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招生是我国高校所招收的境外学生,其因为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入学条件不同,导致与内招生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一致。为了达到更好效果,需要针对外招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采用分流教学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实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关键词:外招生;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71-02
1 外招生的特点
客观地说,外招生的基础与内招生相比起来有一定差距,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外招生的主要来源集中于港澳地区,以澳门地区为例,当地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面临的选择多样化,他们可以分别参加澳门大学招生考试、中国高校对外联合招生考试、台湾对澳门招生考试,另外还可申请欧美以及香港的多所大学。这些考试彼此不冲突,所以很可能出现一名学生被多所大学录取,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学生从其自身条件出发,在同等情况下,素质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被欧美和香港等地大学分流,只有相对选择余地较小的学生才会到内地就学。
不过所谓素质较高并非绝对,这只是体现在当前录取制度下,外招生在考试能力方面较为落后,并不代表在综合能力方面外招生处于落后地位。就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而言,外招生普遍在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较好表现。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社会知识丰富。外招生普遍在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方面不如大陆学生,这是外招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所决定的。相当一部分外招生在入学时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高年级时这一情况有所好转。而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知识基础方面,由于外招生所接受的中初等教育与大陆教育体系有所差异,导致其和大陆学生有显著差距。这都造成了外招生教育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部分基础过差的学生采用预科教育的形式,系统补习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后,再按照高等教育的标准要求开展教学。不过与外招生薄弱的理论知识基础相比,他们的社会知识相对丰富得多,国外教育体系通常比大陆教育体系更注重实践性和基础能力培养,这在导致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的同时,也带来了在社会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外招生经历相对丰富,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文化都有实际接触的经验,知识面也相对较广,这也为他们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知识,在对金融、经济、社会学等方向课程的理解学习上有先天优势,掌握起来效率较高。
(2)独立思考能力强,有自己的见解。外招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与中国大陆有较大差异,虽然仍受到华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体现出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与内地生相比有所差距,但经常表现出一些有创造性的想法,显示其思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例如在政府经济学的课程上,对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内地学生普遍认为是天经地义,而外招生则认为政府的本质是暴力组织,是通过强权来固定收取“保护费”的一种形式。这更接近于政府的起源,有利于加深对政府职能和运作规律的理解。
(3)课堂纪律散漫。外招生的行为习惯偏于自由化,同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对大陆的各种管理规定存在一定的漠视甚至抵触情绪,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纪律散漫。通常迟到早退现象较严重,旷课现象也不罕见,上课时也常见发短信、玩游戏机、看小说、聊天等多种不良行为。也就是说,仅仅当课堂内容真正引起他们兴趣时,他们才会认真听讲,而当他们觉得乏味时,课堂纪律对其学习行为的约束性是相当乏力的。
(4)动手能力强。与独立性强、理论知识薄弱等特点相对应,外招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是因为外招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通常较为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初等教育应试化的方向是有所差异的。在金融、经济类课程中,对于理论模型的理解和推导,外招生通常处于劣势,但是涉及到案例调查和总结、以及调查分析过程,外招生表现得更加自如熟练。
(5)协调组织能力强。在沟通、协调、组织方面,外招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这同样是由于外招生所处的基础教育环境中通常重视社团活动,外招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一个或多个组织,从而使协调沟通能力得到锻炼。这种能力在注重团队绩效的经管类专业中尤其重要,在相当多的课程中都需要分组讨论、协调分工,外招生虽然在个人能力上不突出,但通常能较好协调,令团队展现出高效率。
(6)学习目的性强。受到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影响,外招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经常问的话是“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并且对于知识的用途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这套标准通常侧重于实用、侧重于短期。对于他们感觉到有用的知识,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他们觉得无用的知识,则采取鲜明的消极态度,几乎不投入任何精力。
(7)计划性与自制能力较差。由于成长环境自由松散、所受诱惑繁杂,外招生普遍表现出自制力与计划性较差的弱点,在对待具体的课程学习上,往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课程作业一拖再拖,即使最后补交,也相当大一部分是抄袭。总之,无法制订和执行相应的学习计划,对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
外招生的主要特点如上所列,这些特点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例如自制力较差也影响到课堂纪律,它们一起构成了外招生在各方面和内招生之间的综合差异。
2 针对外招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法
针对以上客观存在的差异,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外招生所表露出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些主要经验可总结如下:
(1)分流教学法:这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目的明确的方法,针对外招生和内招生的较大差异,编成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教学进度、计划、难度、侧重点、风格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有的放矢,非常有针对性。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内招生采用较抽象、量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斯菲尔德的“微观经济学”,做到每个定律的推导和理解都要求较高,对相关例题熟练计算;而对外招生采取具体、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公式的要求较低,重在对具体现象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分流模式效果较好,两个班级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后期反馈都相当理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取分流教学的方式。
(2)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格外受到外招生欢迎的方式。虽然案例教学同样也受到内招生欢迎,不过外招生对于案例教学的欢迎程度更甚于内招生,同时他们对于抽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的抵触程度也远比内招生强烈,这就决定了案例式教学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普通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先介绍理论,然后通过案例来讲解论证,但是对于外招生来说,这种方式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理论讲解阶段,他们往往就因缺乏兴趣而怠学,这样不但影响案例效果,也导致对案例兴趣不足。这些具体现象是和外招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散漫、学习计划性较差等特点相对应的,要解决这一现象,靠硬性约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根本上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增加案例内容,尤其是增加案例趣味性、现实性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程开始即通过现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时,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当这些案例与现实情况结合紧密、形式生动时,其效果更佳显著,外招生能在其吸引下保持住注意力,顺从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而提炼出一般规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吸引——分析——提炼——验证”的步骤,而其中每个步骤,都必须与案例相结合,至少准备两个以上的案例,才能适应外招生的特点,达到理想效果。
(3)讨论法:外招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强,这种特性导致其纪律性较差,但是同时也可加以引导,提升教学效果。讨论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讨论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在内招生中开展讨论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内招生受多年教学习惯影响,通常不踊跃发言,但外招生却无此缺点,上课时如果教师将发言权交到他们手中,他们往往是相当欢迎的,并且有热情和精力发表评论。利用外招生这种特点来引导其发言,就可以让其在讨论过程中主动、深入地思考,并且通过讨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如果讨论法应用得当,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改为主动,其效果产生本质提升。只是讨论法的应用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磨合,对于一门课程来说,需要在课程开始时就定下大规模应用讨论的基调,同时确定分组名单,并由任课教师亲自加入讨论,引导和规范讨论行为,至少在课程中期令讨论方法成熟,才可起到显著效果。
(4)实践法:对应于外招生协调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法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实践教学法可以说是案例法的衍生,其对学生带来的认识更加具体生动,因此更受到外招生欢迎,效果也十分明显。以经管类课程为例,采用实践法教学时,要求其亲自动手调查、分析、撰写案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接触到具体事实,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会发现一些课本上未曾明确解释的现象,诱导其主动思考,弥补书面知识的不足。所获得的是系统的、生动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实用性强,迎合了外招生学习目的。
(5)激励法与压力法:由于外招生普遍有性格散漫、贪图享乐、规划与计划性差的特点,对于外招生的整个学习行为,除了改善形式提高效率外,从核心来说还必须解决其内部的动力问题,否则案例法、实践法等方法只是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改善程度有限。对此问题,应采取内外兼顾的方式,即激励法与压力法齐施。激励法就是要调动起学生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这可分为若干层面,最基本的层面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表扬、奖励;中级层面可以在课程考核、学分面针对学生的努力行为采取相应鼓励措施;宏观层面可以就其远景规划、知识应用性方面向学生分析学习所带来的长期丰厚回报。多方面共同着手,让学生感受到其学习过程并非是无意义的被强迫行为,而是一种高效的投资回报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但是考虑到外招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产生懈怠、摇摆等情绪,因此仅仅采用激励是不够的,在必要阶段需要以压力为辅助手段,迫使其分配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习。最直接的压力方式莫过于考试,不过仅仅采用考试作为施压手段是不够的,外招生通常有事到临头才行动的特点,如果在考试期才施压的话,即使学生因此而行动起来,也往往因为精力和时间有限而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要持续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外招生以压力,这表现在课前预习、课程作业、课堂测试的持续性上,迫使学生在课程的每个环节都跟上进度,才可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以上是对外招生教育经验的一些总结,对于内招生而言,这些经验同样也有参考意义,不过要根据内招生的特点加以调整,在实施的力度和频率上有所不同。这些经验都可独立实施,但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综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改变,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才可能彻底提升当前外招生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外招生;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71-02
1 外招生的特点
客观地说,外招生的基础与内招生相比起来有一定差距,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外招生的主要来源集中于港澳地区,以澳门地区为例,当地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面临的选择多样化,他们可以分别参加澳门大学招生考试、中国高校对外联合招生考试、台湾对澳门招生考试,另外还可申请欧美以及香港的多所大学。这些考试彼此不冲突,所以很可能出现一名学生被多所大学录取,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学生从其自身条件出发,在同等情况下,素质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被欧美和香港等地大学分流,只有相对选择余地较小的学生才会到内地就学。
不过所谓素质较高并非绝对,这只是体现在当前录取制度下,外招生在考试能力方面较为落后,并不代表在综合能力方面外招生处于落后地位。就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而言,外招生普遍在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较好表现。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社会知识丰富。外招生普遍在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方面不如大陆学生,这是外招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所决定的。相当一部分外招生在入学时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高年级时这一情况有所好转。而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知识基础方面,由于外招生所接受的中初等教育与大陆教育体系有所差异,导致其和大陆学生有显著差距。这都造成了外招生教育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部分基础过差的学生采用预科教育的形式,系统补习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后,再按照高等教育的标准要求开展教学。不过与外招生薄弱的理论知识基础相比,他们的社会知识相对丰富得多,国外教育体系通常比大陆教育体系更注重实践性和基础能力培养,这在导致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的同时,也带来了在社会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外招生经历相对丰富,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文化都有实际接触的经验,知识面也相对较广,这也为他们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知识,在对金融、经济、社会学等方向课程的理解学习上有先天优势,掌握起来效率较高。
(2)独立思考能力强,有自己的见解。外招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与中国大陆有较大差异,虽然仍受到华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体现出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与内地生相比有所差距,但经常表现出一些有创造性的想法,显示其思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例如在政府经济学的课程上,对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内地学生普遍认为是天经地义,而外招生则认为政府的本质是暴力组织,是通过强权来固定收取“保护费”的一种形式。这更接近于政府的起源,有利于加深对政府职能和运作规律的理解。
(3)课堂纪律散漫。外招生的行为习惯偏于自由化,同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对大陆的各种管理规定存在一定的漠视甚至抵触情绪,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纪律散漫。通常迟到早退现象较严重,旷课现象也不罕见,上课时也常见发短信、玩游戏机、看小说、聊天等多种不良行为。也就是说,仅仅当课堂内容真正引起他们兴趣时,他们才会认真听讲,而当他们觉得乏味时,课堂纪律对其学习行为的约束性是相当乏力的。
(4)动手能力强。与独立性强、理论知识薄弱等特点相对应,外招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是因为外招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通常较为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初等教育应试化的方向是有所差异的。在金融、经济类课程中,对于理论模型的理解和推导,外招生通常处于劣势,但是涉及到案例调查和总结、以及调查分析过程,外招生表现得更加自如熟练。
(5)协调组织能力强。在沟通、协调、组织方面,外招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这同样是由于外招生所处的基础教育环境中通常重视社团活动,外招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一个或多个组织,从而使协调沟通能力得到锻炼。这种能力在注重团队绩效的经管类专业中尤其重要,在相当多的课程中都需要分组讨论、协调分工,外招生虽然在个人能力上不突出,但通常能较好协调,令团队展现出高效率。
(6)学习目的性强。受到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影响,外招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经常问的话是“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并且对于知识的用途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这套标准通常侧重于实用、侧重于短期。对于他们感觉到有用的知识,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他们觉得无用的知识,则采取鲜明的消极态度,几乎不投入任何精力。
(7)计划性与自制能力较差。由于成长环境自由松散、所受诱惑繁杂,外招生普遍表现出自制力与计划性较差的弱点,在对待具体的课程学习上,往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课程作业一拖再拖,即使最后补交,也相当大一部分是抄袭。总之,无法制订和执行相应的学习计划,对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
外招生的主要特点如上所列,这些特点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例如自制力较差也影响到课堂纪律,它们一起构成了外招生在各方面和内招生之间的综合差异。
2 针对外招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法
针对以上客观存在的差异,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外招生所表露出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些主要经验可总结如下:
(1)分流教学法:这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目的明确的方法,针对外招生和内招生的较大差异,编成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教学进度、计划、难度、侧重点、风格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有的放矢,非常有针对性。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内招生采用较抽象、量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斯菲尔德的“微观经济学”,做到每个定律的推导和理解都要求较高,对相关例题熟练计算;而对外招生采取具体、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公式的要求较低,重在对具体现象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分流模式效果较好,两个班级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后期反馈都相当理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取分流教学的方式。
(2)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格外受到外招生欢迎的方式。虽然案例教学同样也受到内招生欢迎,不过外招生对于案例教学的欢迎程度更甚于内招生,同时他们对于抽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的抵触程度也远比内招生强烈,这就决定了案例式教学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普通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先介绍理论,然后通过案例来讲解论证,但是对于外招生来说,这种方式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理论讲解阶段,他们往往就因缺乏兴趣而怠学,这样不但影响案例效果,也导致对案例兴趣不足。这些具体现象是和外招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散漫、学习计划性较差等特点相对应的,要解决这一现象,靠硬性约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根本上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增加案例内容,尤其是增加案例趣味性、现实性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程开始即通过现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时,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当这些案例与现实情况结合紧密、形式生动时,其效果更佳显著,外招生能在其吸引下保持住注意力,顺从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而提炼出一般规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吸引——分析——提炼——验证”的步骤,而其中每个步骤,都必须与案例相结合,至少准备两个以上的案例,才能适应外招生的特点,达到理想效果。
(3)讨论法:外招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强,这种特性导致其纪律性较差,但是同时也可加以引导,提升教学效果。讨论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讨论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在内招生中开展讨论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内招生受多年教学习惯影响,通常不踊跃发言,但外招生却无此缺点,上课时如果教师将发言权交到他们手中,他们往往是相当欢迎的,并且有热情和精力发表评论。利用外招生这种特点来引导其发言,就可以让其在讨论过程中主动、深入地思考,并且通过讨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如果讨论法应用得当,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改为主动,其效果产生本质提升。只是讨论法的应用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磨合,对于一门课程来说,需要在课程开始时就定下大规模应用讨论的基调,同时确定分组名单,并由任课教师亲自加入讨论,引导和规范讨论行为,至少在课程中期令讨论方法成熟,才可起到显著效果。
(4)实践法:对应于外招生协调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法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实践教学法可以说是案例法的衍生,其对学生带来的认识更加具体生动,因此更受到外招生欢迎,效果也十分明显。以经管类课程为例,采用实践法教学时,要求其亲自动手调查、分析、撰写案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接触到具体事实,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会发现一些课本上未曾明确解释的现象,诱导其主动思考,弥补书面知识的不足。所获得的是系统的、生动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实用性强,迎合了外招生学习目的。
(5)激励法与压力法:由于外招生普遍有性格散漫、贪图享乐、规划与计划性差的特点,对于外招生的整个学习行为,除了改善形式提高效率外,从核心来说还必须解决其内部的动力问题,否则案例法、实践法等方法只是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改善程度有限。对此问题,应采取内外兼顾的方式,即激励法与压力法齐施。激励法就是要调动起学生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这可分为若干层面,最基本的层面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表扬、奖励;中级层面可以在课程考核、学分面针对学生的努力行为采取相应鼓励措施;宏观层面可以就其远景规划、知识应用性方面向学生分析学习所带来的长期丰厚回报。多方面共同着手,让学生感受到其学习过程并非是无意义的被强迫行为,而是一种高效的投资回报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但是考虑到外招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产生懈怠、摇摆等情绪,因此仅仅采用激励是不够的,在必要阶段需要以压力为辅助手段,迫使其分配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习。最直接的压力方式莫过于考试,不过仅仅采用考试作为施压手段是不够的,外招生通常有事到临头才行动的特点,如果在考试期才施压的话,即使学生因此而行动起来,也往往因为精力和时间有限而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要持续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外招生以压力,这表现在课前预习、课程作业、课堂测试的持续性上,迫使学生在课程的每个环节都跟上进度,才可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以上是对外招生教育经验的一些总结,对于内招生而言,这些经验同样也有参考意义,不过要根据内招生的特点加以调整,在实施的力度和频率上有所不同。这些经验都可独立实施,但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综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改变,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才可能彻底提升当前外招生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