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城市不仅仅要拥有充斥着大时代、大社会的宏大的广场和宽广的街区,还要有小街小巷的浅吟低唱诸般细节。后者汇聚成的小时代、小社会,恰恰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细节,正是这些生动的细节,才真正汇集成了一个城市文化的潜流。七拍,就属于这种潜流。这个组合成立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当她们“再七拍”时,我们才隙讶地发现,原来在“再七拍”的背后,她们真的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之类的宏远构想与规划。她们其实在倡导的是一种难得拥有和弥足珍贵的自由而闲淡的生活方式。仅仅这种自由与闲淡就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交响。当我时常沉浸在“再七拍”的这种交响时,内心的喜悦与惬意实在是溢于言表,亲切之极。
王清丽的大气,余萍的圆融,高虹的清澈,黄海蓉的爽朗,王衍茹的闲散,林欣的坚毅,刘晓峰的沉思,昭示出的是七拍的文化品质和浪漫才情。她们时聚时散,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组合标准,亦鲜有这种主义或那种主义的条框束缚,但弥漫其间的品质却是独立、平等和自由。她们在艺术上的差异而叉鲜活的视觉表达,不仅于平凡的讲述中折照出这个时代,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新课题和生活新理念。她们以自我独立的视觉讲述,成为我们置身这个城市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王清丽的个展,人气爆棚,那种“坏画境界”和色彩修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高雅的回味。她其实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昭示出这个群体的气质,即开放性、立场性和原创品质的追求上。在赞美之余依然有清醒而亲切的声音在提醒著她如何继续前行。真诚的批评,难得的坦诚,多向度的交流,也使这个个展在我个人的策展生涯上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余萍的《游湖山佳趣图》、《游山亭独坐图》、《观境》、《赏·江岸望山国》,于看似传统的图示中,彰显出的是当代的情理与韵致,心手相一的随性涂抹,营造的是一种时空穿越的浪漫幻境,其间夹杂着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梦幻与现实的交织,农耕与现代的混杂漫游气质,空幻迷离、幽静深邃的品质,时常把我带入一种虚空与虚幻中。其实在其视觉叙事逻辑深处,又有着从去传统到再传统,从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一种学术深度。
高虹清澈忧郁的眼神,注定她的视觉表达带有种悲剧色彩。而悲剧在古希腊又寓意着一种崇高。从“秘密地盛开”这个令我记忆犹新又令我陶醉的个展中走出的高虹,带来的是《悲观主义的花朵》这种纯净的系列表达。凝视的眼神,微闭的忧思,孤独而又迷离的神情有时也把阅读者带入到一种孤寂状态。这既是个体自我内心的一种守护,更是和社会的一种疏离与清醒。而清醒不仅仅付出的是代价,更是孤独的守望。
印象中的海蓉总是那么谦虚、有礼、有节。当那个令人熟悉,又令人艳羡,充斥着迷人记忆的青春激情已成为回忆时,她坚定地从这个给她带来无尽荣誉的视觉叙事策略中走出,转而走向《城市向左》,这不仅仅是题材的转向和图像的变换,实则是其思想走向深度表达的一种境界。这是对城市化的过渡扩张,迈向现代性的高歌猛进的一种沉思和洞察性表达。那种迷人的色调,率性的表达,才情的流动,又时时让我驻足其间,尽享她带给我的那种片刻的安宁与奢望。
林欣的视觉表达带有一种少有的坚定和自信。这不仅缘于她非常幸运地抓住了这个时代敏感的神经,即数字化的生存与交往带来的生活观念的变化,表现为走向符号化的视觉叙事所带来的那种冷漠与疏离、空寂与迷幻,那种虚拟技术带来的一种生活幻境,还在于她揭示了在科技日渐发达之时,对人的奴役之烈,即我们虽然尽享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种种便捷,但弥漫在高科技背后的却是对人的深深的奴役。
王衍茹的视觉图像充斥着抽象表现主义的情愫。似山似水又不是,不是又是,真应了那句经典禅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弥漫其间的是王衍茹敏感而叉细腻的才情韵致,奔涌与激情,酣畅的表达,流动多姿的色彩,散发出的是一种妙趣天成的山水石林浑然一体的不似之似之境。由此,才洞悉白石老人那种“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深意,更懂得宾虹老人所言“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也。一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此亦欺世盗名之画也。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也”的真意。但其视觉图景背后所彰显出的那种特立独行的品质和对自由精神的追寻才真是她的深刻之处。
在我的印象中,刘晓峰总是不善言辞,若有所恩,带给我的是一种少有的神秘感,黑灰色的图像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忧郁和神秘,更是一种纯粹、简约和静谧。近期的视觉表达无疑是走向了一种多元叙事路径,装置、转印、平面、纸质,都在透露着这么一种信息,即晓峰已从之前的静守走向一种开放与交融。她希冀融入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但又幻想内心有种孤独的守望。而《自由自在》这种装置恰恰是晓峰近期视觉思考的主轴。灯光、不锈钢、玻璃就如同林欣的综合装置,其实也预示出了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面对“再七拍”及其视觉国景,我曾不止一次地追问,为什么是七拍?为什么还要再七拍?七位女性艺术家,她们情趣相投,艺术表达相异,她们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组合,还是生活上的关照者,她们以自我低调的含蓄与才情尽显,于平淡而又无奇的视觉讲述中,以自我小时代、社会平常人物的平常叙事,诉说着这个大时代的无尽话题。
王清丽的大气,余萍的圆融,高虹的清澈,黄海蓉的爽朗,王衍茹的闲散,林欣的坚毅,刘晓峰的沉思,昭示出的是七拍的文化品质和浪漫才情。她们时聚时散,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组合标准,亦鲜有这种主义或那种主义的条框束缚,但弥漫其间的品质却是独立、平等和自由。她们在艺术上的差异而叉鲜活的视觉表达,不仅于平凡的讲述中折照出这个时代,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新课题和生活新理念。她们以自我独立的视觉讲述,成为我们置身这个城市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王清丽的个展,人气爆棚,那种“坏画境界”和色彩修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高雅的回味。她其实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昭示出这个群体的气质,即开放性、立场性和原创品质的追求上。在赞美之余依然有清醒而亲切的声音在提醒著她如何继续前行。真诚的批评,难得的坦诚,多向度的交流,也使这个个展在我个人的策展生涯上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余萍的《游湖山佳趣图》、《游山亭独坐图》、《观境》、《赏·江岸望山国》,于看似传统的图示中,彰显出的是当代的情理与韵致,心手相一的随性涂抹,营造的是一种时空穿越的浪漫幻境,其间夹杂着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梦幻与现实的交织,农耕与现代的混杂漫游气质,空幻迷离、幽静深邃的品质,时常把我带入一种虚空与虚幻中。其实在其视觉叙事逻辑深处,又有着从去传统到再传统,从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一种学术深度。
高虹清澈忧郁的眼神,注定她的视觉表达带有种悲剧色彩。而悲剧在古希腊又寓意着一种崇高。从“秘密地盛开”这个令我记忆犹新又令我陶醉的个展中走出的高虹,带来的是《悲观主义的花朵》这种纯净的系列表达。凝视的眼神,微闭的忧思,孤独而又迷离的神情有时也把阅读者带入到一种孤寂状态。这既是个体自我内心的一种守护,更是和社会的一种疏离与清醒。而清醒不仅仅付出的是代价,更是孤独的守望。
印象中的海蓉总是那么谦虚、有礼、有节。当那个令人熟悉,又令人艳羡,充斥着迷人记忆的青春激情已成为回忆时,她坚定地从这个给她带来无尽荣誉的视觉叙事策略中走出,转而走向《城市向左》,这不仅仅是题材的转向和图像的变换,实则是其思想走向深度表达的一种境界。这是对城市化的过渡扩张,迈向现代性的高歌猛进的一种沉思和洞察性表达。那种迷人的色调,率性的表达,才情的流动,又时时让我驻足其间,尽享她带给我的那种片刻的安宁与奢望。
林欣的视觉表达带有一种少有的坚定和自信。这不仅缘于她非常幸运地抓住了这个时代敏感的神经,即数字化的生存与交往带来的生活观念的变化,表现为走向符号化的视觉叙事所带来的那种冷漠与疏离、空寂与迷幻,那种虚拟技术带来的一种生活幻境,还在于她揭示了在科技日渐发达之时,对人的奴役之烈,即我们虽然尽享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种种便捷,但弥漫在高科技背后的却是对人的深深的奴役。
王衍茹的视觉图像充斥着抽象表现主义的情愫。似山似水又不是,不是又是,真应了那句经典禅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弥漫其间的是王衍茹敏感而叉细腻的才情韵致,奔涌与激情,酣畅的表达,流动多姿的色彩,散发出的是一种妙趣天成的山水石林浑然一体的不似之似之境。由此,才洞悉白石老人那种“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深意,更懂得宾虹老人所言“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也。一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此亦欺世盗名之画也。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也”的真意。但其视觉图景背后所彰显出的那种特立独行的品质和对自由精神的追寻才真是她的深刻之处。
在我的印象中,刘晓峰总是不善言辞,若有所恩,带给我的是一种少有的神秘感,黑灰色的图像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忧郁和神秘,更是一种纯粹、简约和静谧。近期的视觉表达无疑是走向了一种多元叙事路径,装置、转印、平面、纸质,都在透露着这么一种信息,即晓峰已从之前的静守走向一种开放与交融。她希冀融入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但又幻想内心有种孤独的守望。而《自由自在》这种装置恰恰是晓峰近期视觉思考的主轴。灯光、不锈钢、玻璃就如同林欣的综合装置,其实也预示出了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面对“再七拍”及其视觉国景,我曾不止一次地追问,为什么是七拍?为什么还要再七拍?七位女性艺术家,她们情趣相投,艺术表达相异,她们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组合,还是生活上的关照者,她们以自我低调的含蓄与才情尽显,于平淡而又无奇的视觉讲述中,以自我小时代、社会平常人物的平常叙事,诉说着这个大时代的无尽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