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资本猎人、市场炒家无处遁形——这是2017年保监会对保险企业的“喊话”。保监会多次发文,明确提出“把业务扩张激进、风险指标偏离度大的异常机构作为监管重点”。
在严监管的高压态势下,昔日的“举牌王”们在2017年过得怎么样?
万能险“野蛮生长”被遏制: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新增保户投资款各下降99%、84%、77%
2017年,保监会相继针对保险资金运用、万能险开发管理存在的违规问题,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采取监管措施。这三家堪称是2016年风生水起的“举牌王”,而萬能险保费的快速扩张一度给险企举牌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2017年,三家险企接连迎来保监会的监管措施:
2月24日,针对前海人寿存在编制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问题,保监会依法对前海人寿及相关责任人员分别作出了警告、罚款、撤销任职资格及行业禁入等处罚措施。其中,对时任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给予撤销任职资格并禁入保险业10年的处罚,并给予前海人寿以及相关涉事人共计136万元的罚款。
2月25日,保监会发布对恒大人寿的行政处罚书,依法给予该公司限制股票投资一年、两名责任人分别行业禁入5年和3年的行政处罚决定。此外,还对该公司采取下调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至20%、责令撤换另两名相关责任人、责令就有关问题进行整改等三项监管措施。
5月5日,保监会对安邦人寿下发监管函,3个月内禁止安邦人寿保险申报新产品,并要求安邦人寿保险对产品开发管理工作进行整改。
事实上,随着万能险的“野蛮生长”被遏制,这3家公司的万能险规模均大幅收缩。根据保监会最新公布的2017年1—11月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情况,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万能险)分别下降99.2%、83.6%、77%,远高于行业50.8%的平均线。
其中,前海人寿下降最为明显。2017年1—11月,前海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为6.2亿元,占规模保费的比例仅为2%。而在2016年同期,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则达到775.9亿元,占规模保费的比例也高达80%。受此影响,前海人寿2017年1—11月规模保费(包含原保险保费和保户投资款)同比大降67.3%。
恒大人寿、安邦人寿规模保费也分别下降34.13%、24.7%。安邦系另一家保险公司安邦养老,数据表现则更为“惨烈”,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降幅达94.3%,规模保费下降88.7%。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曾收到保监会监管函的华汇人寿、弘康人寿、渤海人寿、上海人寿、长城人寿、昆仑健康等保险公司,规模保费均出现下降,且位于降幅排行前列。
部分险企万能险不降反升?
珠江人寿增长逾八成
珠江人寿也是曾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中小型险企之一。2017年,珠江人寿因接盘三家万达广场而受到关注。
记者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统计发现,2017年1-11月,珠江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为98.36亿元,同比下降29%,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降至39.2%,下降23个百分点。同时,万能险保费收入为152.5亿元,同比增长84.2%,在保费规模的占比升至六成以上。
除了珠江人寿,泰康、平安寿、人保健康、交银康联、民生人寿、百年人寿等险企2017年1—11月万能险新增保户投资款也出现上升。
在监管层大力整顿万能险的政策环境下,珠江人寿的万能险业务为何不降反升?
对此,珠江人寿作出回应,将原因归结为三点:一是2017年10月执行监管新规,各家公司旧万能险停售,整个三季度市场上万能险销售集中爆发;二是原保费中也含有大量中短存续期产品,2017年监管对中短存续期产品进行了限制,但2016年市场上中短存续期产品大量在售;三是2017年销售的万能及年金产品的期限均为中长期产品,其中占比七成的万能险产品期限在5年以上。
2017年,珠江人寿曾收到保监会的两份监管函。
第一份是2017年8月4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指出珠江人寿6处违规,包括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不完善、人员组成不符合规定、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运作需要改进、关联交易管理不完善、未对资金运用进行资本约束、偿付能力制度建设和执行不规范等。
珠江人寿随后在官网刊文称,在检查中积极配合,提供了5000多份检查材料。
第二份是2017年10月10日,保监会再次向珠江人寿发出监管函,指出其在“三会一层”运作、关联交易、合规与内控管理、内部审计、考核激励等方面存在问题。自监管函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珠江人寿被禁止直接或间接与关联方开展下列交易:第一,提供借款或其他形式的财务资助;第二,除存量关联交易的终止行为以外,开展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
珠江人寿回应称,目前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整改工作,余下问题,将在保监会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整改完毕。
昔日“举牌王”忙转型
曾经在A股市场上“横冲直撞”的险资偃旗息鼓,2017年全年,竟没有出现一例激进的举牌现象。
与此同时,梳理公开信息即可发现,昔日“举牌王”们纷纷忙着转型。
2017年8月,前海人寿副董事长张金顺在公司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前海人寿要以钢铁般的决心、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深耕主业、补齐短板”,坚持大力发展长期储蓄型和风险保障型产品,大力发展期交业务,为保险业发展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贡献积极力量。目前,公司转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恒大人寿也启动了战略转型,强调向长期储蓄型、风险保障型产品转型。
在公司起步之初曾通过万能理财型产品迅速做大市场规模的渤海人寿也表示,于2017年4月停售34款产品,产品策略由理财型向保障型转化。截至2017年8月底,渤海人寿在售的30款产品中,保障类产品的占比达到73%。
作为国华人寿控股股东,天茂集团披露的2017年半年报显示,国华人寿2017年积极进行业务转型,调整产品结构,以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业务为主体,在银行保险、个人代理、互联网等各个渠道大力推进长期储蓄及风险保障型产品销售。
从行业整体情况看,2017年保险市场运行特点之一就是“业务结构持续调整”。2018年1月22日,保监会统计信息部巡视员、副主任王蔚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万能险在规模保费中占比已由2016年底的36.85%下降至19.95%,下降16.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保险产品加速回归保障性。2017年,具有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的普通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占比47.2%,较2016年底上升11.1个百分点。从新单业务结构看,期交业务占新单业务的37.59%,同比提升6.94个百分点。
在严监管的高压态势下,昔日的“举牌王”们在2017年过得怎么样?
万能险“野蛮生长”被遏制: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新增保户投资款各下降99%、84%、77%
2017年,保监会相继针对保险资金运用、万能险开发管理存在的违规问题,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采取监管措施。这三家堪称是2016年风生水起的“举牌王”,而萬能险保费的快速扩张一度给险企举牌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2017年,三家险企接连迎来保监会的监管措施:
2月24日,针对前海人寿存在编制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问题,保监会依法对前海人寿及相关责任人员分别作出了警告、罚款、撤销任职资格及行业禁入等处罚措施。其中,对时任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给予撤销任职资格并禁入保险业10年的处罚,并给予前海人寿以及相关涉事人共计136万元的罚款。
2月25日,保监会发布对恒大人寿的行政处罚书,依法给予该公司限制股票投资一年、两名责任人分别行业禁入5年和3年的行政处罚决定。此外,还对该公司采取下调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至20%、责令撤换另两名相关责任人、责令就有关问题进行整改等三项监管措施。
5月5日,保监会对安邦人寿下发监管函,3个月内禁止安邦人寿保险申报新产品,并要求安邦人寿保险对产品开发管理工作进行整改。
事实上,随着万能险的“野蛮生长”被遏制,这3家公司的万能险规模均大幅收缩。根据保监会最新公布的2017年1—11月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情况,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万能险)分别下降99.2%、83.6%、77%,远高于行业50.8%的平均线。
其中,前海人寿下降最为明显。2017年1—11月,前海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为6.2亿元,占规模保费的比例仅为2%。而在2016年同期,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则达到775.9亿元,占规模保费的比例也高达80%。受此影响,前海人寿2017年1—11月规模保费(包含原保险保费和保户投资款)同比大降67.3%。
恒大人寿、安邦人寿规模保费也分别下降34.13%、24.7%。安邦系另一家保险公司安邦养老,数据表现则更为“惨烈”,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降幅达94.3%,规模保费下降88.7%。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曾收到保监会监管函的华汇人寿、弘康人寿、渤海人寿、上海人寿、长城人寿、昆仑健康等保险公司,规模保费均出现下降,且位于降幅排行前列。
部分险企万能险不降反升?
珠江人寿增长逾八成
珠江人寿也是曾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中小型险企之一。2017年,珠江人寿因接盘三家万达广场而受到关注。
记者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统计发现,2017年1-11月,珠江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为98.36亿元,同比下降29%,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降至39.2%,下降23个百分点。同时,万能险保费收入为152.5亿元,同比增长84.2%,在保费规模的占比升至六成以上。
除了珠江人寿,泰康、平安寿、人保健康、交银康联、民生人寿、百年人寿等险企2017年1—11月万能险新增保户投资款也出现上升。
在监管层大力整顿万能险的政策环境下,珠江人寿的万能险业务为何不降反升?
对此,珠江人寿作出回应,将原因归结为三点:一是2017年10月执行监管新规,各家公司旧万能险停售,整个三季度市场上万能险销售集中爆发;二是原保费中也含有大量中短存续期产品,2017年监管对中短存续期产品进行了限制,但2016年市场上中短存续期产品大量在售;三是2017年销售的万能及年金产品的期限均为中长期产品,其中占比七成的万能险产品期限在5年以上。
2017年,珠江人寿曾收到保监会的两份监管函。
第一份是2017年8月4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指出珠江人寿6处违规,包括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不完善、人员组成不符合规定、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运作需要改进、关联交易管理不完善、未对资金运用进行资本约束、偿付能力制度建设和执行不规范等。
珠江人寿随后在官网刊文称,在检查中积极配合,提供了5000多份检查材料。
第二份是2017年10月10日,保监会再次向珠江人寿发出监管函,指出其在“三会一层”运作、关联交易、合规与内控管理、内部审计、考核激励等方面存在问题。自监管函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珠江人寿被禁止直接或间接与关联方开展下列交易:第一,提供借款或其他形式的财务资助;第二,除存量关联交易的终止行为以外,开展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
珠江人寿回应称,目前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整改工作,余下问题,将在保监会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整改完毕。
昔日“举牌王”忙转型
曾经在A股市场上“横冲直撞”的险资偃旗息鼓,2017年全年,竟没有出现一例激进的举牌现象。
与此同时,梳理公开信息即可发现,昔日“举牌王”们纷纷忙着转型。
2017年8月,前海人寿副董事长张金顺在公司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前海人寿要以钢铁般的决心、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深耕主业、补齐短板”,坚持大力发展长期储蓄型和风险保障型产品,大力发展期交业务,为保险业发展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贡献积极力量。目前,公司转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恒大人寿也启动了战略转型,强调向长期储蓄型、风险保障型产品转型。
在公司起步之初曾通过万能理财型产品迅速做大市场规模的渤海人寿也表示,于2017年4月停售34款产品,产品策略由理财型向保障型转化。截至2017年8月底,渤海人寿在售的30款产品中,保障类产品的占比达到73%。
作为国华人寿控股股东,天茂集团披露的2017年半年报显示,国华人寿2017年积极进行业务转型,调整产品结构,以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业务为主体,在银行保险、个人代理、互联网等各个渠道大力推进长期储蓄及风险保障型产品销售。
从行业整体情况看,2017年保险市场运行特点之一就是“业务结构持续调整”。2018年1月22日,保监会统计信息部巡视员、副主任王蔚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万能险在规模保费中占比已由2016年底的36.85%下降至19.95%,下降16.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保险产品加速回归保障性。2017年,具有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的普通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占比47.2%,较2016年底上升11.1个百分点。从新单业务结构看,期交业务占新单业务的37.59%,同比提升6.9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