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学类专业具有人文与工学双重色彩,其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有其特定的价值与机理。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必须得到政府、企业的鼎力支持,其自身也要及时参与到地方的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是指导实践教学的灵魂。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创新;价值;机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计学类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8个专业。艺术设计学是侧重设计学理论研究的专业,其余7个均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们的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各方面資源,共同致力于教育创新。设计学类专业具有人文与工学双重色彩,其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有其特定的价值与机理。
一、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正因为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各地方高校都较为重视实践教学。除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还在大多数课程中安排实践环节,通常除通识、理论、基础课程外,实践比例不低于30%。有些院校甚至高于该比例。目前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较快,但实践教学始终是其核心内容。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注重校内实训室、实验室设备投入。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艺术类本科专业需满足生均设备4000元。1000人的办学规模基本教学设备为400万,可以说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2015年申请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的项目(简称央财计划),单笔专项投入就达120万。学校每年对设计类专业设备投入不少于30万元。如申报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另外的资金投入。设计学类专业的实训室、实验室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建设内容之一。
第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指与与院系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的地方设计类企业,如装饰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印刷企业等。这些企业同时承担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见习与实习教学任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软硬件资源,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自己,逐步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职业技能,培养自身必须的职业素养。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保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期稳定发展,对实现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包括实际项目与虚拟项目。项目教学法也不单在设计类专业中盛行,同样工科专业中也十分注重项目教学法。在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制的重构和排列,不再按专业知识体系来安排实践教学,而改为以项目体系的实施过程为主,周边性知识为辅。以项目为依托,与设计行业的各类企业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提炼出设计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目前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如校内实训室、实验室利用率普遍偏低,缺少专职管理与指导人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缺乏过程督导,实习过程流于形式,甚至部分大四考研学生不参加实习,学校也默认这种状况;项目教学缺少落地,虚拟项目偏多,最后又恢复到一般“作业”形式。
二、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实践价值
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中强调协同创新有其特定的实践价值,它有利于地方高校和地方相关企业的共同进步,获取双赢。就地方高校而言实施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获益。
首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了解设计学类专业的新动向、企业新需求,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这个裁判权不在地方高校,在于社会、在于相关企业。设计学类人才固然也不例外。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地方文创产品的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之一,地方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否贴近社会需求,是否围绕地方历史文脉,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点。诸如此类必须在与地方相关企业的协同创新中加以解决。
其次,助力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学活动的深入。目前各地方高校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学,所谓双师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理论指导,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师如果没有直接的操作感受,很难做到授业解惑,特别是工艺美术里面一些专业门类,如陶艺、玻璃工艺等。在协同创新的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直接从事工艺、技术的教学指导,助推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
最后,助力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尤其是技术类研究,往往源于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的一些技术难点能够及时被高校教师发现,从而激发其科研积极性,科研项目的针对性较强。如目前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师专利实用技术发明逐年增加。
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就地方相关企业而言也有一定的获益。
第一,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积极与地方高校合作,能够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关注高等教育,说明企业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创新与高校发展紧密相连。其次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高校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加深了对相关企业的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感染了高校的学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第二,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协同创新包含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地方高校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可以在高校教师群体的帮助下加以解决。地方政府的科技成果奖得主大部分为地方高校教师,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益于地方企业的技术升级。事实上地方企业也逐步倾向于聘请高校教师出任企业的研发顾问。 第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否带来经济增长点,十分重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双向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某一地方企业长期与我校协同创新合作,该企业积极通过社会招标参与了我校有关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机理
“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各种各样的结合中,每个机构范围保持传统作用和独特身份同时又起着其他机构范围作用的三螺旋模式,是组织创造的兴奋剂。” 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三螺旋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身份,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当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比如切实做到“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而不是一般口号。充分发挥三者优势,有机结合三者力量,进而实现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具体有如下举措:
1.目标协同。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有2500余地方高校,担负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绝对份额与重任。设计学类人才培养不仅关乎社会、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品质的发展。政府在推进人才培养的规划中,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宏观体系中。比如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将所有高校毕业生纳入人才引进范围,纳入城市居民生活的保障体系之中。企业在人才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我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甚至进行订单式、嵌入式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员工的进校园,进行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密切关注政府、企业需求。政府尽管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但能够及时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发布社会需求。这些为高校设计学类人才培养提供清晰目标。从而在协同创新中目标一致,共同助力人才培养。
2.资源协同互补。资源不仅仅指校内教育资源,同时还应该包括政策资源、生产资源,后两者分别从属于政府与企业。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院系要积极拓展各种资源,将其纳入自身的教学资源。比如如何利用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助力教师的发展规划。如何充分利用校内、校园的生產资源,助力企业产业升级,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升级。事实上高校的教学资源目前普遍利用率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耗材的费用问题。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设备更新滞后。校企如何合理使用高校设备资源,这有待进一步解决,不过肯定的是,这应该成为资源协同互补的一个重要方向。
3.政产学研路径协同。熊·彼特指出: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单一式创新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复杂环境,唯有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才是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相关企业联合政府、高校,由政府提供资源平台,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校作为技术供给方,共同实现技术创新。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助推企业产业升级。推进“政产学研”路径协同,对地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必须得到政府、企业的鼎力支持,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也要及时参与到地方的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是指导实践教学的灵魂,具体模式可以根据各专业门类的不同,再作区分、细化,同时也可以推广到其它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的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
作者简介:沈冠东,男,(1974.03-),江苏盐城人,博士,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法:视觉传达设计。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创新;价值;机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计学类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8个专业。艺术设计学是侧重设计学理论研究的专业,其余7个均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们的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各方面資源,共同致力于教育创新。设计学类专业具有人文与工学双重色彩,其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有其特定的价值与机理。
一、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正因为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各地方高校都较为重视实践教学。除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还在大多数课程中安排实践环节,通常除通识、理论、基础课程外,实践比例不低于30%。有些院校甚至高于该比例。目前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较快,但实践教学始终是其核心内容。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注重校内实训室、实验室设备投入。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艺术类本科专业需满足生均设备4000元。1000人的办学规模基本教学设备为400万,可以说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2015年申请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的项目(简称央财计划),单笔专项投入就达120万。学校每年对设计类专业设备投入不少于30万元。如申报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另外的资金投入。设计学类专业的实训室、实验室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建设内容之一。
第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指与与院系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的地方设计类企业,如装饰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印刷企业等。这些企业同时承担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见习与实习教学任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软硬件资源,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自己,逐步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职业技能,培养自身必须的职业素养。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保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期稳定发展,对实现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包括实际项目与虚拟项目。项目教学法也不单在设计类专业中盛行,同样工科专业中也十分注重项目教学法。在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制的重构和排列,不再按专业知识体系来安排实践教学,而改为以项目体系的实施过程为主,周边性知识为辅。以项目为依托,与设计行业的各类企业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提炼出设计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目前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如校内实训室、实验室利用率普遍偏低,缺少专职管理与指导人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缺乏过程督导,实习过程流于形式,甚至部分大四考研学生不参加实习,学校也默认这种状况;项目教学缺少落地,虚拟项目偏多,最后又恢复到一般“作业”形式。
二、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实践价值
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中强调协同创新有其特定的实践价值,它有利于地方高校和地方相关企业的共同进步,获取双赢。就地方高校而言实施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获益。
首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了解设计学类专业的新动向、企业新需求,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这个裁判权不在地方高校,在于社会、在于相关企业。设计学类人才固然也不例外。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地方文创产品的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之一,地方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否贴近社会需求,是否围绕地方历史文脉,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点。诸如此类必须在与地方相关企业的协同创新中加以解决。
其次,助力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学活动的深入。目前各地方高校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学,所谓双师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理论指导,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师如果没有直接的操作感受,很难做到授业解惑,特别是工艺美术里面一些专业门类,如陶艺、玻璃工艺等。在协同创新的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直接从事工艺、技术的教学指导,助推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
最后,助力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尤其是技术类研究,往往源于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的一些技术难点能够及时被高校教师发现,从而激发其科研积极性,科研项目的针对性较强。如目前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师专利实用技术发明逐年增加。
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就地方相关企业而言也有一定的获益。
第一,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积极与地方高校合作,能够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关注高等教育,说明企业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创新与高校发展紧密相连。其次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高校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加深了对相关企业的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感染了高校的学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第二,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协同创新包含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地方高校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可以在高校教师群体的帮助下加以解决。地方政府的科技成果奖得主大部分为地方高校教师,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益于地方企业的技术升级。事实上地方企业也逐步倾向于聘请高校教师出任企业的研发顾问。 第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否带来经济增长点,十分重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双向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某一地方企业长期与我校协同创新合作,该企业积极通过社会招标参与了我校有关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机理
“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各种各样的结合中,每个机构范围保持传统作用和独特身份同时又起着其他机构范围作用的三螺旋模式,是组织创造的兴奋剂。” 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三螺旋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身份,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当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比如切实做到“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而不是一般口号。充分发挥三者优势,有机结合三者力量,进而实现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具体有如下举措:
1.目标协同。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有2500余地方高校,担负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绝对份额与重任。设计学类人才培养不仅关乎社会、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品质的发展。政府在推进人才培养的规划中,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宏观体系中。比如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将所有高校毕业生纳入人才引进范围,纳入城市居民生活的保障体系之中。企业在人才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我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甚至进行订单式、嵌入式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员工的进校园,进行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密切关注政府、企业需求。政府尽管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但能够及时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发布社会需求。这些为高校设计学类人才培养提供清晰目标。从而在协同创新中目标一致,共同助力人才培养。
2.资源协同互补。资源不仅仅指校内教育资源,同时还应该包括政策资源、生产资源,后两者分别从属于政府与企业。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院系要积极拓展各种资源,将其纳入自身的教学资源。比如如何利用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助力教师的发展规划。如何充分利用校内、校园的生產资源,助力企业产业升级,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升级。事实上高校的教学资源目前普遍利用率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耗材的费用问题。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设备更新滞后。校企如何合理使用高校设备资源,这有待进一步解决,不过肯定的是,这应该成为资源协同互补的一个重要方向。
3.政产学研路径协同。熊·彼特指出: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单一式创新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复杂环境,唯有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才是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相关企业联合政府、高校,由政府提供资源平台,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校作为技术供给方,共同实现技术创新。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助推企业产业升级。推进“政产学研”路径协同,对地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必须得到政府、企业的鼎力支持,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也要及时参与到地方的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是指导实践教学的灵魂,具体模式可以根据各专业门类的不同,再作区分、细化,同时也可以推广到其它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的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
作者简介:沈冠东,男,(1974.03-),江苏盐城人,博士,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法: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