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木工程专业“3+4”模式的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115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4”七年一贯制分段学习方案是如今重点试行的教学模式,该文立足于中职、本科衔接教育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其在教育基础、衔接课程和师资资源问题的不足,提出了相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3+4”衔接培养计划的实际推行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土木工程 “3+4模式” 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1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恰逢企业的专业升级,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符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高。普通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达到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3+4”衔接培养结合中职和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符合当下的实际形式需求。
  1 “3+4”模式出现的前因
  1.1 现代建筑行业人才缺口大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众多建筑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为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对于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建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建筑行业对人才高需求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目前的情况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尤其施工现场的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大多是学历较低的农民工,由于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够,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时候无法解决施工中的高技术、高难度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更需要一批具有高学历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补充到建筑行业中,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人才不足带来的实际问题。因此培养一批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件非常紧急而艰巨的任务,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职业教育的革新发展趋势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各行各业都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中职教育的毕业生已经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如今很多中职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只是注重学生的技能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育。只注重追求学生就业率的“就业教育”,严重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以后很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也无法在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因此进行革新教育势在必行,推行“3+4模式”人才培养计划,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中职与本科“建筑工程施工+土木工程”七年分段培养,通过技能与理论的双向学习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证学生未来的就业质量。
  2 新模式中存在的些许问题
  2.1 中职教育文化层次低,达不到当代社会的需求
  相比本科院校,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未来毕业后可以通过一技之长找到合适工作的“就业教育”,而对学生的理论基础要求不高。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导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专业理论知识普遍较差。很难达到当代高等教育高素质和专业职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求,理论知识的缺乏对中职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来说,会成为其完成学业的最大阻碍。
  2.2 基础课程重复内容多,很难衔接专业课程
  “3+4”教育核心的一个部分是专业课程的衔接,从完成中职三年再到本科四年的继续学习。这个过程的衔接无疑会是“3+4”模式教育的转折点,然而中职学生三年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和本科学习的土木工程相关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程度的重复,如果学生在刚开始进入本科课程体系学习时,遇到了很多的重复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一开始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影响以后开设的课程学习,这些会大大影响“3+4”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开设课程的重复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还很容易让刚进入本科学习的中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造成学生本科四年学业的荒废。相反,应针对学生成长特点,按现在中职课改要求增设相应技能课程,如建筑工程测量技能,钢筋施工操作技能等专业实训,这将对“3+4”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影响。
  2.3 教育资源不完善,无法满足新模式需求
  高级教师以及相关教学设备资源的不足,一直是长期阻碍中职院校学生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3+4”创新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除了普通中职教育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学习,还注重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而中职院校普遍缺乏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就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课程而言,学生在中职院校普遍学习得不够深入。一方面是中职院校教学设备欠缺,无法提供给学生充分接触一些专业设备的机会;另一方面相关课程的高级教师严重不足,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教育资源的不足直接导致的是“3+4”模式前期教育质量较低,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继续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
  3 基于土木工程“3+4”模式建设的意见
  3.1 关注基础文化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当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对土木建设类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拥有一定职业技能,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中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转换。中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较弱,因此为了实现“3+4”模式下学生教育环境的正常转换,在中高职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加强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知识的教授,保证学生在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时拥有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平时的基础教学中,老师要严格实行教学计划,布置相应的基础学习任务。在关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也要保持中职院校的特色——注重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
  3.2 完善培养方案,形成特色的培养模式
  “3+4”衔接培养不同于传统的中职教育,在进行教学方案建设时,应立足于该模式的特点,制定一套合适的方案。新模式注重专业技能的深化和职业知识的扩展,在进行衔接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叠加一些相关课程。要根据本科培养计划与中职学生的基础设计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方案,留意土木工程专业在职业教育阶段已开设的理论力学、混凝土原理等与本科教育阶段重复的课程,在调查学生课程掌握的情况下决定是否重新开设或者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本科阶段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时,也应注重学生实际勘察、设计的动手能力,形成“3+4”特色的培养模式。
  3.3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建设有效的师资队伍
  衔接教育是为了培养懂技术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拥有足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现行的本科教育重视学术性教学,中高职院校则更加偏向于学生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建设一支有效的师资队伍,引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扎实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教师,能够满足新模式下对学生的教学。除此之外中高职院校还应与合作本科院校加强学术交流,互相进行教师访问学习。保证两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得到利用,同时也能解决中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不足。
  4 结语
  “3+4”教育模式是一次以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形式为基础的创新型教育改革,这种模式提供给了中职院校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也是对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通过七年一贯制的学习,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4(3):35-42.
  [2] 莫志明.现代职业教育层次衔接模式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21-23.
其他文献
本文对碳交易及欧洲碳交易市场的进行了介绍,总结了欧洲碳交易市场的观状并分析了其将来的发展趋势。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性意识,增强组织活力,凝聚党员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举措。而亚青运动会的召开正是党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良好契机
民办教育企业处在内涵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内外部冲突无所适从的问题,提出以冲突为无形生产要素加以分析的方法,对原有冲突管理方法进行改造,使其在新兴的民办教育型企业冲突管理
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需要各个产业的大力支持,现代体育产业的经济的发展,包括近年来广州恒大俱乐部的成功、世界杯的火热等,其产业经济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受到了各社会各界
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故应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相契合。企业的资金活动及其管理贯穿于企业的运营、筹资和投资活动中,在各个环节中均要求加强对资金的管控。本文首先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个国家连成一个整体,贸易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在寻求着自身的发展途
摘 要:该文提出一种家教新观点,即通过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的教育培训,达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以期减少青少年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对此种培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给出方式方法及内容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淡水渔业资源包含了各种的水生经济动植物、各种鱼类、水生饵料等.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虽然我国的水产保持高速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淡水渔业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本文就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是我国的民生之本.国家审计机关是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在宏观经济短李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法定性、超脱性、广泛性和权威性.本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