业务包括投行、保险、直投、基金、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综合化的布局可满足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投融资、资产托管、账户管理等一系列需求,提供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租赁业务甚至产业投资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走出去对冲经济下行劣势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中行发挥多年耕耘海外市场积累的先发优势、渠道优势、产品优势以及综合化布局优势的同时,也会积极响应和付诸实践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中行积极参与跨境人民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五大业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
中行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市场的份额超过30%,201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突破5 万亿元,稳居市场第一。中行未来计划将加大投入跨境人民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巩固人民币结算的市场地位:一方面,未来的网点规划扩张以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为主,服务网点更多向“一带一路”区域覆盖,网点布局更加全球化和分散化。另一方面,深度参与人民银行主导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放大中行人民币结算的绝对优势。
中行为发挥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提出打造五大业务平台,包括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人民币全球现金管理、境外人民币发债和跨境人民币贷款五大平台。借助这五大平台,中行将极为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2015年,中行极有可能实现境外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境内贷款,息差正面提升力度加大的经营局面。
由于境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期,央行维持中性货币政策,2015年M2的增速目标仅为12%。随着“一带一路”方案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预计中行的境外贷款增速将明显高于境内贷款,2015年或可达到30%。2015年中行力争“一带一路”授信200亿美元,并且未来三年不低于1000亿美元,力争出口信贷和结构化融资项目金额达到100亿美元。
同时,受美国QE退出和美国加息预期的影响,中行境外业务的净息差处于持续提升趋势,对集团净息差的正面贡献力度逐渐加大,一定程度上抵消境内息差受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影响而持续收窄的负面影响。
虽然目前中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是大行中最高的,但是由于过去几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呈现单边升值趋势,拥有最大美元资产的中行受汇兑损失拖累,使得非息收入占比相对于其他大行的优势在逐步缩小。
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除提升利息收入外,中行一方面提升结算清算、托管管理等手续费收入以及综合化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完备的多元化平台竞争优势可以满足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于综合金融的需求,同时美元升值趋势对中行的汇兑收益也将呈现正面贡献。预计非利息收入占比将在未来三年内提升至40%,境外业务利润贡献度达到30%。
而收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境外业务利润贡献的提升也会带来良好的效应,尤其是境外良好的资产质量将缓解境内资产的压力,这或许是中行目前独一无二的优势。
中行2015年一季度末的不良率为1.33%,环比上升15个BP,与大行整体不良率自2014年四季度以来加速上升的趋势一致。在本轮经济下行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风险暴露呈现如下特点:首先,资产质量压力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但出现向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其次,行业上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但也开始向大中型企业蔓延。因此,我们看到2014年四季度以来,银行间资产质量逐渐出现分化,大行的资产质量压力要高于中小银行。
相比其他大行的贷款分布而言,中行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贷款占比合计为49%,这高于大行平均占比36%的水平;在区域分布上,中行在资产质量压力较大的华东地区的贷款占比也高于其他三家大行。有别于其他大行的贷款结构,使得中行境内资产质量压力高于同业,2014年中行的不良率同比上升31个BP,高于工行和建行。
相比境内业务资产质量压力的加速上升,中行境外贷款的资产质量良好,2012年至今呈现一个趋势性震荡下降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境内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未来几年,中行如能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机遇,境外贷款增速将持续高于境内贷款,境外贷款占比也会持续提升,这将更有助于对冲国内经济下行形势下不断攀升的资产质量压力。
内生改革再造竞争力
最近两年,中行管理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新一届管理层到位后,中行上下明确了业务重点,提出需要把握的战略机遇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以及移动互联的大发展”三大方面。2015年,我们将看到中行通过内生改革催生效率,除重振国际业务优势、打造综合经营平台以外,网络再造竞争力被认为是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重要一环。而短期的催化剂则包括中行有望时隔四年之后再次被纳入上证50指数。
中行在新一任董事长和行长到位之后,近两年来进行了新一届管理层的更替。2014年,两位副行长到位,张金良副行长负责分管财务、风控,任德奇副行长负责分管金融市场业务。2015年,随着分管个人金融业务的祝树民副行长调任农发行行长、分管公司业务的岳毅副行长调任中银香港总裁以及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合同到期,中行将继续迎来几位新的副行长,其中既包括外部调用(许罗德曾任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和中国银联总裁、朱鹤新在交通银行工作长达22年),也包括内部调用(高迎新、谢平均在中行系统有多年的工作经历)。经过近两年时间,中行基本完成了管理层队伍的更替。 在中行新一届管理层到位之后,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来夯实业务基础。本次调整前,在总行层面,中行是管理人员最多的大行,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多失管理”现象致使效率低下。本次组织架构调整开始于2013年7月底,通过撤销五大业务总部(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运营服务),将总行60个一级部门和400个二级处室缩减至36个部门和6个直属机构。另一方面,中行成立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全球市场部、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等新兴业务部门并且作为一级部门,有助于中行通过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来夯实业务基础。
国有银行目前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对于时点性的规模指标、收益指标、回报率指标和资产质量指标等考核特点是相对短期化和结果导向。在对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激励上也相对采用更多的现金奖金等模式。海外银行业机构授予高管公司股票或认股权证作为激励是非常常规的做法,有效的将高管的长期利益同公司的长期发展结合在一起,保障了优秀的管理团队的稳定。在等待财政部关于国有金融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的有关文件出台之后,预计中行将是国有大银行中最早一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银行。
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重构,大银行由于在信息技术、客户群体等方面的优势积累,与中小银行积极与BAT等互联网巨头合作不同,大行选择独立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工商银行近期发布了“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中行也基于“中银易商”为核心搭建了完整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围绕跨境、小微、社区、民生四个重点,共推出29项网络金融创新产品,覆盖网络“支付、理财、融资、跨境、产业链、O2O综合服务”六大业务线。
2014年,中行与34 家第三斱支付机构/电商企业合作提供“跨境电商支付结算”服务,覆盖了近80%获跨境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电商的合作范围、业务广度领先同业。
在中行互联网金融战略中,值得一提的是“网贷通宝”。中行积极开展普惠金融,通过银企平台对接、利用大数据决策引擎创新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新模式,推出申请、审批、签约、提款、还款、监控全流程“六个在线”的网络融资新产品——“网络通宝”,2014年内累计发放贷款合计1773亿元。
在再造网络竞争力方面,中行着力建设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海外信息系统整合转型项目的实施。2013年亚太地区投产后运行稳定,业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圆满完成欧非地区投产,实现了超过2/3的海外机构系统转型、版本统一、数据集中和运营管理一体化,为中国“走出去”客户提供更加完善、高效、多元的优质服务,为巩固和扩大中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领先优势,增强多维度、多层面撮合交易能力提供广阔的国际化平台。
如今,时隔四年后中行有望重回上证50指数也是值得市场重视的因素。中行在2011年7月被调出上证50指数之后,有望时隔四年之后再次调入上证50指数成份股,在上证50指数中的权重可达2%。
上证50指数样本股选取方法是对上证180指数样本股根据过去一年的日均总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额进行综合排名(分别排名后相加得到综合排名),选取综合排名前50名进入上证50指数成份股,入选成份股的权重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得到。专家委员会一般在每年的5月和11月的下旬开会审核上证180和上证50指数样本股,样本股调整实施时间分别是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收盘后的下一交易日。
中行有望时隔四年之后再次纳入上证50指数。中行于2011年由于较低的自由流通股本和较低的交易量被剔除上证50样本股。2014年12月以来,由于中行转债转股以及交易活跃,使得中行月度交易金额出现几十倍的增长。按照过去一年的日均交易金额排名,中行在上证180成份股中可以排到第十名,按照过去一年的日均总市值排名,中行在上证180 成份股中排第五名,综合排名来看,中行有望时隔四年之后再次纳入上证50指数。
如果被纳入,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中行在上证50指数中的权重可达到2%,按照目前跟踪上证50指数的ETF规模500亿元测算,会给中行带来约10亿元被动资金的配置,约占2015年以来日均成交金额(年初以来为67亿元)的15%,自由流通市值的1%,如果进一步考虑上证50 期权和上证50股指期货对于上证50成份股的配置需求,则市场短期内对中行的增量配置资金需求将更大。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的实质性加快推进将贯穿2015年全年,并延续至未来几年,中行依托积累的国际业务优势,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最受益的银行。近期中行管理层队伍完成新一轮的强势调整后,未来我们将看到中行通过内生改革和员工持股催生管理效率,通过网络再造经营竞争力;而从短期的催化剂来看,5月下旬,中行有望时隔四年之后重新被纳入上证50指数。因此,中国银行将极大享受全球资源再平衡和机制变革下的红利。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银行的发展机遇不仅仅与国内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全球经济、产业政策的红利高度相关。随着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全球资源的再平衡,这将导致产能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GDP总量已经接近美国,依靠出口贸易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并且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在这种情形下,全球货币格局正在酝酿深刻的变革。
虽然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份额在过去10年间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其他货币的份额由2000年的2%提升至目前的7%。但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作为一个生产大国,人民币并未获得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大国地位。近几年,中国正从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和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等几个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扩大、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提速和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人民币现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六大交易货币。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三大机遇:首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或将于2015年内推出;其次,IMF将于2015年11月对特别提款权(SDR)的权重和币种时隔5年之后进行调整,人民币有望被纳入SDR中;第三,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将逐步放开。总之,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将实质性加快推进。
过去,人民币国际化实施了多年,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总体感觉力量略显单薄。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合纵连横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在帮助大量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落在了实处。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要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的人口总量占60%。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即通过产能输出以提升区域影响力。国内很多行业受制于产能过剩,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而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空间巨大,中国可以通过将过剩产能输出的形式实现国内经济去产能和产业升级,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以提升中国在周边国家的区域影响力。
“一带一路”会带来区域的贸易流通和人民币的货币流通,从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14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这是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营运资金。与此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正着手成立,中国将是主要股东,亚投行有望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来源,意向创始成员国包括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57个国家。亚洲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成立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消化目前较高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若人民币能成为贷款和投资的主要币种之一,将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在相应国家的进一步国际化。
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中国的资本、产品、技术、服务和人员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国际化经营,在进出口贸易、境外投融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境外资产托管等方面有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以有效规避政治风险、信用风险及汇率风险。这些金融服务需求将给银行带来产品、客户、渠道及收入四个方面的机遇。
中行海外先发优势
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必然导致全球资源的再平衡,中国的资本、产品、技术、服务和人员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国际化经营,也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带来极大的历史机遇。面对这一巨大的机遇,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积累的先发优势、渠道优势、产品优势将明显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依托强大的海外业务优势,中行将成为全球资源再平衡的最大受益者。
中行的先发优势表现在多年耕耘海外业务,形成同业内较大的领先优势。
中行自成立初期就行使国际汇兑银行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职能,1929年即在伦敦设立中国金融业首家海外分行。在1949年以后长期作为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结算、非贸易外汇业务,在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均是作为首批试点或者独家试点银行。1988年,中行叙做了国内第一笔出口买方信贷;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中,中银香港、中银澳门分别作为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独家人民币清算行,完成多个国家的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2014年以来,中行完成银行间市场首笔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首笔交易,获得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资格。
中行的渠道优势则体现在覆盖广泛的全球清算网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覆盖广泛的物理渠道优势:中行目前已拥有超过11000家国内分支机构以及遍布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海外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境外资产占比高达30%,远高于其他大行。
第二,建立起了全球清算网络。包括中国香港和澳门独享清算行资格在内,中行共计在7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指定人民币清算行,在央行指定的14家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中席位过半,全球人民币清算网络不断完善。
第三,与全球各交易所开展广泛合作。中行深耕交易所合作蓝海,成为新加坡交易所结算银行和首家人民币期货合约做市商;推动与伦敦清算所、德意志交易所的系统对接;获得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和港股通结算银行资格。通过与这些交易所的合作,提供交易资金、风控资金、红利、股息等跨境清算服务。 此外,中行依靠海外业务的先发优势和广泛的渠道优势,实现了涵盖结算、清算、信贷、资金、债券、理财、投资等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全产品线,具备完善的产品体系。
在贸易金融方面,中行拥有一整套产品来满足企业在进出口结算业务、进出口融资业务的需求;在债券发行方面,中行包揽了迄今所有发达国家政府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主承销商资格;在离岸市场成功首发“大洋债”、“申根债”和“凯旋债”,并相继为英国政府、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法国社会保障基金发行离岸主权级人民币债券。在跨境业务方面,中行有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集中收付等跨境现金管理产品,能有效满足跨国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
中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也走在了大行的前面,业务布局在大行中最为完备。截至目前,中行控股8家非商业银行子公司,在区域分布上,境内3家,香港4家,新加坡1家,涉及主要业务包括投行、保险、直投、基金、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综合化的布局可满足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投融资、资产托管、账户管理等一系列需求,提供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租赁业务甚至产业投资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走出去对冲经济下行劣势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中行发挥多年耕耘海外市场积累的先发优势、渠道优势、产品优势以及综合化布局优势的同时,也会积极响应和付诸实践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中行积极参与跨境人民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五大业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
中行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市场的份额超过30%,201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突破5 万亿元,稳居市场第一。中行未来计划将加大投入跨境人民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巩固人民币结算的市场地位:一方面,未来的网点规划扩张以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为主,服务网点更多向“一带一路”区域覆盖,网点布局更加全球化和分散化。另一方面,深度参与人民银行主导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放大中行人民币结算的绝对优势。
中行为发挥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提出打造五大业务平台,包括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人民币全球现金管理、境外人民币发债和跨境人民币贷款五大平台。借助这五大平台,中行将极为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2015年,中行极有可能实现境外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境内贷款,息差正面提升力度加大的经营局面。
由于境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期,央行维持中性货币政策,2015年M2的增速目标仅为12%。随着“一带一路”方案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预计中行的境外贷款增速将明显高于境内贷款,2015年或可达到30%。2015年中行力争“一带一路”授信200亿美元,并且未来三年不低于1000亿美元,力争出口信贷和结构化融资项目金额达到100亿美元。
同时,受美国QE退出和美国加息预期的影响,中行境外业务的净息差处于持续提升趋势,对集团净息差的正面贡献力度逐渐加大,一定程度上抵消境内息差受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影响而持续收窄的负面影响。
虽然目前中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是大行中最高的,但是由于过去几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呈现单边升值趋势,拥有最大美元资产的中行受汇兑损失拖累,使得非息收入占比相对于其他大行的优势在逐步缩小。
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除提升利息收入外,中行一方面提升结算清算、托管管理等手续费收入以及综合化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完备的多元化平台竞争优势可以满足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于综合金融的需求,同时美元升值趋势对中行的汇兑收益也将呈现正面贡献。预计非利息收入占比将在未来三年内提升至40%,境外业务利润贡献度达到30%。
而收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境外业务利润贡献的提升也会带来良好的效应,尤其是境外良好的资产质量将缓解境内资产的压力,这或许是中行目前独一无二的优势。
中行2015年一季度末的不良率为1.33%,环比上升15个BP,与大行整体不良率自2014年四季度以来加速上升的趋势一致。在本轮经济下行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风险暴露呈现如下特点:首先,资产质量压力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但出现向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其次,行业上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但也开始向大中型企业蔓延。因此,我们看到2014年四季度以来,银行间资产质量逐渐出现分化,大行的资产质量压力要高于中小银行。
相比其他大行的贷款分布而言,中行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贷款占比合计为49%,这高于大行平均占比36%的水平;在区域分布上,中行在资产质量压力较大的华东地区的贷款占比也高于其他三家大行。有别于其他大行的贷款结构,使得中行境内资产质量压力高于同业,2014年中行的不良率同比上升31个BP,高于工行和建行。
相比境内业务资产质量压力的加速上升,中行境外贷款的资产质量良好,2012年至今呈现一个趋势性震荡下降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境内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未来几年,中行如能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机遇,境外贷款增速将持续高于境内贷款,境外贷款占比也会持续提升,这将更有助于对冲国内经济下行形势下不断攀升的资产质量压力。
内生改革再造竞争力
最近两年,中行管理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新一届管理层到位后,中行上下明确了业务重点,提出需要把握的战略机遇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以及移动互联的大发展”三大方面。2015年,我们将看到中行通过内生改革催生效率,除重振国际业务优势、打造综合经营平台以外,网络再造竞争力被认为是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重要一环。而短期的催化剂则包括中行有望时隔四年之后再次被纳入上证50指数。
中行在新一任董事长和行长到位之后,近两年来进行了新一届管理层的更替。2014年,两位副行长到位,张金良副行长负责分管财务、风控,任德奇副行长负责分管金融市场业务。2015年,随着分管个人金融业务的祝树民副行长调任农发行行长、分管公司业务的岳毅副行长调任中银香港总裁以及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合同到期,中行将继续迎来几位新的副行长,其中既包括外部调用(许罗德曾任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和中国银联总裁、朱鹤新在交通银行工作长达22年),也包括内部调用(高迎新、谢平均在中行系统有多年的工作经历)。经过近两年时间,中行基本完成了管理层队伍的更替。 在中行新一届管理层到位之后,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来夯实业务基础。本次调整前,在总行层面,中行是管理人员最多的大行,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多失管理”现象致使效率低下。本次组织架构调整开始于2013年7月底,通过撤销五大业务总部(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运营服务),将总行60个一级部门和400个二级处室缩减至36个部门和6个直属机构。另一方面,中行成立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全球市场部、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等新兴业务部门并且作为一级部门,有助于中行通过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来夯实业务基础。
国有银行目前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对于时点性的规模指标、收益指标、回报率指标和资产质量指标等考核特点是相对短期化和结果导向。在对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激励上也相对采用更多的现金奖金等模式。海外银行业机构授予高管公司股票或认股权证作为激励是非常常规的做法,有效的将高管的长期利益同公司的长期发展结合在一起,保障了优秀的管理团队的稳定。在等待财政部关于国有金融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的有关文件出台之后,预计中行将是国有大银行中最早一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银行。
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重构,大银行由于在信息技术、客户群体等方面的优势积累,与中小银行积极与BAT等互联网巨头合作不同,大行选择独立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工商银行近期发布了“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中行也基于“中银易商”为核心搭建了完整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围绕跨境、小微、社区、民生四个重点,共推出29项网络金融创新产品,覆盖网络“支付、理财、融资、跨境、产业链、O2O综合服务”六大业务线。
2014年,中行与34 家第三斱支付机构/电商企业合作提供“跨境电商支付结算”服务,覆盖了近80%获跨境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电商的合作范围、业务广度领先同业。
在中行互联网金融战略中,值得一提的是“网贷通宝”。中行积极开展普惠金融,通过银企平台对接、利用大数据决策引擎创新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新模式,推出申请、审批、签约、提款、还款、监控全流程“六个在线”的网络融资新产品——“网络通宝”,2014年内累计发放贷款合计1773亿元。
在再造网络竞争力方面,中行着力建设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海外信息系统整合转型项目的实施。2013年亚太地区投产后运行稳定,业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圆满完成欧非地区投产,实现了超过2/3的海外机构系统转型、版本统一、数据集中和运营管理一体化,为中国“走出去”客户提供更加完善、高效、多元的优质服务,为巩固和扩大中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领先优势,增强多维度、多层面撮合交易能力提供广阔的国际化平台。
如今,时隔四年后中行有望重回上证50指数也是值得市场重视的因素。中行在2011年7月被调出上证50指数之后,有望时隔四年之后再次调入上证50指数成份股,在上证50指数中的权重可达2%。
上证50指数样本股选取方法是对上证180指数样本股根据过去一年的日均总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额进行综合排名(分别排名后相加得到综合排名),选取综合排名前50名进入上证50指数成份股,入选成份股的权重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得到。专家委员会一般在每年的5月和11月的下旬开会审核上证180和上证50指数样本股,样本股调整实施时间分别是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收盘后的下一交易日。
中行有望时隔四年之后再次纳入上证50指数。中行于2011年由于较低的自由流通股本和较低的交易量被剔除上证50样本股。2014年12月以来,由于中行转债转股以及交易活跃,使得中行月度交易金额出现几十倍的增长。按照过去一年的日均交易金额排名,中行在上证180成份股中可以排到第十名,按照过去一年的日均总市值排名,中行在上证180 成份股中排第五名,综合排名来看,中行有望时隔四年之后再次纳入上证50指数。
如果被纳入,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中行在上证50指数中的权重可达到2%,按照目前跟踪上证50指数的ETF规模500亿元测算,会给中行带来约10亿元被动资金的配置,约占2015年以来日均成交金额(年初以来为67亿元)的15%,自由流通市值的1%,如果进一步考虑上证50 期权和上证50股指期货对于上证50成份股的配置需求,则市场短期内对中行的增量配置资金需求将更大。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的实质性加快推进将贯穿2015年全年,并延续至未来几年,中行依托积累的国际业务优势,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最受益的银行。近期中行管理层队伍完成新一轮的强势调整后,未来我们将看到中行通过内生改革和员工持股催生管理效率,通过网络再造经营竞争力;而从短期的催化剂来看,5月下旬,中行有望时隔四年之后重新被纳入上证50指数。因此,中国银行将极大享受全球资源再平衡和机制变革下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