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二重唱《爱的历程I》女中音演唱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女中音伴随其发展在19世纪初现萌芽,在20世纪趋于成熟。女中音嗓音浑厚圆润、温婉多情,音域介于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特别是中低音区的音色如男高音一样充满磁性魅力。在女声二重唱中,女中音作为独立声部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勃拉姆斯的二重唱融合了19世纪艺术歌曲的全部特征,歌词诗意、旋律悠扬,伴奏丰富等。笔者将从其艺术歌曲二重唱《爱的历程I》中,探究女中音的演唱。
  [关键词]女中音;二重唱;勃拉姆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128-03
  
  重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教会音乐家在格里高利圣咏旋律的下方叠加四度或五度的音程,构成了一种平行声部的复音音乐。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重唱艺术伴随着复调音乐发展到极致,成为表现人物情感、推动剧情发展、制造冲突矛盾,推向戏剧高潮的主要表现形式。
  勃拉姆斯的二重唱作品深受民歌影响,《爱的历程I》的歌词来自于赫尔德编译的《各国民谣》,其旋律采用淳朴的自然音阶,形式采用像民歌一样的分节歌曲式结构。笔者认为,应从歌曲背景、音乐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说明,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及演绎这首歌曲,从而分析此歌曲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
  
  
  一、简 介
  (一)勃拉姆斯简介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他是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音乐家,浪漫乐派的先驱之一。他将古典音乐的缜密理智与浪漫音乐的精致丰富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具有古典精神和浪漫气质的双重风格,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并称为“三B”。
  音乐是勃拉姆斯与生俱来的天赋,每天练习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家的钢琴作品,以及学习和声曲式等音乐技术,为他以后的音乐大师之路奠定了基础。20岁时就受邀到德国的一些城市演出,在魏玛结识了李斯特,又在杜塞尔多夫结识了舒曼、克拉拉夫妇。舒曼曾在《新音乐时报》中《新的道路》那篇文章中极力推荐勃拉姆斯“志趣崇高、抱负远大的一个把时代精神加以理想表现的人物”。
  (二)曲目简介
  声乐作品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占有特殊地位,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地创作歌曲,一共写了380多篇[1]。勃拉姆斯对民间歌曲极为热爱,包括德意志、奥地利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民歌,浓烈的民族风格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特点之一,这首二重唱也是来自赫尔德编译的《各国民谣》,于1864年3月首次公开在卢塞恩演出。
  18世纪中下叶,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受卢梭“回归自然”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而勃拉姆斯尤其热爱大自然。《爱的历程I》就创作于这一时期,即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初期(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期)[2],青年时期的勃拉姆斯朝气蓬勃,创作的曲目大多是德国民歌的编创曲和抒情歌曲,以爱情、生活为主题,旋律优美。
  (三)社会环境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欧洲各国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情况,浪漫主义思潮也发生了变动。马克思与恩格斯领导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领导和组织着民主运动。恩格斯在谈到1848年以后的奥地利时说过:“无论在革命前或革命后,奥地利是德意志最反动的国家,它比其他国家更违抗现代潮流。”
  出生在19世纪的勃拉姆斯好像天生带有一种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造就了他的伟大。他敬畏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家留下来的音乐财产,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一位音乐家都能够理解这些优秀音乐的艺术精髓。他承接了贝多芬延续下来的古典音乐,远离浪漫音乐过度的优美煽情,成为反潮流的代表,让古典音乐在新时代的音乐潮流下仍存在一定地位。
  
  
  二、音乐特征
  (一)旋律与节奏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通常是悲怆、感伤的,《爱的历程I》是其少有的旋律跳跃、欢快的作品。例如第一句就采用了三度音程的创作手法,描写了“不论在何处,我都会爱你”的热情以及对年轻女子坚定的追求。
  节奏多变是勃拉姆斯创作艺术歌曲时的一大亮点,在他的音乐中,节奏是最能表现情感的载体。勃拉姆斯通过各种节奏的组合变化和排列,表现了其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如在《爱的历程I》中,勃拉姆斯大量运用了切分音、三连音,附点等节奏,使三拍子的沉稳律动变得灵动起来。前三小节附点后跟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直到最后一小节附点后跟三个连续八分音符的节奏运用,使情绪逐渐递增,从而推动了第一部分的高潮。
  (二)曲式、调式与调性
  这首二重唱整体A-B-A’三部性结构,第一部分A为第1-51小节,第二部分B为第52-99小节,第三部分A’为第100-120小节。整体乐曲始终为大调:E大调-B大调-G大调-E大调。在E大调为主的和声基础上,三度、五度的调性关系表明了乐曲的整体乐思和内部逻辑。
  第一部分1-21小节f,连续的附点、四分加八分奠定了乐曲整体欢快的基调。钢琴低声部旋律采用了勃拉姆斯特有的降号和声手法,即降VI音,造成音响效果上的冲突和对比。24-34小节以卡农的形式模进为乐曲增添对话式的色彩,音乐转向其属调B大调。
  第二部分开始之前,47-51小节转向平行大调G大调,使得乐曲的抒情性更加明朗。62-66小节,钢琴伴奏的音区超过歌曲旋律,双方对位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二部分结尾运用了和第一部分结尾同样的柱式和弦,通过变音使调性回归,体现了勃拉姆斯在音乐结构方面的严谨和对年轻女子从一而终的感情。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减缩再现,更多地表现为乐思回归与总结结构的意义。旋律声部与钢琴声部构成的多层次、多线条的织体形态,使得音响圆润饱满,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作品演唱技巧及处理
  (一)呼吸、歌词与发音
  人体的声音器官、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共同构成了歌唱的发声基础[3]。如何准确演唱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对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和演唱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多选自诗人的抒情诗歌,笔者认为不需要使用多么嘹亮的声音,艺术歌曲的伴奏通常只有一架钢琴。重点表现在演唱上运用平稳的气息唱出多变的音色、连贯的旋律,采用高音弱化的演唱方式,再加上清晰的咬字,即能表现歌曲的幽静、深邃。
   歌词是演唱者理解音乐家想要表达感情的最直接因素,理解原文是掌握歌词的开始。艺术歌曲虽没有歌剧那样宏伟,但是在音乐理解和演唱技巧上要求更加精致,就算演唱者不能精通歌曲的语言,然而弄懂每一个字的意思还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强调主语,弱唱介词。“ei”是德语中的复合元音,两个元音“e”“i”在演唱时应当连在一起,“e”重“i”轻。“frch”中“ch”是德语中的辅音,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德语辅音要求快而清楚地唱出来。演唱过程中最容易吃掉的就是辅音,一旦辅音发不出來,就减少了歌曲的韵味和魅力。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时而绵软温柔,时而庄重谨慎,时而在平静中爆发出一股强劲的力量。笔者认为在演唱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时,应当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通常不是很高,中音区运用较多,这样在呼吸时应沉着冷静,不可仓促,否则就缺少了艺术歌曲的美感而显得浮躁。演唱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是很难的,如何使声音温柔又集中、连贯又松弛、声音位置准确又有穿透力,咬字准确又饱满,是笔者终生学习的目标。
  (二)演唱分析与技巧处理
  作品整体通过欢快的音乐,表达了朝气蓬勃的勃拉姆斯对妙龄女子的追求。作品一开始,跳跃的钢琴伴奏与上方人声旋律同时发声,6/8拍的特点显而易见。演唱时可想象当时的场景,在阳光洒满草地的午后,“我”与一位美丽女子相遇,随即展开了怎样的追求,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的跳跃性和律动性。
  在第24小节的上方出现了animato(生气勃勃的)音乐术语,在“你追我赶”的演唱形式中,要求表演者演唱时更加活泼欢快,与前面的演唱形成对比。在第84小节出现的cresc.(音乐渐强)音乐术语,乐曲达到高潮部分。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乐曲出现渐强记号时,嗓音状态会随着音乐情绪的激动而变形,这样高音区声音会扁,不通透且无法进入鼻腔,甚至头腔。所以在演唱过程中不论是低音还是高音,都要保持声音的正常轨迹,技法运用方面规范从容,才能给聆听者以美的享受。
  乐曲的最后表达了勃拉姆斯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对爱情的信心,他向对方表示“爱一定会出现,爱情即将胜利”的渴望。在演唱前用腹式呼吸吸好气,再把字轻轻松松地送出来。女中音应注意三个半音的连接。
  (三)演唱实践
  笔者拿到谱子并整体翻阅,发现女中音的旋律大多在中音区,最高音到f2。这可能会出现女中音演唱的误区,即舌根力气过大导致声音不集中、嘶哑。笔者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了合适的呼吸窍门:在心情愉快、面部兴奋的状态下,用类似于哭泣式的吸气,在哪吸气在哪唱,喉头会随着吸气去到正确的位置,这样就会唱出相对集中的声音。
  笔者在演唱过程中经常重点追求女中音圆润厚重的音色而忽略咬字,这样会使字包在嘴里说不清楚,听者也不懂在唱什么。笔者认为,国外的语言也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歌唱“以字行腔”的方法,先咬字,后立腔。在建立正确的歌唱位置后,把字放在腔体中。
  最后在双方音色和谐、音量适中、姿态优美的演唱过程中,用眼神交流感情,即能给听者以美的享受。
  
  
  结 语
  艺术歌曲是歌曲种类中最具表现性的,勃拉姆斯致力于民间音乐风格并推陈出新,创造出一首又一首的经典艺术歌曲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至今流传。
  笔者用不同于歌剧唱段的艺术歌曲体裁进行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二重唱的研究范围。笔者希望通过对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二重唱的演唱,使人们更加了解如何针对人或作品的风格进行演唱,进一步达到音乐家希望在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注释:
  [1]王厚谊.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风格[J].艺术百家, 2007(04):117—119.
  [2]董 茉.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及风格特点[J].大舞台, 2010(06):129.
  [3]刘 峡.关于女中音声部的研究[J].艺术教育, 2005(04):56—57.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本文从萧友梅先生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入手,简单介绍了萧友梅先生在音乐教育目标、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实践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教育思想。这些主张和思想所产生的划时代意义,
刘辉教授在教学中,他孜孜以求,教书育人,不惟书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他坚持因材施教,强调声乐训练中的辨证关系。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演唱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为探索
美国当代著名的法理学家德沃金说过:"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同样,政府制订的各项政策也是如此。2013年2
自学手风琴现象是我国20世纪中期出现的特殊现象。但一直以来没有人重视这种现象,并进行专题研究。本文以个案研究方式对此展开研究,认为自学有利于当前师范音乐生的培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