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八大召开已满百日,其确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发展战略,将在“两会”上得以具体化。“两会”将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通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两高”负责人提名,审议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党代会召开后的第一年通常是一个新的政治和经济周期的起点,经济相应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今年各地“两会”上传递出的信息,再次印证了这一点。31个省市中,有24个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两位数,其中,有16各省市在11%以上,有8个省市为1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0%的省份有4个,20%-30%之间的有16个。由此可见,地方经济势头甚为强劲。借助新型城镇化的东风,“大干快上”再次成为主导性的趋势。这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忧虑。
国务院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各地都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响应。城镇化是一项长期战略,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两个重大课题,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两者将决定21世纪全球经济的基本面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化都将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动力。但是,从目前各地的表现来看,一窝蜂造大城的情况已经出现了,一些地方的主政者仍热衷于“推土机经济”,有识之士不免担心,这波城镇化会重蹈前一轮“经营城市”的覆辙,“化地不化人”的“伪城镇化”重演。“两会”前的舆论显示,学界对此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确实,城市化不能只从经济方面看,不能只从创造总需求的角度看。城市化实际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蕴含的政治和文化含义,从长远看都比经济因素更重要。如果不能控制好城镇化的节奏,无论是经济的短期波动,还是长期演变,都有危险在焉。
春节前后,中东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雾霾千里,竟日不去,一月之内,只有几天时间能够见到阳光。知名企业家马云近日在评述这一现象时说他对此感到很高兴,因为在雾霾中看不到特权了,无论你多么有权有钱,空气都无法特供。他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面对水质污染、食品不合格,有特权的人或多或少总能通过特供来避开,但对空气污染这样的问题,这个办法就不管用了。
笔者觉得,马云上述言论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目前,人们普遍有一种思维倾向,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倾向于与权力、与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联系起来思考。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谈到的一样,“连天气不好,也归咎于政府”。这种泛政治化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比空气质量更值得注意呢?
笔者在外地采访时见到一位市委书记,他说他推荐自己的属下们阅读奥尔森《权力与繁荣》一书。没有人比地方干部更深刻地体会到权力与经济的关系了。就在他向笔者谈话的同时,他不断地看手机,以掌握他辖区的一家企业的股票信息,作为市委书记,他觉得这是他的职责。
中国式的政商关系,已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存在,没有人能逃脱。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吴敬琏谈了他对政商关系的看法,他说,中国许多的企业家或被迫或自觉地走上了一条“结交官府寻租的道路”,他呼吁,企业家不要去寻求特殊的政策优惠,而应当努力争取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的建立。企业家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一定要抵制这种恶劣的败坏商业文化的风气,投身到完善市场的改革中去。
“两会”之前,经济学家们发出的改革呼声特别高亢。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呼吁组建超越利益牵绊的“改革委员会”以推动改革,张维迎则呼吁,希望既得利益者转变为改革者。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后的今天,“既得利益者”人数众多,假如都能奋起,力推改革,我想改革会是很有希望的。
党代会召开后的第一年通常是一个新的政治和经济周期的起点,经济相应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今年各地“两会”上传递出的信息,再次印证了这一点。31个省市中,有24个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两位数,其中,有16各省市在11%以上,有8个省市为1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0%的省份有4个,20%-30%之间的有16个。由此可见,地方经济势头甚为强劲。借助新型城镇化的东风,“大干快上”再次成为主导性的趋势。这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忧虑。
国务院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各地都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响应。城镇化是一项长期战略,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两个重大课题,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两者将决定21世纪全球经济的基本面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化都将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动力。但是,从目前各地的表现来看,一窝蜂造大城的情况已经出现了,一些地方的主政者仍热衷于“推土机经济”,有识之士不免担心,这波城镇化会重蹈前一轮“经营城市”的覆辙,“化地不化人”的“伪城镇化”重演。“两会”前的舆论显示,学界对此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确实,城市化不能只从经济方面看,不能只从创造总需求的角度看。城市化实际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蕴含的政治和文化含义,从长远看都比经济因素更重要。如果不能控制好城镇化的节奏,无论是经济的短期波动,还是长期演变,都有危险在焉。
春节前后,中东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雾霾千里,竟日不去,一月之内,只有几天时间能够见到阳光。知名企业家马云近日在评述这一现象时说他对此感到很高兴,因为在雾霾中看不到特权了,无论你多么有权有钱,空气都无法特供。他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面对水质污染、食品不合格,有特权的人或多或少总能通过特供来避开,但对空气污染这样的问题,这个办法就不管用了。
笔者觉得,马云上述言论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目前,人们普遍有一种思维倾向,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倾向于与权力、与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联系起来思考。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谈到的一样,“连天气不好,也归咎于政府”。这种泛政治化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比空气质量更值得注意呢?
笔者在外地采访时见到一位市委书记,他说他推荐自己的属下们阅读奥尔森《权力与繁荣》一书。没有人比地方干部更深刻地体会到权力与经济的关系了。就在他向笔者谈话的同时,他不断地看手机,以掌握他辖区的一家企业的股票信息,作为市委书记,他觉得这是他的职责。
中国式的政商关系,已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存在,没有人能逃脱。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吴敬琏谈了他对政商关系的看法,他说,中国许多的企业家或被迫或自觉地走上了一条“结交官府寻租的道路”,他呼吁,企业家不要去寻求特殊的政策优惠,而应当努力争取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的建立。企业家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一定要抵制这种恶劣的败坏商业文化的风气,投身到完善市场的改革中去。
“两会”之前,经济学家们发出的改革呼声特别高亢。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呼吁组建超越利益牵绊的“改革委员会”以推动改革,张维迎则呼吁,希望既得利益者转变为改革者。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后的今天,“既得利益者”人数众多,假如都能奋起,力推改革,我想改革会是很有希望的。