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上半年消费形势出现的新变化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下降明显
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5833亿元,同比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明显低于2009和2010年的同期增幅。从历史走势来看(图1),在金融危机期间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作用下,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剔除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表现出相对平稳趋势,月实际增速稳定并略高于15%;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出现放缓势头,2011年上半年这种增速下降趋势得到确认。消费实际增速的下降是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重要组成,周期性因素、居民购买力下降以及消费政策陆续退出是消费实际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降幅大于乡村居民
上半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明显低于2010年,降幅高达5个多百分点;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也微幅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实际增幅的巨大下降是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下降导致的。在名义收入缓慢增长而物价高企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季度实际增长仅为7.1%,上半年实际增长7.6%,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由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食品等刚性消费需求物品的价格过快上涨对其他消费品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降低了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城乡消费增长也存在乐观因素,得益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近年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部分热点消费领域明显降温,保值和能源类商品销售势头强劲
上半年,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汽车等住行类相关商品销售增长降幅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了7.3个百分点、家具下降了8.5个百分点,汽车销售则下降了22.1个百分点,对消费增长的支撑力度明显下降。金银珠宝类销售依旧保持强劲增长,上半年累计增长49.6%,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水平,通胀背景下公众寻求避险保值的心理较重。石油及制品销售继续保持高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39.2%。价格快速上涨导致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名义增长走高,扣除物价因素,实际销售增长稳定在12%左右。化妆品销售在二季度实现快速增长,1—6月同比增幅达到20%,扣除价格因素,高于去年和前年。通讯器材类销售增长明显高于去年,1—6月累计销售增长达2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体育、娱乐用品、文化办公用品等的销售增长保持相对稳定(详见表1)。
(四)汽车销量出现同比负增长
今年一季度汽车销量增长8.1%,并且出现了自2009年4月以来连续两个月同比增速低于6%的情形;二季度汽车销量增长继续回落,4、5月份连续两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分别下降0.25和3.98个百分点,6月小幅回升,同比增幅为1.4%。1—6月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幅为3.35%,增幅下降明显,这主要是汽车惠购政策退出、居民收入停滞不前以及部分城市汽车限购政策等所致。从2004—2011年的历史数据来看(见图2),金融危机之前汽车销售存在季节性波动和“一年一跳”特征,销量月度同比增长约为20万辆(“一年一跳”),并且月销量在春节期间出现高峰后,会逐月下行,一直到9、10月份才会有起色(季节性波动)。但是,惠购政策改变了汽车销量的这种模式,2009年和2010年的汽车销量增长急剧上升,并且通过政策刺激人为熨平了部分季节性波动。随着惠购政策退出和限购政策的出台,2011年汽车销量应声回落,如果按照金融危机之前的规律推演,2011年汽车月销量应该在150万辆的支撑线上,这与现实销售数据正好吻合。
(五)房租快速上涨增加了居住消费支出
房地产市场各方博弈正在持续,房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购房观望情绪蔓延,导致房屋租赁市场的需求大幅增加,推高房屋租赁价格和居住类消费价格支出。房产新政出台至今,商品住宅租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一路攀高,从2009年的第四季度100.1上升至2010年第四季度的116.3,同比增幅提高了15个百分点;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也从2009年12月的101.5提高到2011年5月的106.2,居住类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幅度(见图3)。由于居住类消费支出属于刚性支出,消费价格的快速上涨将挤出其他消费支出;同时,居住问题属于民生问题,房租过快上涨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
二、下半年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和走势判断
(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短期内难以提高将成为制约全年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城镇居民消费占我国居民总消费的75%左右,其收入的缓慢增长将成为制约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上半年实际增长7.6%,低于经济增速和2010年全年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处于下行区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上半年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信心延续了2010年三季度以来的下降势头,当期收入感受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均低于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见图4)。由于短期内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加上收入信心指数持续走低,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将继续徘徊在低位。
(二)物价侵蚀收入将继续降低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加息政策将降低居民消费意愿
1—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上涨6.5个百分点,创近年来新高。下半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物价侵蚀收入将继续降低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特别是天气原因导致粮食供给减少将使得食品价格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对于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农村居民来说,价格挤出效应更为明显。而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增加居民的住房类消费支出,也将对其他消费产生挤出作用。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预计下半年仍然会继续出台加息政策,在贷款利息提高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存款利息将是政策操作的重要选择,一旦提高存款利息,势必会提高居民的储蓄意愿,降低消费意愿。
(三)原消费热点对消费增长支撑带动作用减弱,短期内难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金融危机之后,消费增长主要靠汽车和住房拉动。由于汽车消费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惠购政策刺激,在惠购政策结束之后,汽车销量会逐步回落,上半年的汽车销量证实了这一点。对于住房消费,之前更多的强调其经济功能,但对其民生功能的忽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在各方博弈下未来住房消费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汽车消费的大幅回落,以及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情绪将使得全年消费增长折翼。短期内无法形成和培育出新的消费热点,若没有更有力的鼓励消费政策出台,下半年消费增长将缺乏有力支撑。
(四)消费环境和消费基础设施改善将为扩大消费提供条件
首先,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制定了物流行业“国八条”,这将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十二五”内贸规划的出台,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为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第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措施都将为网络购物和银行卡消费等新消费模式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第四,国家对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出台的相关治理措施将有效净化消费环境。
三、下半年扩大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首先,必须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和制度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增长。坚决落实最低工资规定,继续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等,运用财税政策提高企业使用工资指导线的激励,促进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加大国家支农政策的力度,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其次,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民生为导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第三,建立健全保障房和廉租房制度,在金融调控的可行空间缩小的情况下,加快建设速度以有效增加市场供给,重点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供给问题,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督查机制,完善保障房和廉租房的申请、使用和退出制度。
(二)防范物价过分侵蚀收入,研究制定城市房租管理细则
重点对衣食住行中的“食”和“住”价格上涨进行调控,降低刚性消费需求对非刚性消费需求的挤出作用。在“食”方面,根本出路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生产,并适当增加进口,提高关键品种的供给能力。除此之外,对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低收入群体,可通过多种形式增加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提高城市低保户的补助标准。在“住”方面,要将房屋租赁价格纳入调控范围,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尽快推出城市房租调控细则。规范房屋中介市场发展,建立房东和租客的直租平台,并出台措施保障直租双方的合法权益。各地可根据居民收入情况、物价情况制定区域房屋租赁指导价和房租年度最大涨幅。
(三)实施差别化的汽车消费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绿色升级
以重振汽车消费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出台新一轮汽车消费优惠政策,突出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区域差别化和不同排量标准的类型差别化。具体政策设想如下:一二线城市重点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三四线城市以提高汽车普及率为重点,重点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加快汽车产业的绿色升级。相关措施包括:探索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模式,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建立电动汽车应用示范区,引导和鼓励车主在用电低谷进行充电,支持企业发展电动汽车租赁业务;对普通居民购置小排量汽车实施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的“二次浪潮”;继续实行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资金补贴标准。
(四)重点培育服务消费等新热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综合考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趋势要求,在养老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服务消费提升消费结构,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针对我国老龄化、高龄化的特点,通过应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从而带动老年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社会民生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和丰富文化娱乐消费的项目。完善旅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旅游消费水平。重点鼓励和支持“少边穷”地区发展旅游业,优先支持红色旅游景点和景区建设,为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优惠,提升红色景区陈列布展水平,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五)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中高收入群体理性消费
加强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尽快出台食品安全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理顺监管的体制机制,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增加监管投入,提高企业诚信水平,从而规范市场秩序,净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网络购物配套服务的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超对接,鼓励厂商完善农村地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通过适当降低奢侈品关税缩小国内外价差,培育以茶叶、玉器、丝绸为载体的本土奢侈品市场,减少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力外流,对低龄奢侈品消费群体加以理性引导。
(黄卫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助理研究员)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下降明显
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5833亿元,同比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明显低于2009和2010年的同期增幅。从历史走势来看(图1),在金融危机期间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作用下,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剔除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表现出相对平稳趋势,月实际增速稳定并略高于15%;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出现放缓势头,2011年上半年这种增速下降趋势得到确认。消费实际增速的下降是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重要组成,周期性因素、居民购买力下降以及消费政策陆续退出是消费实际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降幅大于乡村居民
上半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明显低于2010年,降幅高达5个多百分点;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也微幅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实际增幅的巨大下降是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下降导致的。在名义收入缓慢增长而物价高企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季度实际增长仅为7.1%,上半年实际增长7.6%,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由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食品等刚性消费需求物品的价格过快上涨对其他消费品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降低了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城乡消费增长也存在乐观因素,得益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近年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部分热点消费领域明显降温,保值和能源类商品销售势头强劲
上半年,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汽车等住行类相关商品销售增长降幅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了7.3个百分点、家具下降了8.5个百分点,汽车销售则下降了22.1个百分点,对消费增长的支撑力度明显下降。金银珠宝类销售依旧保持强劲增长,上半年累计增长49.6%,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水平,通胀背景下公众寻求避险保值的心理较重。石油及制品销售继续保持高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39.2%。价格快速上涨导致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名义增长走高,扣除物价因素,实际销售增长稳定在12%左右。化妆品销售在二季度实现快速增长,1—6月同比增幅达到20%,扣除价格因素,高于去年和前年。通讯器材类销售增长明显高于去年,1—6月累计销售增长达2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体育、娱乐用品、文化办公用品等的销售增长保持相对稳定(详见表1)。
(四)汽车销量出现同比负增长
今年一季度汽车销量增长8.1%,并且出现了自2009年4月以来连续两个月同比增速低于6%的情形;二季度汽车销量增长继续回落,4、5月份连续两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分别下降0.25和3.98个百分点,6月小幅回升,同比增幅为1.4%。1—6月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幅为3.35%,增幅下降明显,这主要是汽车惠购政策退出、居民收入停滞不前以及部分城市汽车限购政策等所致。从2004—2011年的历史数据来看(见图2),金融危机之前汽车销售存在季节性波动和“一年一跳”特征,销量月度同比增长约为20万辆(“一年一跳”),并且月销量在春节期间出现高峰后,会逐月下行,一直到9、10月份才会有起色(季节性波动)。但是,惠购政策改变了汽车销量的这种模式,2009年和2010年的汽车销量增长急剧上升,并且通过政策刺激人为熨平了部分季节性波动。随着惠购政策退出和限购政策的出台,2011年汽车销量应声回落,如果按照金融危机之前的规律推演,2011年汽车月销量应该在150万辆的支撑线上,这与现实销售数据正好吻合。
(五)房租快速上涨增加了居住消费支出
房地产市场各方博弈正在持续,房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购房观望情绪蔓延,导致房屋租赁市场的需求大幅增加,推高房屋租赁价格和居住类消费价格支出。房产新政出台至今,商品住宅租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一路攀高,从2009年的第四季度100.1上升至2010年第四季度的116.3,同比增幅提高了15个百分点;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也从2009年12月的101.5提高到2011年5月的106.2,居住类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幅度(见图3)。由于居住类消费支出属于刚性支出,消费价格的快速上涨将挤出其他消费支出;同时,居住问题属于民生问题,房租过快上涨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
二、下半年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和走势判断
(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短期内难以提高将成为制约全年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城镇居民消费占我国居民总消费的75%左右,其收入的缓慢增长将成为制约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上半年实际增长7.6%,低于经济增速和2010年全年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处于下行区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上半年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信心延续了2010年三季度以来的下降势头,当期收入感受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均低于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见图4)。由于短期内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加上收入信心指数持续走低,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将继续徘徊在低位。
(二)物价侵蚀收入将继续降低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加息政策将降低居民消费意愿
1—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上涨6.5个百分点,创近年来新高。下半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物价侵蚀收入将继续降低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特别是天气原因导致粮食供给减少将使得食品价格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对于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农村居民来说,价格挤出效应更为明显。而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增加居民的住房类消费支出,也将对其他消费产生挤出作用。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预计下半年仍然会继续出台加息政策,在贷款利息提高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存款利息将是政策操作的重要选择,一旦提高存款利息,势必会提高居民的储蓄意愿,降低消费意愿。
(三)原消费热点对消费增长支撑带动作用减弱,短期内难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金融危机之后,消费增长主要靠汽车和住房拉动。由于汽车消费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惠购政策刺激,在惠购政策结束之后,汽车销量会逐步回落,上半年的汽车销量证实了这一点。对于住房消费,之前更多的强调其经济功能,但对其民生功能的忽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在各方博弈下未来住房消费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汽车消费的大幅回落,以及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情绪将使得全年消费增长折翼。短期内无法形成和培育出新的消费热点,若没有更有力的鼓励消费政策出台,下半年消费增长将缺乏有力支撑。
(四)消费环境和消费基础设施改善将为扩大消费提供条件
首先,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制定了物流行业“国八条”,这将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十二五”内贸规划的出台,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为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第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措施都将为网络购物和银行卡消费等新消费模式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第四,国家对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出台的相关治理措施将有效净化消费环境。
三、下半年扩大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首先,必须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和制度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增长。坚决落实最低工资规定,继续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等,运用财税政策提高企业使用工资指导线的激励,促进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加大国家支农政策的力度,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其次,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民生为导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第三,建立健全保障房和廉租房制度,在金融调控的可行空间缩小的情况下,加快建设速度以有效增加市场供给,重点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供给问题,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督查机制,完善保障房和廉租房的申请、使用和退出制度。
(二)防范物价过分侵蚀收入,研究制定城市房租管理细则
重点对衣食住行中的“食”和“住”价格上涨进行调控,降低刚性消费需求对非刚性消费需求的挤出作用。在“食”方面,根本出路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生产,并适当增加进口,提高关键品种的供给能力。除此之外,对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低收入群体,可通过多种形式增加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提高城市低保户的补助标准。在“住”方面,要将房屋租赁价格纳入调控范围,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尽快推出城市房租调控细则。规范房屋中介市场发展,建立房东和租客的直租平台,并出台措施保障直租双方的合法权益。各地可根据居民收入情况、物价情况制定区域房屋租赁指导价和房租年度最大涨幅。
(三)实施差别化的汽车消费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绿色升级
以重振汽车消费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出台新一轮汽车消费优惠政策,突出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区域差别化和不同排量标准的类型差别化。具体政策设想如下:一二线城市重点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三四线城市以提高汽车普及率为重点,重点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加快汽车产业的绿色升级。相关措施包括:探索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模式,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建立电动汽车应用示范区,引导和鼓励车主在用电低谷进行充电,支持企业发展电动汽车租赁业务;对普通居民购置小排量汽车实施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的“二次浪潮”;继续实行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资金补贴标准。
(四)重点培育服务消费等新热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综合考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趋势要求,在养老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服务消费提升消费结构,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针对我国老龄化、高龄化的特点,通过应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从而带动老年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社会民生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和丰富文化娱乐消费的项目。完善旅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旅游消费水平。重点鼓励和支持“少边穷”地区发展旅游业,优先支持红色旅游景点和景区建设,为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优惠,提升红色景区陈列布展水平,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五)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中高收入群体理性消费
加强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尽快出台食品安全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理顺监管的体制机制,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增加监管投入,提高企业诚信水平,从而规范市场秩序,净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网络购物配套服务的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超对接,鼓励厂商完善农村地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通过适当降低奢侈品关税缩小国内外价差,培育以茶叶、玉器、丝绸为载体的本土奢侈品市场,减少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力外流,对低龄奢侈品消费群体加以理性引导。
(黄卫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